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cm SK L/45:279mm/6,100m/30度综合入射角
28cm SK L/50:203mm/10,800m/30度综合入射角
30.5cm SK L/50:305mm/7,300m/30度综合入射角,279mm/8,700m/30度综合入射角,254mm/10,100m/30度综合入射角,229mm/11,700m/30度综合入射角
38cm SK L/45:356mm/8,700m/30度综合入射角,343mm/9,400m/30度综合入射角
此处入射角不是炮弹在该距离上的自然落角,而是30度综合入射角。这个角度可以视为是炮弹落角、舰艇航向夹角、舰艇横摇角度、以及装甲倾斜角度等各种角度的综合角。之所以会使用30度入射角,原因可能由于一战时期德国海军普遍使用30度作为弹道测试时的角度,有大量现成数据可供参考,因此若是采用30度角,则只需带入对应距离上的着速,便可查询到、或通过插值法计算出对应的穿深。
由于数据来源是官方档案中一份用于展示英德双方舰艇性能的对比表格,故装甲厚度对应的都是英寸
--------------------------------------------------我是分割线--------------------------------------------------
顺便贴下30.5cm的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结构图(图片实际出自二战时期的档案,但从弹型结构来看应是一战时期的设计无疑)
穿甲弹(从结构上来说是典型的软被帽形制,与当时的英国穿甲弹非常相似,该型被帽的德国名称叫做Firth-Kappe,显示出该被帽可能是英国Firth社发明的)

半穿甲弹

完整数据及官方档案原件详见此贴(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6042-1-1.html)
28cm SK L/50:203mm/10,800m/30度综合入射角
30.5cm SK L/50:305mm/7,300m/30度综合入射角,279mm/8,700m/30度综合入射角,254mm/10,100m/30度综合入射角,229mm/11,700m/30度综合入射角
38cm SK L/45:356mm/8,700m/30度综合入射角,343mm/9,400m/30度综合入射角
此处入射角不是炮弹在该距离上的自然落角,而是30度综合入射角。这个角度可以视为是炮弹落角、舰艇航向夹角、舰艇横摇角度、以及装甲倾斜角度等各种角度的综合角。之所以会使用30度入射角,原因可能由于一战时期德国海军普遍使用30度作为弹道测试时的角度,有大量现成数据可供参考,因此若是采用30度角,则只需带入对应距离上的着速,便可查询到、或通过插值法计算出对应的穿深。
由于数据来源是官方档案中一份用于展示英德双方舰艇性能的对比表格,故装甲厚度对应的都是英寸
--------------------------------------------------我是分割线--------------------------------------------------
顺便贴下30.5cm的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结构图(图片实际出自二战时期的档案,但从弹型结构来看应是一战时期的设计无疑)
穿甲弹(从结构上来说是典型的软被帽形制,与当时的英国穿甲弹非常相似,该型被帽的德国名称叫做Firth-Kappe,显示出该被帽可能是英国Firth社发明的)

半穿甲弹

完整数据及官方档案原件详见此贴(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60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