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才阵图)
“其两翼伏兵,定要摆作三才,决不用鸳鸯阵,盖伏兵要突出,必是奔跑;鸳鸯阵人众,跑远易乱,故只用三才阵,人少易出,应急为便。”
两翼的伏兵(或者包抄)一定要摆成三才阵,决不能摆成鸳鸯阵,因为伏兵要突然冲出,必须奔跑,鸳鸯阵人多,跑远就乱了,所以只用三才阵,人少,机动灵活。
可见,三才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战单元小,冲锋不容易散乱。(下图为小三才阵)


(小三才阵图)
“是地形广阔,就用鸳鸯阵对敌;如再吹单摆喇叭,是地险窄要,仍摆三才阵对敌"
地形广阔,就用鸳鸯阵对敌;如果地形狭窄险要,就摆成三才阵对敌。
讨论:三才阵又是什么鬼?
鸳鸯阵虽然看起来左右参差,实际上近似于纵队,纵队的好处就是移动比较快,但是仅限于行军。
与纵队相对的就是横队,横队有利于包抄敌人,因为交战正面越大,越不容易被人包抄。
兵法有奇兵正兵,正兵主要是从正面牵制和吸引敌人,而奇兵则是从侧后方伏击或包抄敌人。
(如下图)当摆成三才阵以后,中间的狼筅和长枪就组成了正兵,有守有攻,但总体来说移动缓慢(”三人为正兵,筅为御,枪杀“);两翼的盾牌手是奇兵,伺机包抄敌人,或逼退敌人的短兵(”此为左/右奇兵,大开抄敌,以救正兵之不及也“)


戚继光当然不仅仅将三才阵原理用于小队,大队大营也是一样,《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正是这个道理。当然这方面就不是戚继光首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