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岛 乐守天涯】
1988年,南沙“3·14海战”打响以后,南沙守备部队需要干部战士,刘堂便报了名。经过组织挑选,1991年6月,刘堂到了南沙守备部队,当时在司令部当管理员。1992年,刘堂执行了第一次守南沙的任务,这一守就是一年。1992年6月上礁,到1993年6月才下礁。
23年前,南沙守礁官兵住的还是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高脚屋。铁皮房里,太阳直射后,室内高温、高湿,像蒸桑拿。当时补给周期比较长,岛礁上缺少淡水,缺少新鲜食品,官兵中得溃疡的人很多。
刘堂第一次过程中,刘堂也得了皮肤病,也经常口腔溃疡,几乎没好过。“因为缺淡水,我们当时都是虎斑背,一种身上的皮肤病。为什么口腔溃疡,就是缺青菜,缺维生素,嘴烂的,喝点水,喝点咸汤,都是火辣辣的,非常痛苦。”刘堂回忆起当时的守礁生活,非常感慨,“看到满桌六个菜,最起码有四个罐头,两个是冻品和一些干货,腐竹、木耳,最多的菜就是土豆、洋葱,根本看不到绿颜色。吃起这个菜反胃,不想吃。但是不吃又不行,我们领导想了不少的办法,就是怎么能够把这个饭吃下去,让官兵搞一些比赛。不吃不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体质差了,要完成繁重的值班、站岗、放哨这些任务,都容易坚持不下去。”
南沙常年高温、高湿、高盐,环境极其艰苦恶劣。刘堂说,“特别是那个年代,没有空调,没电扇,只有平时拿本书,拿个蒲扇自己扇一扇,并且南沙的住房通道是在内部,天热的很,外面凉快,里面还闷热的,不透风,不通气。”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守礁官兵们以军人坚韧的毅力、特有的赤诚,在南中国海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沧海孤礁上创造了以“爱国、奉献、坚韧、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南沙精神。

南沙礁盘上的第二代铁皮高脚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