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橡胶摩擦力概述
橡胶是弹性材料,不遵守传统的库仑摩擦理论[1]。与大多数固体的摩擦特性相比,橡胶的摩擦特性有点特殊,因为橡胶是弹性模量较低的粘性可变形结构,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均具有很高的内摩擦,这使得摩擦力大小不仅与真实接触面积A有关,而且还呈非线性关系(但通常都用线性的简化模型研究)。仅仅看看参考文献中国外1981年的研究,就已经知道轮胎的性能表现完全与库仑摩擦理论无关,所以不用再纠结于高中的摩擦理论,那么接下来我就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轮胎摩擦力问题。
3 轮胎摩擦力简化模型分析
橡胶露台与路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大致可分为粘附摩擦和滞后摩擦[2]。滞后摩擦通常表现为:随着轮胎前端不断压入地面产生变形,能量将以热的形式损耗,有一定的滞后时间,研究此区域时,主要表现为滑动摩擦。另外,也有国外文献将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机理分为四个方面[3]:轮胎与路面间的分子引力作用;轮胎与路面间的粘附作用;胎面橡胶的弹性变形;路面上小尺寸微突体的微切削作用。下面以轮胎制动时的模型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轮胎的粘附摩擦和滞后摩擦。

上图为轮胎制动时的简图,由于车手在刹车时,只有在极端状态下才会将轮胎完全锁死(滑动摩擦),其他状况下车手在入弯过程中,轮胎制动均表现为滑转摩擦。在弹性滑转时,地面额纵向反力为粘附区的静摩擦力和滑动区的摩擦力之和。假设忽略掉赛车在制动时的重量转移因素,那么轮胎所受的垂直方向反力就是赛车的自身重量。对于滑动区来说,在不同滑动速度时,轮胎橡胶的摩擦因数并不是常量,而是随赛车的滑动速度变化。但更关键的是粘附区(附送:国外科学家研究,赛车过弯时受到的横向载荷大部分都由粘付区承受,滑动区很少承受赛车的横向载荷,此研究对车手过弯提高操控技巧并保护轮胎有决定性意义), 发生在粘附区内的轮胎前后方向的力(现在就讨论标量,不管方向了,不然太复杂了)

式中,W表示轮胎接地宽,表示起始点处的周向位移。至此轮胎与地面接触区域的长度和宽度都已经出现,那么找到了关于轮胎摩擦力与接地面积相关的理论支持。(请不要纠结于xF到底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因为上文已经提到,如果真正研究此模型,那么一切关系都是非线性的,这里只是简化到底层的定性说明,国外已经有定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增大)
上述为为理想状态下赛车制动时的轮胎模型,其实当赛车加速轮胎承受牵引力时的模型也可以根据此为基础进行拓展讨论,但还是逃不过研究轮胎所有的摩擦力、剪应力和横向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