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antara bhāva)是源于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的思想与说辞,后来就被一些佛教传承所接受以及把这种学说发扬光大。虽然许多论师各持有不同的中阴解义,但不外乎是围绕着有情命根败坏、四大分解后(前有),在还没有结生之前(后有)存有着的中接阶段或过渡期(中有),简单来说就是有情死亡与再生之间有个间隔。这些部派的论师认为有情在死后有时业不一定会成熟,于是就会处于中间的状态以等待受生。
至于死后要待在中阴状态有多久呢,不同的论师又有不同的主张,有的认为只需一刹那、有的认为一天、七天、七七四十九天,乃至很长的时间,这些都在《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里有详细的记载。
其实根据佛陀的教导,业果无时无刻都在生命中发生,遇到因缘的业要成熟也不一定要等到时间。有正见的佛弟子很轻易的分辨出这种思想是与一般民间灵魂信仰和神教的灵魂思想相似,他们主张人死后乃存有能够不依任何名色法而单独存在的“神识”,或以灵魂、灵体的方式直接存在。这种灵魂思想被古代的论师引进佛门,转而主张常见、自性不灭、自我永恒。
这种论说简单易懂,很容易被没有正见的人接受,有些有通灵能力的外道更是容易接纳此思想。
中阴论唯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在无我的法则上成立,那就是指中阴身其实是有情已经受生的另一种生命状态,这是唯一能够以佛陀的教育来融通的中阴论。中阴在某个意义上也被称为中蕴、中有;蕴就是指五蕴,即色(色法)和受想行识(名法)的生命组合元素。
据说在中阴阶段的有情多保有人形,依然可看、闻、尝、嗅与思维;再根据一些论师的论述,死后投生天界的人,以及投生地狱的人都是没有中阴状态,而是直升直堕的,那么排除掉天界与地狱之外,六道的哪一种生命状态与上述的条件相符呢?唯有阿苏罗[1]和鬼道的众生最接近此类有情。([1]这里指的是堕恶趣的阿苏罗,与饿鬼类似长期遭受折磨的有情,住在村里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丢弃的食物为生。一些阿苏罗在没有获得食物时,也会附在人身或折磨人类。)
如果中阴的生命状态真的存在,那么中阴身肯定的是属于六道众生之一。再来,依诸论所描述的中阴性质可知中阴皆化生、为微薄四大所聚、以食香与祭品资身,或若其亲属为之祈福供养等佛事时,中阴身就有机会转变成另一种生命状态。在北传佛教界盛名的中阴救度法有召请中阴身来听闻佛法,化解心结、令有缘鬼神得之欢喜以达至超度效果。从以上种种的迹象中显示,所谓的中阴身其实就是鬼道的依他施活命的鬼类!
至于死后要待在中阴状态有多久呢,不同的论师又有不同的主张,有的认为只需一刹那、有的认为一天、七天、七七四十九天,乃至很长的时间,这些都在《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里有详细的记载。
其实根据佛陀的教导,业果无时无刻都在生命中发生,遇到因缘的业要成熟也不一定要等到时间。有正见的佛弟子很轻易的分辨出这种思想是与一般民间灵魂信仰和神教的灵魂思想相似,他们主张人死后乃存有能够不依任何名色法而单独存在的“神识”,或以灵魂、灵体的方式直接存在。这种灵魂思想被古代的论师引进佛门,转而主张常见、自性不灭、自我永恒。
这种论说简单易懂,很容易被没有正见的人接受,有些有通灵能力的外道更是容易接纳此思想。
中阴论唯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在无我的法则上成立,那就是指中阴身其实是有情已经受生的另一种生命状态,这是唯一能够以佛陀的教育来融通的中阴论。中阴在某个意义上也被称为中蕴、中有;蕴就是指五蕴,即色(色法)和受想行识(名法)的生命组合元素。
据说在中阴阶段的有情多保有人形,依然可看、闻、尝、嗅与思维;再根据一些论师的论述,死后投生天界的人,以及投生地狱的人都是没有中阴状态,而是直升直堕的,那么排除掉天界与地狱之外,六道的哪一种生命状态与上述的条件相符呢?唯有阿苏罗[1]和鬼道的众生最接近此类有情。([1]这里指的是堕恶趣的阿苏罗,与饿鬼类似长期遭受折磨的有情,住在村里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丢弃的食物为生。一些阿苏罗在没有获得食物时,也会附在人身或折磨人类。)
如果中阴的生命状态真的存在,那么中阴身肯定的是属于六道众生之一。再来,依诸论所描述的中阴性质可知中阴皆化生、为微薄四大所聚、以食香与祭品资身,或若其亲属为之祈福供养等佛事时,中阴身就有机会转变成另一种生命状态。在北传佛教界盛名的中阴救度法有召请中阴身来听闻佛法,化解心结、令有缘鬼神得之欢喜以达至超度效果。从以上种种的迹象中显示,所谓的中阴身其实就是鬼道的依他施活命的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