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平利县和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处,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南北两山对峙,一道中通,古关横亘,瓮城高耸,形如马鞍,大有易守难攻之势,这便是秦楚古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关垭子。

关垭子海拔710米,是金房古道上的要塞。据传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到房州(今湖北房县)软禁时,就黯然从这里走过。而今陕西308省道和湖北的305省道(又名汉白公路)在这里连接,为竹溪平利两县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做着重要贡献。

关垭子秦楚古长城修建于公元前656年,历经春秋楚文王至战国楚倾襄王,距今约2700年历史,比秦万里长城还要年长几百岁。秦楚古长城以河南鲁阳关为中心,东止于河南泌阳县,西抵重庆奉节县,经豫、陕、渝边境,绵延两千余公里。长城依山而建,用石灰粉、黄泥和野生植物洋桃液粘筑而成的城墙,虽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坚硬如石。关垭子东北方向的山顶有座峰火台,石墙石阶遗迹犹存,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向东向西都可远眺数十里,山峦沟壑、交通要道,尽收眼底。此台又名擂鼓台,古代战争时期,将军们常常在这里建帐居高号令士兵们厮杀,并擂鼓助战,因而得此名。千百年间,因关垭子牢固地扼守着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有多少兵将曾在此闻鼓惨烈搏命!1949年解放平利时,国共两军在这里的战斗之激烈,难以叙述,从古城墙上残留的密密麻麻地弹孔上,就可窥一斑了。
关垭子地处秦之最南,楚之最西北,真是“秦头楚尾”,成语“朝秦暮楚”就产生于这一带。相传:秦楚鏖战时,早晨秦军占领了这里,在这里埋锅造饭,炊烟弥漫,可到了晚上楚军又占领了这里,空气中又弥漫着楚军的炊烟。居住这一带的百姓见秦军来了,赶快门插秦旗,身穿秦衣,扮作秦人模样,依附于秦军,见楚军来了,赶快门插楚旗,身穿楚服,扮作楚人模样,依附于楚军。在那个战乱岁月里,兵戈不息,人们难以安居乐业,只有运用这种智慧来求得生存,实属出于无奈。

往事如烟,关垭子因多次整修公路,楼破而城残。后来,关垭子城楼经过修复,恢复了原貌,城墙、城楼、箭垛俱全,雄关又展现出了往日雄伟气势。不过,人们授予关垭子的不再是关隘使命,而是作为知名景观供游人游览,所以也就再无屯兵驻防的必要了。游客到此,可通过登城阶梯登上城楼欣赏秦楚风光,也可沿着通幽曲径,穿杉林爬松坡,登上擂鼓台怀古凭吊。

雄关亘古,城垣尤存,适逢盛世,国泰民安。秦楚两地早已化干戈为睦邻,携手发展经济,扶持产业发展,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使关垭子两边的人们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站在关垭子城楼上,向东眺望,一溜溜整齐的黄瓦白墙民居,展示着楚韵,向西看去,一溜溜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透出的是秦风。山岚起伏,青松苍翠,日出楚山,月落秦地,一关相隔,近在咫尺,鸡鸣犬吠相闻,民居却迥异,且泾渭分明,这岂不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安定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腾飞的前提,国强民富乃民心之所盼。正在建设中的安平高速公路,对加强陕鄂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构建陕鄂生态文化旅游圈、带动平利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届时,关垭古长城将披上新时期的战袍,肩负时代的使命,昂首阔步,踏上新的征程。
擂鼓台的烽火早已熄灭,关垭子古隘又获新生,这真是:
战鼓不敲鸣锣锈,古树残垣说因由。
古今多少英雄事,还看今朝写风流。

关垭子海拔710米,是金房古道上的要塞。据传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到房州(今湖北房县)软禁时,就黯然从这里走过。而今陕西308省道和湖北的305省道(又名汉白公路)在这里连接,为竹溪平利两县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做着重要贡献。

关垭子秦楚古长城修建于公元前656年,历经春秋楚文王至战国楚倾襄王,距今约2700年历史,比秦万里长城还要年长几百岁。秦楚古长城以河南鲁阳关为中心,东止于河南泌阳县,西抵重庆奉节县,经豫、陕、渝边境,绵延两千余公里。长城依山而建,用石灰粉、黄泥和野生植物洋桃液粘筑而成的城墙,虽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坚硬如石。关垭子东北方向的山顶有座峰火台,石墙石阶遗迹犹存,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向东向西都可远眺数十里,山峦沟壑、交通要道,尽收眼底。此台又名擂鼓台,古代战争时期,将军们常常在这里建帐居高号令士兵们厮杀,并擂鼓助战,因而得此名。千百年间,因关垭子牢固地扼守着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有多少兵将曾在此闻鼓惨烈搏命!1949年解放平利时,国共两军在这里的战斗之激烈,难以叙述,从古城墙上残留的密密麻麻地弹孔上,就可窥一斑了。
关垭子地处秦之最南,楚之最西北,真是“秦头楚尾”,成语“朝秦暮楚”就产生于这一带。相传:秦楚鏖战时,早晨秦军占领了这里,在这里埋锅造饭,炊烟弥漫,可到了晚上楚军又占领了这里,空气中又弥漫着楚军的炊烟。居住这一带的百姓见秦军来了,赶快门插秦旗,身穿秦衣,扮作秦人模样,依附于秦军,见楚军来了,赶快门插楚旗,身穿楚服,扮作楚人模样,依附于楚军。在那个战乱岁月里,兵戈不息,人们难以安居乐业,只有运用这种智慧来求得生存,实属出于无奈。

往事如烟,关垭子因多次整修公路,楼破而城残。后来,关垭子城楼经过修复,恢复了原貌,城墙、城楼、箭垛俱全,雄关又展现出了往日雄伟气势。不过,人们授予关垭子的不再是关隘使命,而是作为知名景观供游人游览,所以也就再无屯兵驻防的必要了。游客到此,可通过登城阶梯登上城楼欣赏秦楚风光,也可沿着通幽曲径,穿杉林爬松坡,登上擂鼓台怀古凭吊。

雄关亘古,城垣尤存,适逢盛世,国泰民安。秦楚两地早已化干戈为睦邻,携手发展经济,扶持产业发展,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使关垭子两边的人们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站在关垭子城楼上,向东眺望,一溜溜整齐的黄瓦白墙民居,展示着楚韵,向西看去,一溜溜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透出的是秦风。山岚起伏,青松苍翠,日出楚山,月落秦地,一关相隔,近在咫尺,鸡鸣犬吠相闻,民居却迥异,且泾渭分明,这岂不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安定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腾飞的前提,国强民富乃民心之所盼。正在建设中的安平高速公路,对加强陕鄂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构建陕鄂生态文化旅游圈、带动平利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届时,关垭古长城将披上新时期的战袍,肩负时代的使命,昂首阔步,踏上新的征程。
擂鼓台的烽火早已熄灭,关垭子古隘又获新生,这真是:
战鼓不敲鸣锣锈,古树残垣说因由。
古今多少英雄事,还看今朝写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