苏联吧 关注:473,076贴子:1,883,856

圣安德烈旗下的鱼龙--苏/俄战列舰全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原作胡其道老师,刊载于舰船知识杂志,连载3期,内容有修改与添加。图片大部分来自于网络。


IP属地:浙江1楼2015-04-03 15:40回复


    由于舷侧炮门舰在海战时只能用单舷的炮指向目标,射界也受限制,于是从1870年代起,俄国造船家A.B.斯捷潘诺夫、C.K.杰维茨基和A.B.波波夫开始设计类似”莫尼多尔”号的小型炮塔舰。在建造一级小型浅水炮舰和4级小型岸防炮舰后,1869年卡列尔尼岛工厂开工建造的A.A.波波夫中将主持设计的”彼得大帝”号一跃而为万吨以上的远洋炮塔舰。”彼得大帝”号于1876年完工加入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俄国海军的第一艘装甲战舰。其设计布局类似英国”蹂躏”号(1873年完工),两座305毫米双联前装炮塔装在桌台状的中央船楼前后中线上。铁制船体水线装甲带为厚559毫米的木材,两面镶厚178毫米的锻造装甲板。动力为机车型的烧煤锅炉,蒸汽机功率8250马力,两轴推进,航速14节。由于干舷太低,仅2.4米,所以抗浪性很差。”彼得大帝”号是俄国第一艘没有风帆设备的大型装甲舰,完工时号称世界最强大的军舰,由于没有继续建造同类战舰,在此后15年中它也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最强大的军舰。它在1907年改为炮术训练舰,1917年革命后易名”共和国”号,于1922年拆毁。
    这似乎是俄国方面出的模型,封面图。可以看出彼得大帝类似于我国定镇两舰,都是典型的木壳铁甲,船面旋台铁甲舰。


    IP属地:浙江3楼2015-04-03 15:42
    回复
      2025-08-20 19:13: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这个时期,黑海出现独特设计的浅水炮船。按A.A.波波夫中将的观点,作为重炮平台,圆形船体最平稳。于是由彼得堡工厂制造部件,在尼古拉耶夫工厂组装的”诺夫格罗德”号于1874年完工。它的船体为直径30.9米的圆盘,正中有一个双联280毫米火炮的炮台。其往复蒸汽机功率3000马力,由6个螺旋桨推进,航速6.7节。但”诺夫格罗德”号在第聂伯河试航时,圆形的船体在河流中旋转,根本无法操纵。
      于是在1877年完成其扩大改良型”波波夫海军上将”号后,俄国海军停止同型舰的建造(原打算建造10艘)。在俄国军舰技术史上,留下了一段趣话。


      IP属地:浙江4楼2015-04-03 15:43
      回复




        在”彼得大帝”号完工后15年,俄国海军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的2艘亚历山大二世级是较小的(9500吨,正常排水量)岸防舰。
        该级共2艘,亚历山大二世号和尼古拉一世号。该级舰是在“彼得大帝”号完工后15年,俄国海军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的2艘较小的(9500吨,正常排水量,下同)岸防舰。它们只有2门305mm炮,装在前甲板中线上。但新海军部工厂1891年完工的亚历山大二世号为露炮塔型;而加列尔尼岛工厂同年完工的尼古拉一世号首先采用炮塔。2门主炮装在扁平的圆柱形双联炮塔里,4门228mm、8门152mm炮都装在舷侧,主机为两台蒸汽机,8500马力,双轴,航速15.3节。亚历山大二世号在1914年改为波罗的海舰队炮术训练舰,1917年革命后易名为“自由曙光”号,1919年沉没;尼古拉一世号在1905年对马海战中被日军俘获,成为二等战舰“壹歧”1915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IP属地:浙江6楼2015-04-03 15:43
        回复

          黑海舰队于1888年在尼古拉耶夫工厂开工建造的”十二使徒”号,这是黑海舰队于1888年在尼古拉耶夫工厂开工建造的,比叶卡捷琳娜级小(8709吨),类似岸防用的亚历山大二世级,但火力更强,2座带半球形护罩的305mm双联露炮塔装备在前后甲板中线上。于以往舰不同的是,副炮统一为152mm炮,以便提高射击精度,舷侧水线装备356mm厚的复合装甲和203mm的钢制装甲。动力为2台立式3联蒸汽机,8750马力,双轴,航速15.7节,续航力较小,只有1500海里/15节。该舰在1892年完工,没有同型舰,于1911年退役后作仓库船使用,直到1922年拆毁。


          IP属地:浙江7楼2015-04-03 15:44
          回复

            波罗的海舰队在叶卡捷琳娜级之后又得到两艘装甲舰,这就是新海军部工厂1894年完成的”甘古特”号和加列尔尼岛工厂1896年完工的”纳瓦里诺”号。
            此级军舰建于新海军部工厂。该舰单桅单烟囱,排水量只有6590吨,属于沿岸战斗的小型浅吃水岸防装甲舰,为亚历山大二世级的缩小版,主炮只有1门305mm炮,装在前甲板的露炮塔里,4门228mm和4门152mm炮分别装在船体中部和首尾舷侧的炮廓内,虽然火力不强,但装甲厚重(水线处406mm),达到一线战舰标准。两台立式蒸汽机,总功率6000马力,双轴,航速14.7节。甘古特号命运不佳,由于水密区不严密,1897.06.22触礁沉没,其时服役仅3年。


            IP属地:浙江8楼2015-04-03 15:44
            回复


              10206吨的”纳瓦里诺”号的两座305毫米双联炮塔布置在前后甲板中线上,由于主炮的密闭式炮塔构造重量很大,所以采用低干舷船体以保证稳性。在中部占全长三分之一的桥楼上双双并列的四个烟囱(被称为”翻倒的桌子”)和前低后高不均衡的双桅,使它成为外观最独特的军舰之一。8门152毫米炮安排在桥楼两侧,舷侧水线有406毫米复合装甲,而炮塔和司令塔的装甲则为镍合金钢板。动力为两台立式蒸汽机,总功率914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5节。1905年5月28日在对马海战中,”纳瓦里诺”被日军水雷艇发射的鱼雷击沉。
              注意一下这货的长宽比,有亮点


              IP属地:浙江9楼2015-04-03 15:44
              回复



                尼古拉耶夫工厂1898年为黑海舰队建成的”三圣人”号是”纳瓦里诺”号的放大改良型,其正常排水量12680吨,是一艘双桅双烟囱、低干舷的舰队装甲舰,两座305毫米双联炮塔由于炮管加长到45倍口径,射程和威力都增加了。防御首次采用哈密钢板,舷侧水线装甲最厚处达457毫米,为当时世界少有的坚固军舰之一。两台蒸汽机总功率113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7节,舰上1000p屯燃煤可使它以10节速度航行3980海里。”三圣人”号在1899年成为世界军舰史上首次装备无线电通讯设备的战舰。1911-12年的改装中改造了副炮和锅炉,在一战中活跃于黑海,但在国内战争中遭破坏,于1922年拆毁。


                IP属地:浙江10楼2015-04-03 15:44
                回复
                  2025-08-20 19:07: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继”纳瓦里诺”号后,新海军部工厂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于1896年完工的”伟大的西索伊”号舰队装甲舰排水量10400吨,其设计类似英国1892年完工的前无畏战舰”君主”号,船体干舷很高,但双烟囱是纵列的,同时前后密闭的305毫米双联炮塔采用法式设计。6门152毫米炮装在中部舷侧炮廓内,水线装甲厚达406毫米。动力最先采用水管锅炉,两台立式蒸汽机的总功率85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7节。它的出现显示俄国战舰由过去低干舷炮塔舰向前无畏舰的进步。”伟大的西索伊”号1905年5月28日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IP属地:浙江11楼2015-04-03 15:44
                  回复



                    为了对抗德国海军建造的8艘奥丁级海防舰,波罗的海舰队建造了3艘浅吃水的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级岸防装甲舰。即新海军部工厂1895年竣工的”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波罗的海工厂分别在1896年和1899年完工的”海军上将辛亚文”号和”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号。这种排水量仅4971吨的低干舷军舰中部有较大的桥楼,前后各装一座254毫米双联炮塔(”阿普拉克辛”号后方为单装炮塔,少一门炮),桥楼两侧装4门120毫米单装炮。作为浅水军舰的优秀设计,以后成为北欧海军建造同类军舰的范本。在日俄战争期间,这3艘不适合远洋航行的军舰也编入第三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开赴远东,在对马海战中,”乌沙科夫”号被击沉,”辛亚文”号和”阿普拉克辛”号投降后被日军作二等海防舰使用,分别易名”见岛”号和”冲岛”号,前者1936年沉没,后者1941年拆毁。


                    IP属地:浙江12楼2015-04-03 15:45
                    回复


                      ”罗斯季斯拉夫”号,1898年状态
                      为黑海舰队建造的”罗斯季斯拉夫”号原计划与”伟大的西索伊”号同型,但以后缩小尺寸,排水量仅8880吨。4门主炮口径缩小为254毫米,分装在两座法式双联炮塔内。8门152毫米副炮全部分装在4座双联炮塔中,安排在桥楼前后两侧甲板上,射界较广。两台立式蒸汽机总功率87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6节。由于它的锅炉可以使用重油燃料,成为世界第一艘使用重油燃烧锅炉的大型军舰。”罗斯季斯拉夫”号的火力和装甲较弱,这艘岸防装甲舰在一战中主要用于对岸炮击和布雷等任务。它在1918年先后落入德军、英军和白军之手,1920年11月16日在亚速海触礁受损,于1922年拆毁。


                      IP属地:浙江14楼2015-04-03 15:46
                      回复





                        佩列斯韦特号 1901年完工时状态
                        12683吨的佩列斯维特级是针对德国装甲巡洋舰、在波罗的海建造的火力稍弱、装甲减薄、但航速比一般战舰多3节左右的快速装甲舰。共建3艘,为”佩列斯维特”号、”奥斯里雅比亚”号(均由新海军部工厂在1901年完工)和”胜利”号(波罗的海工厂1902年完工)。它们是俄国全面引进法国造舰技术后首次建造的战舰,采用干舷很高的长首楼船型,船体狭长并有显著舷缘内倾。主炮为两座254毫米双联炮塔,11门152毫米单装炮除一门从舰首伸出外,都安排在中上甲板舷侧炮廓内,其中两门在中部两舷,8门上下重叠在前后桅两侧。3台蒸汽机总功率达15000马力,3轴推进,航速18.5节。装甲为哈密钢板和克虏伯钢板并用,但舷侧水线装甲带仅厚229毫米,而且在水线上的高度只有0.25米,防御性较差。此外,稳性不足,进水后倾翻的危险很大,在此后日俄战争中证实了这一点。1904年底,”佩列斯维特”号和”胜利”号因在旅顺口港内被日军重炮轰沉搁浅,后被日军打捞修复分别命名为”相模”号和”周防”号一等战舰。前者1916年4月返还俄国,恢复原舰名,但舰种划为巡洋舰,1917年1月4日在塞得港触雷沉没;后者1922年在日本拆毁。”奥斯里雅比亚”号在对马海战中被日舰炮击后翻沉。


                        IP属地:浙江15楼2015-04-03 15:46
                        回复


                          列特维赞号 1902年状态
                          为了对付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的日本海军,俄国迫切需要增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由于国内造船能力不足,同时为了引进国外造船技术,俄国在19世纪末向外国订造了两艘舰队装甲舰,这就是”列特维赞”号和”皇太子”号。
                          由美国费城克兰普造船厂1901年完成的”列特维赞”号排水量12900吨,它也是俄国唯一的美制战列舰。建造前俄国海军只提出基本要求,其船型、防御布局都由美国厂商详细设计,其水平与当时美国战舰”缅因”号相当,为装备同期标准武装的平甲板型舰队装甲舰。主要武装为305毫米双联炮塔两座,152毫米炮12门。两台蒸汽机总功率170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节。这艘具有3个上段较细的高烟囱的漂亮战舰在完工时各项性能优良,被认为是当时俄国最精锐的装甲舰。在日俄战争中,”列特维赞”号在1904年底被日军重炮击沉在旅顺港,日军打捞修复后命名为”肥前”号一等战舰,1924年作靶舰击沉。


                          IP属地:浙江16楼2015-04-03 15:47
                          回复


                            皇太子号,1903年状态。舷侧内倾明显
                            1891年缔结法俄条约后,俄法关系亲密。作为友好关系的体现,1899年,俄国海军向法国拉塞佩船厂订造的舰队装甲舰”皇太子”号(亦音译为”杰沙里维奇”号)开工。”皇太子”号1903年竣工,它很像法国战舰”絮弗伦”号,带有强烈的法国风格:高干舷的船首楼和极明显的舷缘内倾。排水量和”列特维然”号相等,但船体最大宽度要多1.2米。火炮也是当时俄国战列舰的标准装备,但12门152毫米副炮全部为双联炮塔,前后桅两侧各一座,另两座设在中部突出舷侧平台上。防御比较周密,是军舰史上第一艘设有防雷纵隔壁的军舰。两台蒸汽机总功率165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5节。由于上层建筑较大,全舰重心高,加上舷缘内倾大,在海上转向时倾侧严重,稳性不足。日俄战争爆发时”皇太子”号正在太平洋舰队。1904年8月10日在黄海海战被重创后,遁入青岛胶州湾被德国扣压。当时列强海军对其损伤和防御效果详细调查解析,对此后英国无畏舰设计和德国战舰防御、损害管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日俄战争结束后释放,由符拉迪沃斯托克转赴波罗的海,一战爆发后在波罗的海作战。1917年俄国革命后易名”公民”号,1922年拆毁。


                            IP属地:浙江17楼2015-04-03 15:47
                            回复
                              2025-08-20 19:01: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03年,尼古拉耶夫船厂完工了“波将金”号,是黑海舰队继三圣人号之后的主力舰,也是俄国海军最早建造的真正前无畏舰。该舰基本上是列特维赞的仿造改版,不过采用长艏楼设计,排水量和武装都差不多,连中部的救生艇吊杆形状都一样,但主炮、船体和机器全部在本国制造,防御采用克虏伯装甲,由于在黑海活动要求较低,动力为两台蒸汽机,总功率为10600马力,双轴,航速16.6节。日俄战争爆发时,它是黑海舰队最新锐的舰队装甲舰。但由于1870年伦敦协定禁止外国军舰通过达达尼尔海峡,所以俄国黑海舰队的战舰无法开赴远东。1905.06.27,舰上水兵在敖德萨起义,8月起义被镇压,该舰易名为潘特莱蒙号。一战爆发后在黑海作战,1917年3月重新被命名为波将金,5月又改为自由战士号,1924年拆毁,结束其多舛的一生。


                              IP属地:浙江18楼2015-04-03 1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