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大同吧 关注:39,363贴子:2,345,712

《大同古城内街巷全图-及清代寺院分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是春节,首先给各位吧友拜年,祝大家喜迎新的一年,乙未降临福满多,春风得意喜洋洋!
  给大家奉上乙未新春第一篇帖文,希望能对喜爱家乡典故旧事者有所助益。


IP属地:山西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2-19 12:07回复


    IP属地:山西通过百度相册上传4楼2015-02-19 12:1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15-02-19 12:1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通过百度相册上传9楼2015-02-19 12:24
        收起回复
            李怀角: 位于大东街中段路南,北起大东街,与太平街相对,南至朱衣阁,长486米。街名始于晚唐。据《纲鉴易知录》记载:“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以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治云州城(今大同)”。相传李国昌之家庙在李王庙街,李怀角系通往李王庙街之通路。当时因怀念李国昌之德政,故称该街为“李怀角”,沿用至今。
            帝君庙街: 位于县隍庙街之东,东起仓门街,西至县隍庙街,长156米。明代在该街建有“文昌帝君庙”(现针织厂知青工厂占用),得名。
            东门大巷: 位于大东街东段路南,北起大东街,南至东史宅,长216.3米。该巷为靠近东门之大巷,故名。
            广府角: 位于大庙角之东,东起石人街,西至大庙角,长198米。相传明代皇族在此建府第,名“广府”,故名。
            正府角: 位于东门大巷路西,东起东门大巷,西至李怀角,长191米。相传该巷为明代皇族聚居之处,是当时显赫的正府第,故名。{此巷位置不确}。
            朱衣阁: 位于李怀角之南,北起李怀角,南至缸角,长156.5米。相传有一秀才应试前,于此处遇一红衣使者,榜示结果,名列前茅。后中举居官,以为红衣使者保佑,遂建阁,阁内塑一红衣神像,以示感恩,后形成街道,便以“朱衣阁”为街名。
            柴家园: 位于府学门之东,东起东史宅,西至府学门,长167.2米。名称含义有两说:一说该街在明清时代为木柴交易集市地,名“柴集原”(“原”为广大平坦之意),后谐音变为今名;一说该地原为空地,有柴姓人于此辟为菜园,后发展为居民区,故名“柴家园”。说后者居多。
            李王庙街: 位于朱衣阁之东,东起东史宅,西至朱衣阁,长202米。相传该街内有唐代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之家庙,后其子李克用受封为晋王,民间称“李王庙”(庙已毁,其址现为粮食门市部),故名。{此街位置不确}。
            东史宅: 位于东门大巷之南,北起东门大巷,南至雁塔后街,长431米。相传唐末晋王李克用部将史敬思,在晋王与湖人作战兵败时,史负伤救晋王于北门外吊桥(今民间尚有史敬思拖肠救主之说)。后晋王恩赐史氏住宅一所(现该街32号),因院址在城内东面,故名。
            雁塔前街: 位于东南城墙之间,东起东关顺城南路,西至缸角,长490米。原系城壕,建国后,此处平壕拆城,逐渐建起平房和楼房,形成居民片区。因位于雁塔之南,故称“雁塔前街”。{此街位置不确}。
            雁塔后街: 位于东史宅之南,北起东史宅,南至雁塔,长412米。该处原为菜地,建国后陆续建房,形成街道。因南有雁塔,相对雁塔前街,取名“雁塔后街”。
            黉门南东巷: 位于大东街东端路南,北起大东街,南至石人街,呈不规则“┏┛”形走向,长601米。相传原名“敞坡街”,明初改称“黉宇门”,简称“黉门”。“黉宇”是学舍,为延纳四方游学之士而设。在我市东,西城门内均设有“黉宇门”。东襄“青龙”,西寓“白虎”,谓预祝游学之士喜登龙门,荣上虎榜。该巷在“东黉门”南侧之东,故名。
            黉门南西巷: 位于大东街东端路南,北起大东街,南至石人街,呈不规则“┗┓”形走向,长601米。该巷地处在“黉门”南侧之西,与黉门南东巷平行,故名。
            {黉门南东巷: 与黉门南西巷: 似乎都达不到601米,绘图中给出260米,并主观把北部合并,希望知情者给予指点}。
            石人街: 位于广府角之东,东起东关顺城南路,西至广府角,长192米。相传明朝中叶,该街设有“典史衙门”(现蔬菜公司)。街之东端洼陷,经常积水。典史之子溺死水中,捞尸时,发现水底有一石人。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故在当路建一砖台,台上竖一纵横三尺之凹面石屏,屏上有石人,一直镇邪(石人今已移于路南住宅西墙下),故名石人街。
            南石人街: 位于石人街之南,北起石人街东口,南至线材厂,长200米。该街原为菜地,建国后建为居民区,因在“石人街”之南,故名。
            金箔仓: 位于东街九龙壁之西南侧。北起大东街,南至鼓楼东街,呈不规则“┗┓”形走向,长274米。据《大同县志》载:“金箔庵,在九龙壁西”。相传巷内有储存“金箔”之仓,以此得名。
            翠花宫: 位于都司街路西,东起都司街,西至稍竹巷,呈不规则走向,长73米。相传该巷原建有明代王朱桂之姬崔翠花之宫室,故名。
            稍竹巷: 位于大东街中段路南。北起大东街,南至鼓楼东街,长200.9米。该巷原为明代王朱桂之花园,内有竹林,竹稍高于墙头,后形成巷,得名。
            通顺巷: 位于县隍庙街路南,北起县隍庙街,南至东羊市巷,呈不规则“S”形走向,长125米。相传,该巷原为清朝快马班所居之处,民国初废。后在此地除开设几家店铺外,其余空地为养猪圈,故称“猪圈巷”。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大同知县冯延铸(回族)嫌巷名不雅,更名“通顺巷”,取通行顺利之意。{此巷位置不确}。
            东油店巷: 位于县楼南街之南,北起县楼南街,南至南油店巷,长150米。该巷东,西,南三巷相接,原各巷均有卖油店铺,此巷居东,故名。
            西油店巷: 位于马王庙街路南,北起马王庙街,南至南油店巷,长76米{似与“东油店巷”长度相近,给出150米}。该巷居“东油店巷”之西,故名。
            南油店巷: 位于东油店巷南端,东起东油店巷,西至西油店巷,长76米。该巷居东、西油店巷之南,故名。
            鲁班庙街: 位于西油店巷之西,东起西油店巷,南至七佛寺巷,西临南门街,呈不规则走向,长156米。该巷原有“鲁班庙”(庙已拆除),故名。{此街位置不确}。
            七佛寺巷: 位于南门街路东。东起南油店巷,西至南门街,长150米。因巷内有明代万历年间所建七佛寺而得名。现该寺为城区东街五金厂所占。
            云路井巷: 位于云路街路东,东起缸角,西至云路街,呈不规则走向,长110米。巷内有一水井,又与云路街相连,故名。
            仓门街: 位于帝君庙街之东,东起东史宅,西至帝君庙街,呈不规则“┏┛”形走向,长236米。据《大同县志》载:“大有东仓在城内东南隅,明代弘治年间督饷郎中欧信,增置仓廒一十八楹”。故名“仓门街”。驻有大同二中。
            三元宫: 位于大东街东端路南。北起大东街,南至石人街,长270米。据《大同县志》载:“三元宫在广府街,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道士贺太宁建,即明广府楼旧基也”。巷以道观得名。1982年将原东门井巷并入,统称“三元宫”。


          IP属地:山西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1楼2015-02-19 12:28
          收起回复
            非常好,您辛苦了。祝您羊年吉祥,万事如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2-19 12:35
            收起回复

                       大同古城消失的街巷【北街管内】
                【黉门北街】位于大东街东端北侧,北起武庙街,南至大东街,为城内古老街道之一,“黉门”为“黉宇门”简称。“黉宇”是学舍,为延纳四方游学之士而设。在我市东、西城门内均设有“黉宇门”东襄“青龙”西寓“白虎”谓预祝游学之士喜登龙门、荣上虎榜。此街是东黉宇门北侧的一条街,故名【黉门北街】现已拆除。{此街巷已在图中标出}。
                【塔寺街】位于观音街南端,东起武庙街,西至神曲巷,呈不规则形走向。该街建有慈云庵和法华塔,慈云庵面对法华塔。故名【塔寺街】因建法华寺,此街大部分消失,只留靠近神曲巷一小段。{此街巷已在图中标出}。
                世说详语:前面几条街道都不说了,因为塔寺街完全可以衔接起这一片的联系。塔寺街因塔而得名,我幼时曾在这里暂住,就在正对着白塔的高台院子,每天一出门就可以看到“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歪脖树和破围墙”。白塔在一个工厂的院子里,平时不开,偶尔可以混进去,也没什么令人惊奇的特别之处。塔寺街的位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北方民居街巷,往南可以去东街,往西可以绕到北街和西街,毗邻闹市,但又安然恬静,住在那里,很有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俯瞰感。{此街巷已在图中标出}。
                【钱局巷】位于仁和美街之南,西起大北街,东至正殿街,呈不规则形走向。相传,此巷原有代王府管理银钱的“银局”,后居民增多,形成巷,便以此得名。已拆除。{此街巷已在图中标出}。
                世说详语:钱局巷,听着就和金融有关,果然,后来的西口上,戳立了工商银行的北街网点。
                【曹家巷】位于神曲巷南段东侧,不通行,西至神曲巷。长68.5米,宽2.2米。居民41户。清末,解庄曹姓后裔迁居此巷,其子曹履中考中秀才,巷因姓氏得名。据权威书籍《曹雪芹祖籍考论》{王畅}所载,这个不起眼的小小曹家巷,正是当年曹雪芹高祖的住所。因法华寺扩建,此巷消失。{此街巷已在图中标出}。
                世说详语:凡事怕考究,考究起来,源远流长。但其实,这条街,残破,零乱。空留对古人的追忆。
                【清泉寺街】位于武庙街东侧,北起武庙街,南至黉门北街。相传,街内有一水泉,泉水旺盛,清澈味甘,名“清泉井”(现已填平)后在井旁建寺,名(清泉寺)以寺命街,故名【清泉寺街】因建东城墙,已拆除。{此街巷已在图中标出}。
                【雁北行署大院】位于东门外之北,北临雁北报社(后来的大同晚报),南接居民区,东临御河北路,西接东关北园后街,是雁北行署机关驻地和家属住宅区。因建东城墙已拆除。成为永久的记忆。
                世说详语:2008年以前在大同晚报工作过的人,没有一个不对行署大院印象深刻的。前苏联样式的住宅楼,整齐划一的行车路线和绿化网格,蛰伏于此的诸如团市委之类的部委单位,透着一股子从建国初就遗留下来的红旗时代劲头。
                【诸将衙门口】太平街南口东侧,是大同古老街巷之一,东西走向,十几个门牌,几十户居民。明朝末年,在此建有“参将衙门”人称“诸将衙门口”清顺治五年,{1648年} 大同总兵姜镶叛清,清贝勒博洛攻入大同,捣毁“参将衙门”掘地成坑。后有一屠户在此建屠宰场。人们渐渐就把这里叫做“猪家衙门口”了。后并入太平街。
                【姑姑巷】北柴市角路西,并入北柴市角。
                【北寺街】原“通光寺”前,{现无存,城区七校院内}俗称“北寺”并入西柴市角。
                【羊沟沿】东华门东端,并入东华门。
                【同义栈巷】后宰门北口,并入后宰门。
                【瓮城街】原北门瓮城,北城门拆除消失。
                全贴完。信息量较大,感兴趣吧友可下载后保存细看。唯一希望在获得信息后能留下珍贵修改建议,帮我完善此贴为盼!


              IP属地:山西17楼2015-02-19 12:43
              回复
                牛逼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2-19 12:48
                收起回复
                  辛苦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2-19 12:54
                  收起回复
                    不错,先收藏,慢慢看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2-19 13:34
                    收起回复
                      谢谢吧主给以加精置顶。祝您新春愉快!


                      IP属地:山西27楼2015-02-19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