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戏吧 关注:544贴子:174,117

怜君何事到天涯(之一)——离开上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是尹桂芳诞辰95周年的日子。
好几年前了,去尹的墓看过,在墓前,就想,像尹这样的好人,下半生苦死了,老实人总受受坏人欺负,你妹的,心里不平,就给自己赌了个咒,把尹桂芳的下半生弄弄清楚,看看到底咋回事。(当时想法很可笑,人在大时代中,命运有不平,很难说受了某个或某几个人的欺负)
那时还有点冲劲,想了就干了,之后两下福州,一下上海,还在北京找了些人,收集了一些资料。后来一扔好几年,直到去年,开始动手整了整,除了文革这段,弄出个大概。没细抠,又扔下了。
今天是特殊的日子,先把一部分传上来吧。


IP属地:北京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12-01 20:22回复
    一、嫁出去的女儿
    1959年1月25日,上海北火车站里,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旁边人山人海——尹桂芳要带领芳华越剧团61名演职员和40多位家属,乘坐这列火车前往福州。从这天起,尹桂芳要告别她的艺术发祥地——上海和万千热爱她的观众,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落地生根。


    IP属地:北京2楼2014-12-01 20:24
    回复
      2025-08-21 02:2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一批越剧团支援外省,形成潮流,芳华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在上海文艺界也是轰动一时的大事。这事从酝酿到成行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上海很多观众接受不了芳华的离去,准备在离沪那天去火车站拦阻。剧团怕闹出事,决定提前一天启程。即使这样,有些戏迷还是知道了,25日这天自发来到火车站,把剧团乘坐的车厢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围观的人哭着把字条扔向尹桂芳和他们喜欢的演员。尹桂芳也感动得眼含泪水。有个小姑娘从外面挤到车里,送给尹桂芳一个精美的盒子——打开一看,是一条辫子。


      IP属地:北京3楼2014-12-01 20:25
      收起回复
        一直和芳华有密切合作的编剧卫明也赶到车站送行。尹桂芳远远看到他,笑笑说:我们是嫁出去的女儿。卫明机敏地接了一句:但不是泼出去的水。这次离沪赴闽,尹桂芳把房子交出,户口也迁出了。上海的女儿怎么远嫁福州呢?


        IP属地:北京4楼2014-12-01 20:26
        收起回复
          王艳霞就是在这次赴闽过程中从上海越剧院调入芳华的,她回忆说:
          1958年夏,上海越剧界去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袁雪芬、范瑞娟等都去了,很受欢迎。当时,上海、福建都属于华东大区,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很希望上海能支援给福建一个好的越剧团。福建方面对袁雪芬提出,能否留一个团在福建。袁雪芬回沪后向有关部门汇报了福建的想法。上海方面经过研究,选中了芳华,即召尹桂芳和徐天红前去征询意见。尹桂芳开完这个会回到剧场后和我讲过,会上领导说要派个剧团去福建,征求她的意见愿不愿去。她当场就答应了。徐天红开会出来对她说:“福州在哪里啊,我都没听说过。”
          我问她你怎么想?她说:“我管它了,反正我们属于国家管,就听国家的。”徐天红讲,尹桂芳一口答应而且没提任何个人条件,只说给芳华配好创作人员。当时黄浦区不放尹桂芳,但没办法,尹桂芳自己同意的。之后很快福州就派干部来具体洽谈了。
          尹桂芳、李金凤、王艳霞在研究剧本


          IP属地:北京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楼2014-12-01 20:27
          收起回复
            当时的福建副省长贺敏学参与了选调芳华的工作。他的女儿贺小平回忆:
            1958年我父亲从西北调到福建,任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当时福建前线的解放军中江浙人很多,另外许多大工厂也是江浙沪搬来的,省委领导希望福建能有个比较好的越剧团,想和上海要一个。他们考虑,如果随随便便地要,上海不一定会把一流的给出来,就让我父亲去考察一下,选一个。那时我正在上海上学,一天父亲突然叫我晚上陪他去看越剧。我父亲几乎从不看越剧的。我觉得很稀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记得那天正好上演尹桂芳的《宝玉与黛玉》,父亲看了以后觉得很好,“就选它了。”这样,父亲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选一个不错的越剧团。但后面怎样发展他就不清楚了。


            IP属地:北京6楼2014-12-01 20:28
            回复
              也是在这次赴闽过程中从上海越剧院调入芳华的高明回忆:袁雪芬征求我的意见,说市委决定芳华支援福建前线,芳华没有作曲,他们向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提出,希望配备一个作曲人员,因为我和尹桂芳合作过,点了我的名。越剧院考虑我还单身,希望我去。我答应了。当时芳华还要了吕瑞英,越剧院没给。这之后没几天时间就走了。
              这应该是80年代的照片,右一时高明
              大跃进期间,想了就干,大干快干,整个剧团的搬家十天就完成了。芳华就这样匆匆忙忙地奔赴福州了。


              IP属地:北京通过百度相册上传7楼2014-12-01 20:30
              收起回复
                二、好坏都在一起
                对于离沪赴闽这样的大事,尹桂芳甚至没多考虑一分钟就答应了,似乎有些“随意”。大跃进”期间,理想主义和满怀激情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不只是尹桂芳,芳华的很多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告别大上海,也是一种激情的昂扬。


                IP属地:北京8楼2014-12-01 20:31
                收起回复
                  2025-08-21 02:1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50加入芳华就和尹桂芳搭档的李金凤回忆:经过1958年整风后,剧团的人在思想上追求积极进步。福建是前线,尹桂芳一讲去,大家听说要支援前线,也都没有反对。我本人很崇拜解放军,愿意去,以为去福建就像电影里那样在枪林弹雨下工作生活。只有个别几个人因为家庭等原因没去。
                  高明回忆:芳华的大部分人没二话,感觉到前线去光荣,政治热情很高。


                  IP属地:北京9楼2014-12-01 20:32
                  回复
                    芳华的人把尹桂芳当做一家之长,尹桂芳也把芳华当做自己的孩子。这个剧团自称姐妹班,它既不像旧社会那种家族化的戏班,也不像新社会重新组建的演出团体,它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尹桂芳就是剧团的灵魂和旗帜。
                    艺人,特别是红伶,往往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个性。但尹桂芳不然,她宽和朴实,长者风度,大姐胸怀,在越剧界无人可及
                    卫明回忆:尹桂芳话不多,可是很随和,爱笑,做事果断,颇有男儿气概。1956年去长沙、武汉巡演时,尹桂芳和其他演员一起住集体宿舍,她只是住个单间,其余并无特殊之处。坐火车和大家一起坐硬座,伙食也是一样。她虽然是团长、当家小生,但是讨论剧本的时候,从不摆架子,不搞一言堂,即使不同意她的,她也愿意让人家试一试。不行,人家自会收起。
                    陈国政回忆:我1954年进芳华,从没见过她无理取闹,大发脾气。老芳华的人对她比较有感情。她对团里人的周济很多,对小青年也比较照顾。
                    茅胜奎是剧团的当家大面,她回忆:老先生对我们很好。我是40年代进芳华的。有一次一上台我忘词了,下来后很难堪。现在还记得,尹桂芳过来安慰我说:不要紧的,你过去唱的都是没剧本的戏,现在你唱有剧本的可能不习惯。
                    应该是60年代的照片,戴眼镜的是茅胜奎


                    IP属地:北京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1楼2014-12-01 20:39
                    收起回复
                      不光是芳华的人,曾和尹桂芳一起搭戏的范瑞娟回忆:1939—1940年期间,我被借到大姐挂头牌的桂仙舞台去演出。按常例,我这客师是只能演二肩小生的。但大姐为人宽厚,她不但没有同行相忌,而且主动让戏给我演,还经常当着大家的面真诚鼓励我,说我“喉咙咣咣响,唱得蛮好听的”。这种宽怀大度热诚帮衬同行的举动,在激烈竞争、倾轧嫉妒、抢戏成风的戏班里,是十分难得的。


                      IP属地:北京13楼2014-12-01 20:42
                      回复
                        不仅是宽厚,在姐妹陷入可怕的政治漩涡时,作为大姐的尹桂芳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在政治上风刀霜剑严相逼的50年代后期,是有一定风险的.
                        茅胜奎回忆:因为我丈夫解放后去了台湾,我也受到牵连。1958年前后,有人提出因为我是逃跑人员家属,要把我也关起来。老先生出来替我说了话:把茅胜奎关起来,大花脸谁唱,她的两个小孩子谁养.
                        戚雅仙回忆:1957年我因为曾到北京开会,受到民盟罗隆基的接见和宴请。反右派时在上海民盟越剧支部的批判会上受到追问。我当时政治幼稚,只会哭。尹大姐也是盟员,她敢于顶住压力,讲求事实,并陪着我一起去见市文化局领导,澄清是非,使我免去了一场大灾难.
                        患难见真情。这个时候能站出来,自然受到姐妹们的真心拥戴,也愿意跟着她。而最让芳华人感动的还是在关键时刻,尹桂芳和大伙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好坏都在一起。1953年曾任芳华副团长的仲美回忆:建国后不久,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派人来,同尹桂芳商洽参加国家院团的事,但因只邀请她一人参加,被尹桂芳婉言谢绝了。这事在商谈过程中,芳华的同仁都很紧张——尹桂芳走了,大家往后的日子怎么过?事后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进华东?她说:我进了那边,这里怎么办?这话传遍芳华,无人不为之感动。也正是因为这样,1959年她带领芳华离沪赴闽的决定,得到大家的拥护,都随着她去了遥远的福建前线。


                        IP属地:北京14楼2014-12-01 20:44
                        回复
                          三、随心所欲还是深思熟虑
                          对于尹桂芳离沪赴闽的考虑,一说是她“为越剧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另一说是她没有深思熟虑,一时的“随心所欲”。事情总是复杂而多面的。到底出于怎样的考虑,让尹桂芳在1958年秋天面对上海市文化局的征询时,毫不犹豫地答应离开。毕竟,她是个沉稳的艺术家,不是个任性的孩子。这毫不犹豫的背后,难道没有过深思熟虑吗?到底为什么,让她决然地选择远走?


                          IP属地:北京15楼2014-12-01 20:45
                          收起回复
                            有关尹老的生平介绍在越剧吧看了一些,印象不是很深刻,只知道一个大概,难得你这么痴迷,尹老若在天有灵,也会感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01 21:05
                            收起回复
                              2025-08-21 02:1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楼照片,第一眼像严风英。


                              IP属地:北京17楼2014-12-01 21: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