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84,189贴子:3,437,536
  • 12回复贴,共1

《清史稿》的人物传记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冯尔康


IP属地:四川1楼2015-02-04 22:50回复
    (一)《清史稿》传表的写作与分类
      袁世凯北京政府于1914年设立清史馆,编纂纪传体的清史,由原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1844-1927)任馆长,原清朝翰林院编修柯劭忞(1850-1933)任总纂,赵尔巽死后,由其代馆长,王树楠、吴廷燮、夏孙桐、缪荃孙(1844-1919)等亦为总纂,经历十余年之编修,至1927年稿子初就,然未定稿,亦未通稿,赵尔巽鉴于时局的变化和本身健康状况的不佳,急于以《清史稿》之名刊印,在他病逝后的次年--1928年印出,因印刷经理人金梁的私意改动引起馆员的不满,当即形成关外本(536卷)和关内本(529卷)的版本差异。其关内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列传的卷数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分量最大。此后《清史稿》被多次梓刻,版本甚多,就本书作者使用的情形讲,以七十年代北京中华书局的标点本较好,其为十六开本,分装四十八册。此书修纂时处于中国近代变革时期,修书者以《明史》为蓝本,又多持清朝遗老态度,故体例不完善,持论多有不公允处,加之史实谬误、缺失太多,故书成面世后为史家所批评。然而它毕竟汇集了清史的大量资料,且基本符合传统的二十四史体例,至今又没有象样的纪传体清史能取代它,所以治清史者依然离不开《清史稿》,或者说它还是必读书。研究清人传记,同样不能忽视它。


    IP属地:四川2楼2015-02-04 22:53
    回复
      2025-08-25 03:5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清史稿》列传分后妃、诸王、大臣(即散传)、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畴人、列女等类,即散传和汇传两大类。
      唯独大臣传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散传,其他均为同类人的汇传,不过也是单独的个人立传。
      列传的拟目、撰文,据馆中纂修章钰、张尔田、朱师辙、夏孙桐的纪录,纂修及其助手按历朝大臣和汇传分别担任。开始是在清朝国史馆任过总纂的缪荃孙拟定传目,并任儒林传、文苑传和康熙朝大臣传的写作,又分工审改乾隆以前大臣传。夏孙桐总阅嘉庆以后列传,撰嘉道咸同诸朝大臣传、循吏传、艺术传。金兆蕃任太祖太宗朝大臣传、列女传,修改后妃传。张尔田撰后妃传原稿,由吴昌绶改定,张氏还与夏孙桐共定康熙朝大臣传目。章钰担任忠义传。金兆丰、马其昶任光宣朝列传。王树楠任咸同大臣传。朱孔彰、师辙父子任咸同光大臣传。邓邦述、李岳瑞等人亦参与列传的撰写。诸人有分工,但因人员到馆与否的变化,写作时有交叉。朱师辙讲述此种情形:“列传撰人甚多,在馆诸人,几人人皆有。以余论,虽以咸同列传为主,而康乾以来各朝,皆曾补撰。盖每朝皆出于众手,惟每朝有主体撰人;又重修整时,归何人为主,则其负责为多。”(《清史述闻》,转见许师慎辑《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意见汇编》上册第22页,台北国史馆1979年版;下引一些文章亦转见此书,仅注《汇编》册页)
      《清史稿》的表分成皇子世表、公主表、外戚表、诸臣封爵世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等十类,对此用力最勤的是吴士鉴,任宗室世系、皇子、公主诸表。吴廷燮撰大臣年表。刘师培担任出使大臣表。唐邦治作军机大臣年表。


      IP属地:四川3楼2015-02-04 22:54
      回复
        (二)《清史稿》的传记史料价值
          (1)《清史稿》传记特点
          《清史稿》人物传记的数量之多,是第三章说过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和即将交代的《清国史》之外,诸书所不能企及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在万人以上,《清史稿》有多少,不知有没有人计算过?许曾重在《国防研究院本清史小议》文中云《清史》附录的人名索引,约24000人,(见《汇编》第三编第367页)这样,《清史稿》所见的人名可能有两万人,当然远不是每个人都有传记,不过上万人的传记总是有的,而这传记包含着正传、附传和附见三类。
          《清史稿》列传的人物属于有清一代,社会层次也齐全。它的人物,上起明末清初,开国期的活动家,诞生于十六世纪后期,活跃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下迄清末民初。清代三百年间的各个时期的人物,纪录在书中了。这些人物,上自宗室贵胄,下至平民男女,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都有,但是以贵族和中上层官员为多,孝义传、列女传中的平民以至贱民,就其绝对数量说也可能上千,但是处于小量部分,不可能与上章绍述的家谱传记的平民成份相比。
        包含有清一代各个社会阶层的上万人的传记,这是《清史稿》人物传记的一大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增写新内容,弥补清国史馆传稿的某些不足。《清史稿》相当多的传文系据清国史馆传稿改写的,有些人的原来传文受到写作时代政治环境的影响颇有缺陷,而《清史稿》将之改正过来。如卷二百九十五的隆科多传,与《清史列传·隆科多传》比较,发现增加两处,一是在叙述隆科多系佟国维之子后,加“孝懿仁皇后弟也”一句;二是原传未提传主与雍正帝的关系,新传就此添了“圣祖大渐,召受顾命”的话。这种增加,文字虽少,却很重要,正是与皇家、与皇帝的密切关系,使他在雍正初年飞黄腾达。因为他后来出了大事,清国史馆就隐瞒了他受顾命的事情,《清史稿》写作时代已经没有清代写作时的那种政治因素的干扰,如实写来,隆科多的传记就比以前的接近真实了。《清史稿》也有他种传记专书所没有的人物传记,如康熙帝的兄长、裕亲王福全等皇室重要人物,《清史稿》为他们立了传。
          第三个特点是对某些人物的特性的把握比较准确,因而评论公允;对汇传中某些类型的人物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征,循吏传的评述尤为显著,下面将有机会具体说明。


        IP属地:四川6楼2015-02-04 22:57
        回复
          (3)《孝义传》的人物资料
            《清史稿》的《孝义传》三卷,为二百二十二人作传。
          所谓孝是对父祖长上尽孝道;兄友弟恭是为友;
          义是讲的义行,即对族人、乡邻以至更大范围人群的照顾。
          孝义传是叙述这三种范畴的人的历史,并把他们区分为事亲尽礼、依礼处理家难、遇大难能全其亲、殉亲而死、为亲复仇、友于兄弟、屡世同居等类型,分别说明。在二百多人的传记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孝子在极其艰难困苦中孝亲,事奉寡母的尤多,百折不挠的万里寻亲,替亲复仇,为社会造福的义行。下面请读者自阅附录二刘龙光等人的传记文。(【附录2,1页】)


          IP属地:四川10楼2015-02-04 23:02
          回复
             (4)《列女传》的史料
              《清史稿》的《列女传》有四卷,正附传人物六百零九位,如果计算附见人物,当然还要多了。
            它将传主分成八类,即贤母、孝女、孝妇、贤妇、节妇、贞妇、贞女、烈妇,可知它不单是烈女传,而是将烈妇、贤孝妇女都包括在内的。从写作的实际情形看,烈妇数量多,四卷中占了两卷,她们或遇暴不从而死,或殉夫而亡,或将翁姑送终和儿子成人后殉夫于九泉。贤母里大多是名人的寡母,因为她们含辛茹苦地培养出好儿子,为官方所肯定,社会所传扬。贤孝贞烈女子中相当多的人家庭经济拮据,她们的节孝更加难于做到,因而倍受人们的注目。贤孝贞烈女子的某些行为,今人可能已不好理解,而对某些行动可能又容易认识,重要的是在于深入分析。在分类里没有才女一项,而传记内却有不少这类人物。传内写了一些传主的语言,颇能传神,只是写得少了些,让人看到女性的行动,而难于看透她们的精神世界。
            下面不依《清史稿·列女传》的分类,而从女子的精神面貌着眼,看《清史稿》如何介绍她们的历史。


            IP属地:四川13楼2015-02-04 23:05
            回复
              (丁)以受人怜悯为耻辱。
                有的寡妇生活艰难,但很有自尊心,不乐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舍施。蠡县魏庞氏的祖婆徐氏、婆母董氏都是节妇,夫亡无子,以女红孝养两世孤孀,有人可怜她们,多给她织布的钱,她不多要。两位老人相继谢世,好心人要周济她发丧,她说如若是借给我,我必然归还,“如不使我偿,是视我非人也!”无论如何也不接受,于是借贷,很快以加紧织布的所得偿还对方。雍正三年,该地大水无收成,县里发救济,派人告诉她去领,她说我固然没有食粮,但是领朝廷的粮食要不要归还?人家说这是赈济的,不要偿还。她就说要还我就领,否则我一个妇女无功报答朝廷,白拿白吃,我可不做这种事情。来人还想说服她,她拴上门,不再答话。县令派衙役给她送来一石米,她不要,衙役说知县是为表彰你的节义,再不要推辞了,她才接受。(第14072页)崇善人邓汝明妻刘氏,当康熙四十一年大灾之时,官方设立粥厂煮粥赈饥,刘氏已经五天没有吃饭了,邻居家招呼她一同去领粥,她把这种类似要饭的行为看作是可耻的事,高低不去。没有饭吃,就去投水自杀,被打鱼人救上岸,等到渔人走了,她再次入水溺死。(第14072页)她们自强、自立,靠自家劳动维生,宁死不给他人、社会增添麻烦,实现做人的尊严。


              IP属地:四川17楼2015-02-04 23:06
              回复
                (五)《清史稿》的传记工具书
                  有关《清史稿》的工具书不只一部,如武作成编的《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在清史稿艺文志原有书目外多所增加,又制作书名、作者姓名索引,便于检索。这是书目的工具书,与人物传记小有关系,如查考人物有何著述,但对人物传记资料而言,联系就很有限了,所以不去说它。下面仅介绍传记专门工具书。
                  《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何英芳编,中华书局1986年梓行,上下两册。索引所收录的,系本纪中的十二皇帝之名,十种表中的人名,列传里的传主,即本传、附传、附见、传主先世的姓名(附见中无事迹、无官爵不录)。人名下注出其传记资料所在《清史稿》中的册、卷、页码,并加星号于本传、附传页码之后,以便读者先找出该人传记材料集中的处所,而所指出的册页号码,系中华书局1977年版本的。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书后附有笔画索引以备读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检索。详见其《例言》,并附录于后。(【附录7,1页】)《清史稿》的列传部分多达三百余卷,人物过万,没有人名索引,要寻找某人的传记所在,相当的费时费事,以至一时查不出来。因此《清史稿》的读者有此一编在手,得到很多的便利。
                  此外,房兆楹等人编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孟森编的《清史传目通检》(《清代史传通检》),与《清史稿·列传》的人名索引亦有关系,容至第十四章再叙。
                  (资料来源:《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IP属地:四川22楼2015-02-04 23:08
                回复
                  2025-08-25 03:4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00年就听说金庸在写中国通史,现在还没下文。2007年就听说TG在修清史和民国史,现在也没下文。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3楼2015-02-05 00:02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5-02-05 0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