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吧 关注:45,650贴子:952,608
  • 5回复贴,共1

【丰顺史料】汤坑历史(蓝田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布时间:2011-12-26
“汤坑”之名,由来已久,因汤(温泉)于得名。《清一统志》载温泉:“在丰顺县金鼎寨东门外山麓,曰汤坑,有泉从地涌出,可以熟物”。或云:居民挖土坑以盛热泉,冒出热泉汇集起来,便成一条条热水坑,人们就叫它为“汤坑”。
春秋战国时期属“闽粤地”。
《读史方舆纪要》载:“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西汉初改为揭阳县。据测,今丰顺县汤西马山遗址一带。
《丰顺县志》云:“南礤乡之蓝田隘,一名石硿飞泉径,为秦戍守揭阳岭最南之关隘。汉六朝均为南北交通之要隘,建有石马营。
东晋义熙九年 (413) 废揭阳县,并在今潮州境内设义安郡海阳县,汤坑归海阳县崇义乡。
据《旧唐书》卷五十六、《唐书》卷八十七《林士弘传》和吴、周府志所载,唐初武德五年(西元622年),杨世略在唐来使的“招慰”之下,背著林士弘以潮(治所在今潮州市)、循(治所在今惠州市)二州之地降唐。林士弘遣其弟鄱阳王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杨世略“破斩之”。这位俚族头领杨世略,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飞泉径(今丰顺县汤西南祭村)。杨世略降唐后,被任命为循州总管。成为历史第一位循州总管。在任其间,他促进了潮州、循州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
北宋宣和三年(1121),又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史称“复旧县治”,县治设于留隍乡(今丰顺县留隍镇)。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绍兴二年(1132),又废揭阳县,全境并入海阳。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又恢复建制,县治初设于吉白村(今揭阳渔湖京岗)。后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
南宋时,蓝田都一名进士,名早郑国翰,他曾辞官归里,在飞泉岭下筑“蓝田书庄”(今丰顺县汤西飞泉岭)
揭阳县崇义乡置蓝田都(设在汤坑)。今揭东县锡场、新亨、玉湖、龙尾,揭西五经富、大洋,丰顺县汤坑、汤南、汤西、北斗、埔寨、八乡山。
明代以来已有圩集。乾隆《潮州府志》载有金鼎寨汤坑埠、汤坑圩(3、6、9)之名。原属海阳县(今潮州市),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析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18乡)金汤、金欧、金鼎、石坑、窑前、东里、田心、铜盘、罗家约、龙冲、仙田、大罗、石湖、循洋、曹寨、平城、祭下、八乡。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汤坑巡司。
清-汤坑建“蓝田书院”。
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汤坑市12乡——金镇、埔河、五权、新楼、新铺、埔寨、三友、八乡、揭岭、颖川、大同、四美。
解放后(1950年)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城由丰良迁汤坑。汤坑区9乡——汤坑、汤南、汤西、附城、东联、北斗、埔寨、上八、下八。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留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
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
1994年汤坑镇(面积52平方公里,辖7个居委会和9个村委会)
2004年汤坑镇(2004年10月原附城镇、东联镇并入汤坑镇)面积233.23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居委和32个村委会
汤坑镇(人民社区、五一社区、红卫社区、红旗社区、东山社区、城北社区、城南社区、金汤村、金丰村、金溪村、内岭村、大山背村、新铜村、铜盘村、金湖村、邓屋村)
附城镇(城西社区、东秀村、埔河村、虎局村、洋田村、富坑村、赤草村、中楼村、黎峰村、后安村、石联村、石桥村、苏山村、东里村、中联村、新田村)
东联镇(东联社区、下村、上村、吉坪村、棋坪村、东山村、均田村、梅溪村、横东村)
一份丰顺县灯谜史资料。据当地谜人所述,丰顺县原是潮州辖地。明朝崇祯末年,时有吏部员外郎邑人罗万杰和浙江温州府推官邑人柯化鹏相继回乡。为乱世苟安之计,筑寨自保。在一汤沟相隔之间(今汤坑镇),罗建金鼎寨、柯建金汤寨,与杨举人建的金欧寨互为犄角,三金(金汤,金欧.金鼎)。罗万杰于寨内筑街道多条,设置店铺260多间,招徕潮、澄、饶、普、揭各县潮人来此定居经商,潮人多善谜,为粉饰繁华,节日常悬灯击鼓开猜,谜面多是四句头或单句诗文的四书故谜,实启丰顺灯谜之先河,由此猜谜风俗沿袭至今。
榕江北河一一是由北斗溪(发源于桐子洋)汤西溪(发源于揭岭)汶水溪(发源于释迦岽)流合于汤坑称北河。再流汤南和揭阳县玉湖、月城、锡场、榕城、曲溪,至炮台双溪嘴注入榕江,长92公里。明清时,汤坑水运兴旺。大批货物由此处上岸,再由挑夫送往梅县的畲坑等处。


1楼2014-12-08 13:10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08 13:13
    回复
      2025-08-31 19:30: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蓝田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08 13:14
      收起回复
        汤坑的由来,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柯宗钦,编辑:可燃冰
        汤坑在明朝末年仍没得名,此地域有柯屋寨、金瓯寨、金鼎寨,三足鼎立。 是农村地方,隶属揭阳县蓝田都十图。南连潮汕平原,在榕江北河与汶水溪交汇处,是两河冲积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金鼎寨东门山麓有条清水沟流过,附近有温泉水涌出流入沟中,称之为“汤沟”,它在水门仔与邱屋寨洋水汇合,流入柯屋寨与金鼎寨中间沟中注入榕江北河。沟宽6-8米,长线2公里,有数座小石桥、小木桥与两岸相接。汤沟水清澈见底,鱼虾戈游,群鸭戏水觅食,沿岸鱼塘密布。堪称小桥流水,一派南国田园风光,四周群山环绕,原始森林茂盛。

        金瓯寨
        俯瞰汤坑十字街
        榕江北河、汶水溪,沿岸翠竹繁茂,树木参天,渔翁撑着竹排,鸬鹚轮番潜水捕鱼,村前村后,稻田一望无际,村后果树成林,郁郁葱葱,环境幽静,温泉密布,有温泉之乡美誉,如此宝地实得大自然之恩赐。



        75年的汤坑,那时候,你在哪?
        柯化鹏授命为官,在职期间(壬申年)即1632年,40岁筑柯屋寨。另一名仕罗万杰,明末任朝廷吏部主事,因母亡归里,筑金鼎寨。两人在本地长大,熟悉本地环境;在外为官见多识广,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他们捐款为乡亲们修建汤湖,造福乡民。
        柯化鹏与罗万杰

        取之不尽的湿泉水,因顾名思义称为“汤",把泉眼挖大、挖深、挖长之后称之为“坑”,取名“汤坑”,这就是汤坑地名的由来。请工匠在温泉眼处挖造蓄水池,筑堤建闸门,再引清水注入以调节水温,筑围墙建大门取名“汤湖”,竣工之后外观很气派,池水清澈,水温适宜,是乡人沐浴的好地方。沐浴温泉使人感到身心得益,倍感舒适,心旷神怡。沐浴者与日俱增,周围邻县乡亲慕名三五成群结伴而来,深受称赞,从此汤坑人丁兴旺,为开辟汤坑墟奠定了基础。
        汤坑地处平原与山区的交界处,是当时物质流通的中转站。上述二人有卓越的远见及超人的胆识,有坚如磐石的决心,商议之后把两寨连成一片,建一个墟场,并取名汤坑墟。1645年3月29日开市,设店260间,商贾如云,热闹非常。 从此,汤坑成为闻名遐迩的温泉古镇。两位先人功不可没,值得后人传颂。
        现在汤坑镇是有十万人口的县城所在地。是温泉之乡,也是华侨之乡,充满现代气息的城镇,是兴梅与潮汕的枢纽,潮汕地区的后花园。随着新区的开发, 她的前景更加美好。


        4楼2019-04-17 16:00
        回复
          蓝田黄:关于柯屋寨(寨内)的来历,好多网友不知,纷纷留言咨询,为此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下汤坑的历史文化:
          当年筑寨之际,风水大师何野云对柯化鹏说:“此寨乃属瓜形,公要柯姓独好?还是各姓同好?如要柯姓好,便在寨中央建一柯氏祠堂,日后全寨自然变成清一色姓柯。”柯化鹏心地正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要各姓‘秋色平分’为好。”何野云遂将瓜形中心地破作十字开,以后砌成一个大圆瓜形中分四瓣,以示大公无私,此即为今天柯屋寨的十字街。虽然,汤坑地接潮汕地区,这里的人说客家话的为数不少。“柯”与“瓜”两个字是同音字,所以说柯屋寨的瓜形风水,寨主柯爷(就是瓜爷),功德无量,一时传为美谈。听老一辈柯氏族人娓娓道来,柯屋寨是令人神往的。其实整个柯屋寨的建筑布局至今仍保存着它原有的“瓜形”的围屋结构。“瓜”就在十字街中心,十字中心四瓣,宛如四片大瓜叶衬托着顶大的瓜。那么横贯汤坑镇内的一条大汤沟,紧接环连寨南门外的两口池塘,西北面还有一口大塘。接壤西外街道环绕柯屋寨这就形似长长的瓜藤。瓜棚——理应是北门外上侧的柯氏祖祠了。当年地师指点建这祖祠不要太高,不要太大,恰到好处就是了。
          柯化鹏创立“金汤堡”建成于明崇祯5年,公元1632年。

          此是最早有关金汤印记


          5楼2019-04-17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