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弓吧 关注:3,399贴子:18,596

中国传统弓的历程(科普+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流年丶事儿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3408702083


1楼2015-01-19 12:34回复
    古诗词中关于弓的描述
      自古中国武艺流传有一句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远古神话中后羿射日的传说,表明了中华远古先民们弓矢的起源之早。
      中国射艺源远流长,古代诗词中既有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的从容,也有“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出自唐代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的荣耀,更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南宋时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的声势,当然也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出自唐代杜甫《兵车行》)的惶恐。中国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在宋朝之前,其石刻雕塑大部分为手持弓矢的形象。“楚人遗弓”典故
      彰显中国传统仁义
      “楚人遗弓”的典故以中国古代楚王丢失弓的事例说明了中国传统仁义的大道真理。典故的梗概是:有一次楚王外出狩猎,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心爱的宝弓遗失在郊外。情急之下,楚王打算动用军队去找他的宝弓。他手下的一位官员心想,堂堂楚国之君动用军队去找宝弓,这事传出去会让其他诸侯讥笑。于是就谏言:“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无损于楚。”楚王心想也有道理,遂辍其事。孔子闻之曰:“去其楚可矣!”。
      从此事可以看出,楚王表达的是一种私人观念。我遗失了东西,无论是谁将其拾走,对我而言都是损失。而楚官表达的是一种国家观念。楚人遗失,楚人得之,这都无损于楚国。孔子则更进一步表达了一种天下观念。人遗之,人拾之,无损于天下。无论是楚人、齐人、晋人,还是秦人拾之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要这把弓能物尽其用就行。


    2楼2015-01-19 12:3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汉宋时期
        流行长梢角弓
        中国弓的形制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过程,此过程从汉朝开始至清朝结束,走过了一条逶迤的路。中国弓与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结合体,其形制兼济了整个亚洲弓的特色。


      3楼2015-01-19 12:35
      回复

        汉至晋:西域留存的珍贵文物
          传统弓构造及材质主要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及复合弓三大类。单体弓就是用单一材料制成的弓。加强弓也称为合成弓、叠片弓,是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叠加制成的。复合弓则是采用不同的多种材料制成的弓。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使用筋、木、角制作复合弓的历史甚长,在商代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
          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又称为钟鼎文)象形已经是筋、木、角复合弓的形象,这些金文明显地呈现出上下双弯曲的弓形。但商代弓及之后的秦朝弓至今未有出土实物,故其形制不可考。
          汉代的弓在文献记载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强)弓等,但因没有相关的图片记载,无法确定这些弓的形制。幸运的是,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西域的强盛王朝,在西部各地及中亚的沙漠地带留下了大量遗迹。


        4楼2015-01-19 12:35
        回复

          新疆火焰山南麓洋海古墓群出土有诸多斯基泰角弓(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其中一件弓全长117.4cm、宽2.6cm,上、下弓臂长度不对称,上弓臂短下弓臂长,上、下弓臂的弯曲度大小也不一样,三角形弓梢呈倒钩状,两端的弓梢上设有凹槽,弦的两端分别在凹槽内穿过。斯基泰弓是典型的小梢弓。小梢弓与长梢弓相比,前者的弓梢长度较弓臂长度小很多,故名小梢弓。小梢弓是受突厥弓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弓,比汉唐时期的长梢弓有很多改进和发展,短小易携带,特别适于骑兵使用。


          6楼2015-01-19 12:35
          回复

            五代、宋、辽、金:长梢弓的延续
              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陕西榆林石窟内的五代壁画、北宋时期的《搜山图》及《免胄图》中所呈现的弓得到佐证。
            宋代弓依据北宋时期《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主持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记载,弓有“黑漆、黄桦、白桦、麻背”之别。这里明确提到,在弓的外部使用了桦树皮进行包裹,桦树皮富含丰富的油脂,对弓可以进行防潮保护。
              辽及金朝的起源均为游牧或渔猎民族,其弓矢之强自不待言。1986年6~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朝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件驸马所用的容纳弓的木制弓囊,该弓囊为硬质木壳,两片打开式结构,其中加工有容纳弓的凹陷。对此弓囊进行测绘,可知其容纳的弓全长约150cm,弓梢长30cm,弓臂长36cm,属长梢弓。比较特殊的是其弓梢的上端弯曲度不大,这种弓梢形制在敦煌壁画346号窟内的五代壁画中也有呈现。而根据辽朝耶律倍(899~936年)的传世作品《骑射图》来看,也是比较平直的弓梢形制。


            8楼2015-01-19 12:36
            回复

              金朝弓在蒙古草原上也有所发现,该弓包裹有桦树皮,弓梢长且曲度不大,无弦垫。如果仔细观察该弓的形制,不难发现该弓与日后的建州女真弓有着传承的关系。观察金代壁画,发现金人同样在使用长梢角弓。蒙、元、明时期
                中亚弓形的西学东渐蒙元时期:征战的同时整合了世界各地弓的形制
                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在征伐的过程中,其将世界各地的兵器制造工艺进行了整合。蒙古征服南宋之前,在草原上多使用“马克大”大弓、“卡尔梅克”大弓、顽羊角弓。草原上没有水牛角,这些弓使用的角由多个盘羊角胶结成一整片角制成,然后将整片角用胶粘贴在弓身正面,以起到增加弓身弹力的作用。其弓身使用的基本材料非竹而是木材。木材采用柘木、枫木、桦木及榆木,胶采用羊筋胶。这种弓在草原上一直流传,有近800~900年的历史。这种弓表面使用一种特殊的碱土溶液进行炭化防水处理,被称之为“润羊血”。炭化防水处理可以提高木材质量,防止木材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缺陷。蒙古制弓多是秋天进行,大约3个月左右制成,冬天带出狩猎,并不为了得到太多的猎物,而是为了检验弓能不能经得起酷寒的考验,多年之后此弓才可正常使用或赠予友人或传之子孙。


              9楼2015-01-19 12:36
              回复

                在蒙古中部发现一件保持较为完整的长梢弓,此弓是典型的长梢角弓的形制;另有一件中国西部发现的蒙古弓,弓长138cm,上、下弓臂长均为33cm,弓梢长34cm,弓弝长18cm,是典型的长梢弓。当蒙古征服西亚、中亚各国之后,开始制作西亚风格的弓箭,例如中亚突厥系的“螃蟹弓”,其外形像螃蟹,故而得名。明朝时期:西亚小梢弓的引进及古籍中制弓工艺的记载  中国弓的制造技巧及设计理念在明代得到了一次“西学东渐”的过程。明朝前期装备的弓矢类兵器除了宋时的长梢弓之外,开始流行小梢弓、开元弓、西番木弓。
                  明朝茅元仪编撰的《武备志》中记载有开元弓的由来。在元朝时期,吉林省农安县设有开元万户府,驻扎有西亚雇佣军,开元弓正是从西亚雇佣军所用的弓发展而来。这种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国弓形长梢弓的变形,另一类是中亚螃蟹弓的变形。开元弓弓力强劲,比较适于作战需要。明朝边防军始终使用开元弓,该弓的弓梢开口较大,骑兵可以在马背上用这种独特的弓梢挑起地上的箭。


                10楼2015-01-19 12: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源于我国西羌族的西番木弓采用小弓梢。从力学上讲,小弓梢质量小,弓臂在回弹时需要克服弓梢的质量和惯性所需要的能量也小,所以在发射轻箭时初速更快。但是由于弓梢变短,开弓拉弦时比较费力,特别是在拉到最大距离时极为费力。在射箭古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流传:“弓越小箭越贼”。也就是说,小梢弓不仅对射手的要求高,并且容易损坏,故不太适于大规模消耗战的需要。
                    1970年,在成都凤凰山发掘了一座明朝永乐八年蜀王世子朱悦燫的墓,出土一件作为冥器的铁弓。该铁弓长89.9cm,上涂褐色漆、漆上刷金色,装有铜制弦,并设有弦垫,此弓明显带有西亚的小弓梢风格。
                    晚明期间,根据程子颐的《武备要略》记载,出现了太平寨弓。此弓为小梢弓,类似于“高丽弓”,箭速极快。在书中也特别提到一种大梢弓:“今各边马步射俱用此,以其长阔而稳”,一语道出了大梢弓在复杂恶略的战场环境上较为适用。


                  11楼2015-01-19 12:37
                  回复


                    12楼2015-01-19 12:37
                    回复
                      至此,传统弓除清弓外弓形历史历程依然全部奉上,至于清弓,由于出土以及传世实品较多,资料也较多,带我抽空另开一帖奉上,这些资料多是我订了多年一本兵器书上的权威资料,整理收集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担待。


                      13楼2015-01-19 12:38
                      回复
                        楼主还有靓东西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25 23:56
                        回复
                          太好的意见咯,必须收藏,辛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6-27 06:43
                          回复

                               -----嗨!我是来自弓箭射艺吧的钳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7-06 1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