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和姓纂》对韩愈先世的记述
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奉宰相李吉甫命,与韩愈同时的林宝编纂了《元和姓纂》一书。《元和姓纂》记载:
“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安王,为秦所灭。……
襄王孙汉韩王信,信生襄城侯婴、弓高侯颓当。……裔孙后汉司空稜,……
【颍川长社县】汉御史大夫韩安国与稜,并颍川人。……
【陈留】本颍川人稜后,徙陈留。唐礼部郎中韩云卿,弟绅卿,京兆司录。兄子会、愈。会,起居舍人;愈,职方员外。”
按:《元和姓纂》把韩氏世系从始祖韩万、襄王、韩王信、颓当和韩稜一下延伸到韩愈,已显现出韩愈先世的整个传承脉络。这一传承脉络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但《元和姓纂》也有不足:第一,世系仍不连续;第二,“信生襄城侯婴”与《史记》记载不同,应是疏失;第三,“安王”与《史记》所记“王安”不同。
(三)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
1、李白在为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撰写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说:“君名仲卿,南阳人也,……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钧,金部尚书。曾祖晙,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睿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少卿,当涂县丞,感慨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2、韩愈在其所作《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中说:“安定桓王五世孙睿素,桂州长史,化行南方。有子四人,最季曰绅卿。文而能官,尝为扬州录事参军。……君讳岌,桂州君之孙、司录君之子。”
3、韩愈在其所作《韩滂墓志铭》中说:“滂,韩氏子。其先仕魏,号安定桓王。滂父老成……”
4、韩愈的学生李翱,在为韩愈撰写的《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中说:“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祖浚素,皇任桂州长史。父仲卿,皇任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
5、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在撰写的《韩文公墓志铭并序》中说:“先生讳愈,字退之,后魏安桓王茂六代孙。祖朝散大夫、桂州长史讳睿素,父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
6、皇甫湜在为韩愈题写的《韩文公神道碑》中又说:“韩氏出晋穆侯。晋灭武穆之韩,而邑穆侯孙万於韩,遂以为氏。后世称王。汉之兴,故韩襄王孙信有功,复封韩王,条叶遂著。后居南阳,又隶延州之武阳。拓跋后魏之帝,其臣有韩茂者,以武功显,为尚书令,实为安定桓王。次子均袭爵,官至金部尚书,亦能以功名终。尚书曾孙睿素,为唐桂州长史,善化行于江岭之间,于先生为王父,生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仆射生先生。先生讳愈,字退之。……韩因朔封,自武之穆。厥全赵孤,天下阴福,子孙宜昌,宣惠遂王。秦绝韩祀,虮虱有子,继王阳翟,继王安定。三王其爵,韩氏何盛。桂胄系雅,三祖官下,秘书发祥,追赐仆射。径孰道荒,物丧其明,谁垦其治,先生之生。”
以上李白的说法,当来自韩仲卿。韩愈的说法当来自兄、叔,或史书及其他资料(韩愈因三岁丧父,所以,不能直接继承父说)。李翱、皇甫湜的说法,当与韩愈有关。其中,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中的韩氏世系情况,就是根据韩愈的“功绪之录”记述的(按:据《韩愈评传》)。
从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
1)韩愈家族自认是韩万、韩厥、韩宣惠王、虮虱、韩王信和韩茂的后裔。与《元和姓纂》相比,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明确了韩王信是虮虱之子(虮虱有子,继王阳翟),突出讲述了安定桓王韩茂在家族中的地位。这使韩氏家族的传承关系更加明朗。但当时也还没有更连贯的说明。
2)韩愈能确切说出自己的曾祖仁泰、祖父睿素和父亲仲卿三代先人(见李翱文);仲卿能确切说出自己的曾祖晙、祖泰和考睿素(见李白碑文)。显然,从韩晙到韩愈,这五代人的传承关系是明确的。这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3)李白碑文中说:七代祖茂,五代祖钧,曾祖(三代祖)晙,说明仲卿未把韩均当做韩茂之子,也未把韩晙当做韩均之子。
未把韩晙当做韩均之子,中间隔有代数,这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是一致的。但三代与五代之间仅隔一代,又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不同。
未把韩均当做韩茂之子,与《魏书》和《北史》的记载不同,韩仲卿显然是错误的。这一错误说明韩仲卿对较早先人的传承关系不是很清楚。
4)韩愈说“安定桓王五世孙睿素”,则是说:一世茂,二世均,三世晙,四世仁泰,五世睿素。皇甫湜说:韩茂“次子均袭爵,官至金部尚书,……尚书曾孙睿素”。中间当有尚书子晙、尚书孙仁泰。这与韩愈的说法是一致的。
韩愈认韩均为韩茂之子,是纠正了韩仲卿的错误。
韩愈又认韩晙为韩均之子,则不仅与父亲仲卿的说法不一致,也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不同。
(四)韩晙不是韩均之子
《中华姓氏谱·韩姓卷·源流篇》依据《怀玉贤堂韩氏宗谱》记载:“颍川二十一世,有韩殷、韩晙,二人均为韩均之子。韩殷,生平不详。韩晙(一作‘韩宝石’)入唐以后,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
按:此记载也说韩晙是韩均之子。而且说明,韩晙入唐以后,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请大家注意,入唐时间是公元618年。这就是说,韩晙是公元618年以后任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的。
《魏书·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传》记载:“韩茂,字元兴,…
… 长子备,…
… 备弟均,字天德。…
… 兄备卒,无子,均袭爵安定公、征南大将军。…
… 延兴五年卒,谥曰康公。子宝石袭爵。”再请大家注意,延兴五年是公元475年。即韩均卒于公元475年。
如果韩晙是韩均之子,那么韩晙最晚生于公元475年韩均殁时。到公元618年入唐时,韩晙至少已有143岁。此后还又出来做官,该是150多岁的人了。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人能活到143岁,可能已是凤毛麟角,再要出来做官,任雅州(今四川雅安)都督,岂非天方夜谭。
毫无疑问,韩晙入唐以后做官时,年龄要比143岁、比150岁小得多。这就是说,韩晙的出生时间要比韩均去世的公元475年晚得多。那么,韩晙就绝对不会是韩均之子。韩愈把韩晙说成是韩均之子,绝对是错误的。
修武《韩文公门谱》记载:
四十三世 均子 长宝石 字尊荣,袭爵安定公,拜冠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次宝玉 字尊祖,赐爵行唐男,拜虎贲中郎将;三 宝山 字尊先,赐爵九门子,拜宁西将军,迁征掳将军;四宝璧 字振声,赐爵真定子,拜司卫监
四十四世 宝山子 长 锋 字文静,拜内侍长;次钏 字文宣,拜内厩令;三 镶 字文远、拜平北将军,后魏神龟元年政乱,隐居北修武县安阳城;四锦 字文芳,拜扬烈将军
四十五世 镶子 长杰 字景魁、拜北修武县尉,隋大业八年世乱,隐居修武南阳城东关;次俨 字景升,拜安阳县令;三 俊 字景云,拜濮阳县丞
四十六世 杰子长晙 字长江,拜雅州都督;次昂 字长河,拜儒林郎,洹水县主簿;三 晋 字长流,拜尧城县主簿;四 旺 字长涛,拜贝州参军事。
这里,既有韩宝石,也有韩晙。宝石、宝玉、宝山、宝璧四兄弟同为韩均之子,而韩晙则是韩均的五世孙。
韩宝石袭爵安定公,与《魏书》的记载相同,其真实性无可置疑。宝石既能袭爵,说明宝石仍是北魏人。
宝石之侄、宝山之子韩镶,“后魏神龟元年政乱,隐居北修武县安阳城”。
后魏神龟元年是公元518年,比韩均去世的公元475年晚43年。韩镶为韩均之孙,年代十分吻合。
韩镶之子、韩晙之父韩杰,“隋大业八年世乱,隐居修武南阳城东关。”隋大业八年是公元612年,比公元618年入唐时间早6年。韩杰为韩晙之父,年代也十分吻合。
在韩均与韩晙之间,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比韩愈的说法多出三代人。韩愈的说法是错误的。而相比之下,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是准确的。
那么,从韩茂到韩愈的代数就不是七代,而是十代。韩茂是韩愈的九世祖,而不是七世祖,更不是六世祖。把韩晙说成是韩均之子、把韩茂说成是韩愈的六世祖、七世祖,这一流传千年的错误,应该由此得到纠正。
(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韩愈先世的记述
宋代,欧阳修等编纂了《新唐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十三·上》这样记述:“韩氏出自姬姓。晋穆侯费少子曲沃桓叔成师生武子万,食采韩原,生定伯,定伯生子舆,子舆生献子厥,从封,遂为韩氏。十五世孙襄王仓,为秦所灭。少子虮虱,生信,汉封韩王。生弓高侯颓当……颓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司空稜,字伯师,其后徙安定武安。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字黄考,徙居九门。生茂,字元兴,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恒王。二子:备、均。均字天德,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雅州都督。生仁泰。”
表中记,仁泰,曹州司马。生睿素,桂州长史。睿素七子:晋卿,同州司法参军;季卿,义王府胄参军;子卿,陕府功曹参军;仲卿,秘书郎;云卿,礼部郎中;绅卿,京兆府司录参军;升卿,易州司法参军。仲卿生会、介、愈。
宋代邓世名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述有《武安韩氏》,其中对韩愈先世的记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同。
与《元和姓纂》的记载相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继承了《元和姓纂》中韩氏世系的说法。又吸收了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其中明确记载了韩王信是虮虱之子,补充了耆、茂、均、晙、仁泰、睿素、仲卿等一系列名字,这使韩愈先祖的世系更趋连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新唐书》也有不足,除了仍有断代以外,还有不少差错。
第一,说韩万生定伯,缺少了赇伯。
第二,说“十五世孙襄王仓,为秦所灭”,与《史记》记载不符。《史记·韩世家第十五》记载:“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厘王卒,子桓惠王立。……桓惠王卒,子王安立。王安五年,秦攻韩,……九年,秦掳王安……韩遂亡。”
第三、说稜后徙安定武安,是讹误。
修武《韩文公门谱》记载:“三十世稜字伯师,拜司空,徙居安定郡安武县”。《魏书·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传》记载:“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考;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古安定郡安武县在今甘肃省境内,而安定武安是讹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仅把安定安武误为安定武安,而且把安武侯说成是武安成侯。
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奉宰相李吉甫命,与韩愈同时的林宝编纂了《元和姓纂》一书。《元和姓纂》记载:
“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安王,为秦所灭。……
襄王孙汉韩王信,信生襄城侯婴、弓高侯颓当。……裔孙后汉司空稜,……
【颍川长社县】汉御史大夫韩安国与稜,并颍川人。……
【陈留】本颍川人稜后,徙陈留。唐礼部郎中韩云卿,弟绅卿,京兆司录。兄子会、愈。会,起居舍人;愈,职方员外。”
按:《元和姓纂》把韩氏世系从始祖韩万、襄王、韩王信、颓当和韩稜一下延伸到韩愈,已显现出韩愈先世的整个传承脉络。这一传承脉络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但《元和姓纂》也有不足:第一,世系仍不连续;第二,“信生襄城侯婴”与《史记》记载不同,应是疏失;第三,“安王”与《史记》所记“王安”不同。
(三)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
1、李白在为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撰写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说:“君名仲卿,南阳人也,……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钧,金部尚书。曾祖晙,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睿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少卿,当涂县丞,感慨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2、韩愈在其所作《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中说:“安定桓王五世孙睿素,桂州长史,化行南方。有子四人,最季曰绅卿。文而能官,尝为扬州录事参军。……君讳岌,桂州君之孙、司录君之子。”
3、韩愈在其所作《韩滂墓志铭》中说:“滂,韩氏子。其先仕魏,号安定桓王。滂父老成……”
4、韩愈的学生李翱,在为韩愈撰写的《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中说:“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祖浚素,皇任桂州长史。父仲卿,皇任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
5、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在撰写的《韩文公墓志铭并序》中说:“先生讳愈,字退之,后魏安桓王茂六代孙。祖朝散大夫、桂州长史讳睿素,父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
6、皇甫湜在为韩愈题写的《韩文公神道碑》中又说:“韩氏出晋穆侯。晋灭武穆之韩,而邑穆侯孙万於韩,遂以为氏。后世称王。汉之兴,故韩襄王孙信有功,复封韩王,条叶遂著。后居南阳,又隶延州之武阳。拓跋后魏之帝,其臣有韩茂者,以武功显,为尚书令,实为安定桓王。次子均袭爵,官至金部尚书,亦能以功名终。尚书曾孙睿素,为唐桂州长史,善化行于江岭之间,于先生为王父,生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仆射生先生。先生讳愈,字退之。……韩因朔封,自武之穆。厥全赵孤,天下阴福,子孙宜昌,宣惠遂王。秦绝韩祀,虮虱有子,继王阳翟,继王安定。三王其爵,韩氏何盛。桂胄系雅,三祖官下,秘书发祥,追赐仆射。径孰道荒,物丧其明,谁垦其治,先生之生。”
以上李白的说法,当来自韩仲卿。韩愈的说法当来自兄、叔,或史书及其他资料(韩愈因三岁丧父,所以,不能直接继承父说)。李翱、皇甫湜的说法,当与韩愈有关。其中,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中的韩氏世系情况,就是根据韩愈的“功绪之录”记述的(按:据《韩愈评传》)。
从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
1)韩愈家族自认是韩万、韩厥、韩宣惠王、虮虱、韩王信和韩茂的后裔。与《元和姓纂》相比,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明确了韩王信是虮虱之子(虮虱有子,继王阳翟),突出讲述了安定桓王韩茂在家族中的地位。这使韩氏家族的传承关系更加明朗。但当时也还没有更连贯的说明。
2)韩愈能确切说出自己的曾祖仁泰、祖父睿素和父亲仲卿三代先人(见李翱文);仲卿能确切说出自己的曾祖晙、祖泰和考睿素(见李白碑文)。显然,从韩晙到韩愈,这五代人的传承关系是明确的。这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3)李白碑文中说:七代祖茂,五代祖钧,曾祖(三代祖)晙,说明仲卿未把韩均当做韩茂之子,也未把韩晙当做韩均之子。
未把韩晙当做韩均之子,中间隔有代数,这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是一致的。但三代与五代之间仅隔一代,又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不同。
未把韩均当做韩茂之子,与《魏书》和《北史》的记载不同,韩仲卿显然是错误的。这一错误说明韩仲卿对较早先人的传承关系不是很清楚。
4)韩愈说“安定桓王五世孙睿素”,则是说:一世茂,二世均,三世晙,四世仁泰,五世睿素。皇甫湜说:韩茂“次子均袭爵,官至金部尚书,……尚书曾孙睿素”。中间当有尚书子晙、尚书孙仁泰。这与韩愈的说法是一致的。
韩愈认韩均为韩茂之子,是纠正了韩仲卿的错误。
韩愈又认韩晙为韩均之子,则不仅与父亲仲卿的说法不一致,也与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不同。
(四)韩晙不是韩均之子
《中华姓氏谱·韩姓卷·源流篇》依据《怀玉贤堂韩氏宗谱》记载:“颍川二十一世,有韩殷、韩晙,二人均为韩均之子。韩殷,生平不详。韩晙(一作‘韩宝石’)入唐以后,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
按:此记载也说韩晙是韩均之子。而且说明,韩晙入唐以后,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请大家注意,入唐时间是公元618年。这就是说,韩晙是公元618年以后任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的。
《魏书·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传》记载:“韩茂,字元兴,…
… 长子备,…
… 备弟均,字天德。…
… 兄备卒,无子,均袭爵安定公、征南大将军。…
… 延兴五年卒,谥曰康公。子宝石袭爵。”再请大家注意,延兴五年是公元475年。即韩均卒于公元475年。
如果韩晙是韩均之子,那么韩晙最晚生于公元475年韩均殁时。到公元618年入唐时,韩晙至少已有143岁。此后还又出来做官,该是150多岁的人了。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人能活到143岁,可能已是凤毛麟角,再要出来做官,任雅州(今四川雅安)都督,岂非天方夜谭。
毫无疑问,韩晙入唐以后做官时,年龄要比143岁、比150岁小得多。这就是说,韩晙的出生时间要比韩均去世的公元475年晚得多。那么,韩晙就绝对不会是韩均之子。韩愈把韩晙说成是韩均之子,绝对是错误的。
修武《韩文公门谱》记载:
四十三世 均子 长宝石 字尊荣,袭爵安定公,拜冠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次宝玉 字尊祖,赐爵行唐男,拜虎贲中郎将;三 宝山 字尊先,赐爵九门子,拜宁西将军,迁征掳将军;四宝璧 字振声,赐爵真定子,拜司卫监
四十四世 宝山子 长 锋 字文静,拜内侍长;次钏 字文宣,拜内厩令;三 镶 字文远、拜平北将军,后魏神龟元年政乱,隐居北修武县安阳城;四锦 字文芳,拜扬烈将军
四十五世 镶子 长杰 字景魁、拜北修武县尉,隋大业八年世乱,隐居修武南阳城东关;次俨 字景升,拜安阳县令;三 俊 字景云,拜濮阳县丞
四十六世 杰子长晙 字长江,拜雅州都督;次昂 字长河,拜儒林郎,洹水县主簿;三 晋 字长流,拜尧城县主簿;四 旺 字长涛,拜贝州参军事。
这里,既有韩宝石,也有韩晙。宝石、宝玉、宝山、宝璧四兄弟同为韩均之子,而韩晙则是韩均的五世孙。
韩宝石袭爵安定公,与《魏书》的记载相同,其真实性无可置疑。宝石既能袭爵,说明宝石仍是北魏人。
宝石之侄、宝山之子韩镶,“后魏神龟元年政乱,隐居北修武县安阳城”。
后魏神龟元年是公元518年,比韩均去世的公元475年晚43年。韩镶为韩均之孙,年代十分吻合。
韩镶之子、韩晙之父韩杰,“隋大业八年世乱,隐居修武南阳城东关。”隋大业八年是公元612年,比公元618年入唐时间早6年。韩杰为韩晙之父,年代也十分吻合。
在韩均与韩晙之间,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比韩愈的说法多出三代人。韩愈的说法是错误的。而相比之下,修武《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是准确的。
那么,从韩茂到韩愈的代数就不是七代,而是十代。韩茂是韩愈的九世祖,而不是七世祖,更不是六世祖。把韩晙说成是韩均之子、把韩茂说成是韩愈的六世祖、七世祖,这一流传千年的错误,应该由此得到纠正。
(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韩愈先世的记述
宋代,欧阳修等编纂了《新唐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十三·上》这样记述:“韩氏出自姬姓。晋穆侯费少子曲沃桓叔成师生武子万,食采韩原,生定伯,定伯生子舆,子舆生献子厥,从封,遂为韩氏。十五世孙襄王仓,为秦所灭。少子虮虱,生信,汉封韩王。生弓高侯颓当……颓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司空稜,字伯师,其后徙安定武安。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字黄考,徙居九门。生茂,字元兴,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恒王。二子:备、均。均字天德,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雅州都督。生仁泰。”
表中记,仁泰,曹州司马。生睿素,桂州长史。睿素七子:晋卿,同州司法参军;季卿,义王府胄参军;子卿,陕府功曹参军;仲卿,秘书郎;云卿,礼部郎中;绅卿,京兆府司录参军;升卿,易州司法参军。仲卿生会、介、愈。
宋代邓世名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述有《武安韩氏》,其中对韩愈先世的记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同。
与《元和姓纂》的记载相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继承了《元和姓纂》中韩氏世系的说法。又吸收了韩愈本人、亲人和近人的记述。其中明确记载了韩王信是虮虱之子,补充了耆、茂、均、晙、仁泰、睿素、仲卿等一系列名字,这使韩愈先祖的世系更趋连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新唐书》也有不足,除了仍有断代以外,还有不少差错。
第一,说韩万生定伯,缺少了赇伯。
第二,说“十五世孙襄王仓,为秦所灭”,与《史记》记载不符。《史记·韩世家第十五》记载:“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厘王卒,子桓惠王立。……桓惠王卒,子王安立。王安五年,秦攻韩,……九年,秦掳王安……韩遂亡。”
第三、说稜后徙安定武安,是讹误。
修武《韩文公门谱》记载:“三十世稜字伯师,拜司空,徙居安定郡安武县”。《魏书·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传》记载:“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考;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古安定郡安武县在今甘肃省境内,而安定武安是讹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仅把安定安武误为安定武安,而且把安武侯说成是武安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