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传统文化社团...吧 关注:6贴子:130
  • 7回复贴,共1

溪山琴况文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风一样的婵宝宝镇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8 12:28回复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文/溪山琴况
    先来看这则报道:
    昨日傍晚5时许,就有许多身着各色各样“汉服”的“古人”陆续来到合江亭,只见他们有人
    拿着团扇,有人头上插着“步摇”,甚至还有书生打扮的男子摇着头朗诵着古诗。据了解,他们都
    是网友,此次七夕全国的“汉迷”们都有活动,成都的网友们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合江亭举办了此
    次别具风情的“鹊桥会”。
    看到没有?媒体的这种表述下,你不是复古也是复古了。
    这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
    古派对——恐怕公众只能有这样的感受。
    我常看到很多网友喜欢自称“汉友”,包括对媒体也这样描述。我不同意。
    什么叫“汉友”?什么叫“汉迷”? 这些词都会让公众有诸多的误解。
    “汉迷”,在汉语的表达结构下,只能被理解为“汉朝文化迷”
    “汉友”,有类似的意思,而且,俨然标示了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而当
    “汉”被理解为“汉族”时,“汉友”又带上了极端主义色彩。“汉服爱好者”也不对,一个“爱
    好者”,绝不能表达我们做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汉族公民的抱负。
    我们不是“汉友”、“汉迷”、“汉服爱好者”。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
    所以,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
    媒体,请称我们为汉族人
    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
    服运动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18 12:37
    回复
      2025-08-21 10:54: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
      文/溪山琴况
      汉服复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文化事件,长期以来,我听到了不少批评之声。《广州日报》报道
      了广州汉服复兴者的活动之后,《珠江晚报》近日发表了石之吟先生的质疑文章,《公民意识比复兴
      汉服更重要》。石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确,“传统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汉
      服争议的核心层面。我是许多汉服活动的组织者和亲历者,愿就此问题与各界人士做一坦诚的交流。
      其实,有些人士所担心的,也正是我们汉服复兴者始终高度警惕的。汉服运动从一开始,就
      将“扬弃”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我们欲复兴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不是无
      原则地通盘继承。专制时代的等级制度、忠君思想、青天情结,已被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所淘汰,
      君所憎者,亦我所憎者。
      去年年末,我和一些同仁设计了传统“冠笄之礼”复兴的操作建议方案,我们在武汉、北京
      等地进行了几次尝试实践。传统冠笄礼要求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公开行礼,且末段仪节中有拜见大夫、
      贵族等要求,我们认为,女子也是公民社会平等的生命个体,所以方案中将“笄者”与“冠者”同
      等对待;我们将加冠及笄过程中的第三加改为向国旗和黄帝挂像致敬,意在表达冠笄者理性传承文
      明、以公民的姿态报效祖国建设社会的决心。在我们刚刚推出的“祭礼复兴操作方案”中,我们对
      部分地方公权机关滥用纳税人财富、以缺乏诚敬的态度举行的过多的“公祭”提出了我们的质疑和
      商榷意见;在我们倡导的“民间集体祭祀”构想程序中,要求参祭者主动联系、配合监管机关认真
      保护祭祀场所文物、自然和人文环境遗产,注意木结构建筑文物的防火,祭后需认真恢复祭地自然
      与人文原貌。
      自主、独立、平等、权利、法治,君所重者,亦我所重者。
      以虔敬的态度学习、以自我的头脑反思、以理性的精神鉴别、以谨慎的态度扬弃,在与社会
      各界观点激荡、意见交流、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当代公民社会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
      就是我们汉服复兴者自我期许的目标。
      事实上,汉服复兴者与各界人士感到的是同样的焦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流失、人类
      文明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我们正在集体丧失民族文化感知和延续能力。如何发扬优秀传统?如何
      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课题。君所虑者,亦我所虑者。
      以华夏衣冠为先导和切入点,我们决心把“发扬优秀传统”这句话落到实处。汉服不是一个
      终点,而是一个起始。它指向的是一个深入学习、重新认识、理性继承、谨慎创新的过程。我们提
      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否则人
      ----------------------- Page 15-----------------------
      人穿汉服的古代就成了天堂盛世了。但是汉服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符号与象征,与公民社会、
      法治社会并无本质的冲突和矛盾。欧美日韩许多民族服饰保存良好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法治社会,就
      是力证。
      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扬弃文明劣质?如何使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真正
      成为社会继续发展进步的新起点?我们期待,各界人士携手探索这一共同的、繁难的时代文化课题。
      我们期待,我所思者,亦君所思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18 12:37
      回复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文/溪山琴况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
        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
        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
        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
        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
        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
        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
        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
        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
        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
        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
        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
        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
        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
        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
        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
        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
        ----------------------- Page 17-----------------------
        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
        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
        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
        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
        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
        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
        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
        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
        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
        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
        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
        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
        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
        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
        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
        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
        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
        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
        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
        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
        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18 12:38
        回复
          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文/溪山琴况
          真是讽刺,时代对我们这个沉沦日久的民族的讽刺。
          “华人”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贫穷、猥琐、矮小、瘦弱、野蛮、暴力、劳工、肮脏的唐人街、板牙、李小龙、辫子、马褂、
          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章子怡、巩丽、踩高翘、饺子、唐装、旗袍、二人传、请安、抱拳、做
          揖、姨太太、鸦片、张艺谋、茉莉花、北京欢迎你、雅典八分钟、红棉裤、花棉袄、白羊肚手巾、
          大红灯笼高高挂、武打、功夫明星、大腿、裹脚、女子十二乐坊、帮派、穿西装的游客、中国人吃
          饭象猪、请勿随地吐痰、美国偶像孔庆翔......
          这就是世界眼中的“华人”。
          何为华?
          祖先为什么要给我们起名“华夏”?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
          “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现在的我们,当得起这个称号吗?
          华夏已不在中国,中国已非华夏。
          我们继承了中国的躯壳,却早已失去了华夏的神韵。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华人”,我们只是“伪华人”。
          汉服运动告诉中国,穿上祖先给我们的衣服,方能找回我们失去的灵魂。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华人”。
          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
          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优雅的国度,“华人”是一群自信而美丽的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18 12:39
          回复
            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
            文/溪山琴况
            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
            但在精神上却截然不同。
            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
            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
            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
            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自觉意识,
            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
            古装与汉服的区别是:
            古装:古人穿,我不可穿,我怎么可穿呢?表开玩笑。
            而汉服:先人穿,我亦可穿,我为什么不可穿?没人开玩笑。
            古装意识,认为,那衣服与我们无关。
            汉服意识,认为,这衣服与我们有关。
            古装,美丽无比,却停留于历史。
            汉服,初生稍显粗糙,却成功地沟通了历史,骄傲地指向未来。
            古装,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辉煌,回味的忧伤。
            汉服,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反思,前途的追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18 12:39
            回复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文/溪山琴况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为什么要穿深衣?
              《礼记·深衣》只有几百个字,但每句话都有深意,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寻常的衣服。
              我们所穿的深衣,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礼记》成书的时代,大约深衣已无制度,礼制偏废不行,所以著者追慕古时,回忆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先贤制定深衣,并非单纯蔽体增饰之用, 而是有其寓意。
              它有五种法度,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
              它应该是长短合宜的,“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短不该露出肌肤,长不该覆盖地面。衣取蔽形,这是人与禽兽之别,“即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这是起 码的要求。衣长也不能拖拖拉拉弄在地上,因为那样衣服必被灰土所污,污者,辱也,衣服肮脏,是辱衣更是辱人。堂堂华夏,振振君子,穿衣就要有穿衣的样子。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衣袂的长短,大带系结的位置,皆应合宜,皆应应于中庸之道,肘不能不出入、不运动,所以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要便于肘的运动,否则就成了紧身衣。袖子也不能太长,当取其能回挽至肘为宜,太长或太短都偏离实用和雅敬。大带下不要压在大腿骨上,上不要压在肋骨上,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当骨,缓急难为中也”,勒在骨头上,是要做什么呢?
              上衣下裳是华夏最古老的服制,华夏民族的观念讲究尊崇传统、不忘本初,深衣虽然是上下连裳,但仍然在裁制时分裁再加缝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含慎终追远之意的仪式。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先人以此表达敬天法天之意。“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踝以与垂直相应。它们各具其象,都有象征意义: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之礼时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郑玄云:“心平志安,行乃正。”
              ----------------------- Page 21-----------------------
              《礼记》又一次强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
              《玉藻》补充说,“深衣三祛,缝齐倍要”。也就是说裳的腰围三倍于祛围,即三倍于袖口的宽度。而下摆为腰围的一倍。深衣的缘边也有符号的意义,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寸半。
              深衣就是这样一件法度严谨、饱含象征、具有“深意”的衣服。对衣服法度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社会的理想和人的品质的追求。
              正当其局者,往往最易迷失,轰轰烈烈中,很容易忘却来时的初衷。汉服复兴越是往前,越是需要不断停下来,沉思,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穿深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所复兴者,究竟为何?
              眼前所见深衣,极少真正符合定制,多是只有深衣的外形,并不能称作真正的深衣。这一方面,笑非等同道的工作令人钦佩。潜心的考据,诚恳地思索,坚守一件真正有传统、有追求、有法度的衣服,目光投向深衣的深意,这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穿着深衣或者其它汉服却戏谑调笑,心浮气躁,则汉服必定难以赢得尊重,所谓复兴也注定不为世人所容。
              我们复兴汉服,仅仅是因为别人有而我们无,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
              身为汉服复兴者,我们应是一个沉思的、肃穆的群体。
              汉服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远去的风骨和信仰的力量。华夏的衣冠,件件都是“深衣”,每一件都有华夏的精神和民族的理想,我们率先在中国穿起这件衣服,就是要在中国重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怀、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
              这是一件有追求、有品格的衣服,穿着它的人应时刻牢记,时刻反思自己:衣服从头到脚,点点滴滴,究竟象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下分裁?为什么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为什么对衣袼、衣袂、衣带做如此要求?为什么要“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形容端庄、公正无私、心平志安、正直如墨,我们究竟是否做到?
              大国的风范,君子的精神,这是华夏,汉民族最根本的信念。
              我们在中国倡导汉服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倡导重建一种真正的大国风范和君子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而我们不再拥有的浩然正气的精神,有这种风范和精神的国度,方能称为“华夏”。
              汉服之伟大,正在于它是精神的衣冠、风骨的衣冠,而不单纯是一件漂亮衣裳。
              我们的祖先对衣冠的传承和坚守,本质上是一种对精神的倡导和信仰的坚持,华夏民族对于衣冠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服饰”的层次,而成为文明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所以我们才说, 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 Page 22-----------------------
              失落了衣冠,是为丢失了灵魂,复兴衣冠,就是要重塑灵魂。
              就算世人都爱戏谑调笑,我们更当坚守肃穆。行胜于言,我们应让世人看到,在中国,有一群不一样的人,有一群不苟言笑的人,有一群出现时必端庄肃穆的人,他们不畏嘲笑,他们坚持理想, 他们坚守远去的传统,他们认真地求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面对不解和诋毁,他们抱以微笑。他们温润如玉、坚如磐石,为了民族,他们一心一意。他们表现的,是一种令人深思的、完全不一样的精神。
              以你我之肃穆,止众生之喧哗。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华夏复兴,虽四字却重千钧,华夏文明究竟如何适应时代,改变时代, 古老文化究竟如何萌发新芽,永远地根深叶茂,说来容易,做好却何其之难,斑斑课题,如何求解?
              投身汉服运动,我们不是为自身谋名利,而是为民族寻幸福。面对批评,我们需诚恳沟通,面对怀疑,我们要以行动证明。闻过则喜,有过则改,汉服运动方可日益丰满,日渐强大。
              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 “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
              虽难,但我们勤勉进取,一起上路。
              所复兴者,是那些远去的衣冠,恍若隔世的精神。
              所复兴者,所谓铁马金戈、英雄泪襟之服。
              所复兴者,大国之服,华夏之服,君子之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18 12:52
              回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汉服复兴,任重道远。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18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