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龙的相互宽恕
——简评《驯龙高手》
最近很少写影评,因为觉得下笔不知从哪一处切入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倾泻而出,但时至今日,忽然间,就想动笔了。
是的,忽然间。
怎么说呢,《驯龙高手》第一部我看了20遍以上,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当初最着魔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会看一遍,到顶峰的状态时,甚至可以把英文台词一句一句的接下去,脑海中的剧情画面接二连三的蹦出来,这是一种奇妙的上瘾。
第二部我盼了很久,从倒数第六个月开始计时,一个月一个月的数过来,如今我这个超大龄儿童也算是脑残粉了一回——对一部很多同龄人嗤之以鼻的动画片。最后,找不到票友的我,一个人去影院看了《驯龙高手2》。
银幕前方是一群闹闹哄哄的孩子,落下帷幕时,我一个人等到了最后一秒,直到确认没有彩蛋。
这是我对这部动画电影最诚挚的敬意。
关于他们的友情
在这部电影面世之前,我的敬意留给了陪伴十年之久的《哈利·波特》,它构建的世界离我们不远,大概只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墙的厚度那么远,推到了那堵墙,就是一个一样的世界,甚至邪恶和善良的模样也没有变化,只是换了一个“貌似复杂”的表述方式。
相比之下,《驯龙高手》的世界更简单些,你对我好,我感觉到了,我就对你好,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复杂的人心,当善意、仇恨和贪婪采取直白的表现形式,就会让故事里的关系显得很简单。然而,我们都被这种“简单”打败了。
外国媒体评价《驯龙高手》时,说:“……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可以是如此得复杂。”亲密无间、完全信任,还有相互宽恕。
人与人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情,小嗝嗝(Hiccup)和无牙仔(Toothless)做到了,当Hiccup伸出手时,银幕前的我们几乎就在瞬间被感动。
两部《驯龙高手》里,Hiccup曾有过两次“伸手”,一次是他闭着眼睛紧张的伸出手,等待Toothless放下心结的回应;还有一次伸手是在第二部中,Toothless被催眠控制,Hiccup满含泪水的召唤,这两次的“伸手”都感人至深,也象征着人与龙之间的相互原谅。
如果他们的战役大快人心,让人沸腾,那么用语言形容他们的友情,应该就如田间春笋,永远朝气蓬勃。
这样的形容有点奇怪,是不是?
君子之交、刎颈之交、生死之交等,这些是用来形容友情的“表现方式”,其实细细想想,好像总有点“程度”的意味,可能是延伸,可能是一种感觉,就比如生死之交是“铁哥们”,君子之交就是“无利益关系的朋友”。
这些都没办法完全形容Hiccup和Toothless的关系。在剧中所有人都是一人一龙的搭配,无一不是来衬托Hiccup和Toothless的,这种对比到了第二部几乎走到了巅峰,除了延续命题“人与龙该怎样相处”之外,又加入了Hiccup母亲的角色,母亲对于龙是“救护”和“理解”,而Hiccup和Toothless则是“My brother”,相互无可替代。
一人一龙相处过程中,他们一直是在“跨越种族界限”——“回到各自角色”——“面对对方种族”——“两个种族共同生活”这样的关系间思考、徘徊、磨合。他们思考出了“责任”,徘徊出了“友谊”,磨合出了“信任”,伴随着Hiccup的成长,一人一龙的友情也在成长。
第一部他们处于认识阶段,每跨一步都是新的一天,第二部也一样,彼此间磨合的过程永远新鲜,充满乐趣,所以显得朝气蓬勃。
友情是种责任
再聊聊一人一龙的“责任”。我们说有些责任是不得不面对,有些责任却是水到渠成的。就如Hiccup对族长一职的排斥,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繁琐”,Hiccup在大阵仗面前一往无前,已经承担了“族长”的责任,保护了Berg,但他只要一想可能会面临的琐碎问题,就觉得难以忍受。第一部中,他的责任是面对“龙族”而言的,因为Toothless是他的保护对象,所以最好的结局是双方停战,人类接受龙族。到了第二部,父亲史图依克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止是龙族,而是“家园”,于是这一场战,需要人类和龙族统一的“家园意识”才能奏效,这是对人与龙共同的考验。
Toothless能够清醒,是因为Hiccup是自己的家人,这种想法力量非常强大。当然这场面也很让人热血沸腾,你会觉得:善良和正义是种多么伟大的力量!
可是你再仔细想想,龙族为什么会站在人类这边?这种“拟人化”猛地一看“我心甚慰”,仔细一想则感觉“莫名其妙”,人与龙好像不是一个种族吧,常理来看,龙是种动物,有首领、有自己的领土,对头领唯首是瞻是正确的,但第二部中,众龙站在了人类这边。从Toothless的清醒到众龙的“叛逃”,没有善良这么简单,也许只能用“家园意识”来解释,也应了那句简单的设定:“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也就是这种“有你的地方,就是我家”的设定让无数粉丝顿感“基情满满”。
这时候Hiccup的责任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这也是Toothless的责任。
而表面简单的“责任”二字也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Hiccup和Toothless而言,对方也是自己的责任,友情需要宽恕,而友情亦是种责任。
简单地说,Toothless被Hiccup打下来,面对他的示好,选择了原谅,才有之后的友谊。Toothless杀了Hiccup的父亲,Hiccup原谅了它,是因为友情。
在一人一龙磨合的过程中,Toothless无数次原谅Hiccup的“操作失误”,当它察觉Hiccup有难,冲到训练场,最后决战保护了Hiccup,都是它对友情负责;Hiccup很多次挡在Toothless前面,最后原谅它的“无心之错”,同样是对友情负责。
他们一直都在彼此宽恕,一次又一次的互相谅解,磨合过程中的难过和疼痛,双方都用了加倍的体谅去化解。
“That is not your fault”这句话包含了太多复杂情感,而不曾改变的永远是彼此的友谊。“即使我很难过,也绝不让你伤心”,一人一龙就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友情,纯粹而执着。
当Hiccup对着所有人说,龙跟你们想象的不一样,然后慢慢靠近Monstrous 时,当Toothless于冰下重生,毅然面对比自己庞大数倍的同族敌人时,友情正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他在为它争取,它在为他而战”。
而他们的友情里,最多的能量来自彼此的宽恕。
导演不只想阐述一人一龙的默契,也将这种宽恕的力量无限放大,从而促成了第一部的人龙和谐,又促成了第二部的家园保卫战。
其实,人和动物就该这么简单,人和人之间也该简单一些才好。
《驯龙高手》与“驯”无关,只是两个陌生人,变成了朋友,然后未来的路决定一起走。
互相扶携,懂得谅解,如此而已。
期待第三部,友谊继续。
文/流岸桦鸣
——简评《驯龙高手》
最近很少写影评,因为觉得下笔不知从哪一处切入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倾泻而出,但时至今日,忽然间,就想动笔了。
是的,忽然间。
怎么说呢,《驯龙高手》第一部我看了20遍以上,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当初最着魔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会看一遍,到顶峰的状态时,甚至可以把英文台词一句一句的接下去,脑海中的剧情画面接二连三的蹦出来,这是一种奇妙的上瘾。
第二部我盼了很久,从倒数第六个月开始计时,一个月一个月的数过来,如今我这个超大龄儿童也算是脑残粉了一回——对一部很多同龄人嗤之以鼻的动画片。最后,找不到票友的我,一个人去影院看了《驯龙高手2》。
银幕前方是一群闹闹哄哄的孩子,落下帷幕时,我一个人等到了最后一秒,直到确认没有彩蛋。
这是我对这部动画电影最诚挚的敬意。
关于他们的友情
在这部电影面世之前,我的敬意留给了陪伴十年之久的《哈利·波特》,它构建的世界离我们不远,大概只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墙的厚度那么远,推到了那堵墙,就是一个一样的世界,甚至邪恶和善良的模样也没有变化,只是换了一个“貌似复杂”的表述方式。
相比之下,《驯龙高手》的世界更简单些,你对我好,我感觉到了,我就对你好,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复杂的人心,当善意、仇恨和贪婪采取直白的表现形式,就会让故事里的关系显得很简单。然而,我们都被这种“简单”打败了。
外国媒体评价《驯龙高手》时,说:“……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可以是如此得复杂。”亲密无间、完全信任,还有相互宽恕。
人与人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情,小嗝嗝(Hiccup)和无牙仔(Toothless)做到了,当Hiccup伸出手时,银幕前的我们几乎就在瞬间被感动。
两部《驯龙高手》里,Hiccup曾有过两次“伸手”,一次是他闭着眼睛紧张的伸出手,等待Toothless放下心结的回应;还有一次伸手是在第二部中,Toothless被催眠控制,Hiccup满含泪水的召唤,这两次的“伸手”都感人至深,也象征着人与龙之间的相互原谅。
如果他们的战役大快人心,让人沸腾,那么用语言形容他们的友情,应该就如田间春笋,永远朝气蓬勃。
这样的形容有点奇怪,是不是?
君子之交、刎颈之交、生死之交等,这些是用来形容友情的“表现方式”,其实细细想想,好像总有点“程度”的意味,可能是延伸,可能是一种感觉,就比如生死之交是“铁哥们”,君子之交就是“无利益关系的朋友”。
这些都没办法完全形容Hiccup和Toothless的关系。在剧中所有人都是一人一龙的搭配,无一不是来衬托Hiccup和Toothless的,这种对比到了第二部几乎走到了巅峰,除了延续命题“人与龙该怎样相处”之外,又加入了Hiccup母亲的角色,母亲对于龙是“救护”和“理解”,而Hiccup和Toothless则是“My brother”,相互无可替代。
一人一龙相处过程中,他们一直是在“跨越种族界限”——“回到各自角色”——“面对对方种族”——“两个种族共同生活”这样的关系间思考、徘徊、磨合。他们思考出了“责任”,徘徊出了“友谊”,磨合出了“信任”,伴随着Hiccup的成长,一人一龙的友情也在成长。
第一部他们处于认识阶段,每跨一步都是新的一天,第二部也一样,彼此间磨合的过程永远新鲜,充满乐趣,所以显得朝气蓬勃。
友情是种责任
再聊聊一人一龙的“责任”。我们说有些责任是不得不面对,有些责任却是水到渠成的。就如Hiccup对族长一职的排斥,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繁琐”,Hiccup在大阵仗面前一往无前,已经承担了“族长”的责任,保护了Berg,但他只要一想可能会面临的琐碎问题,就觉得难以忍受。第一部中,他的责任是面对“龙族”而言的,因为Toothless是他的保护对象,所以最好的结局是双方停战,人类接受龙族。到了第二部,父亲史图依克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止是龙族,而是“家园”,于是这一场战,需要人类和龙族统一的“家园意识”才能奏效,这是对人与龙共同的考验。
Toothless能够清醒,是因为Hiccup是自己的家人,这种想法力量非常强大。当然这场面也很让人热血沸腾,你会觉得:善良和正义是种多么伟大的力量!
可是你再仔细想想,龙族为什么会站在人类这边?这种“拟人化”猛地一看“我心甚慰”,仔细一想则感觉“莫名其妙”,人与龙好像不是一个种族吧,常理来看,龙是种动物,有首领、有自己的领土,对头领唯首是瞻是正确的,但第二部中,众龙站在了人类这边。从Toothless的清醒到众龙的“叛逃”,没有善良这么简单,也许只能用“家园意识”来解释,也应了那句简单的设定:“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也就是这种“有你的地方,就是我家”的设定让无数粉丝顿感“基情满满”。
这时候Hiccup的责任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这也是Toothless的责任。
而表面简单的“责任”二字也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Hiccup和Toothless而言,对方也是自己的责任,友情需要宽恕,而友情亦是种责任。
简单地说,Toothless被Hiccup打下来,面对他的示好,选择了原谅,才有之后的友谊。Toothless杀了Hiccup的父亲,Hiccup原谅了它,是因为友情。
在一人一龙磨合的过程中,Toothless无数次原谅Hiccup的“操作失误”,当它察觉Hiccup有难,冲到训练场,最后决战保护了Hiccup,都是它对友情负责;Hiccup很多次挡在Toothless前面,最后原谅它的“无心之错”,同样是对友情负责。
他们一直都在彼此宽恕,一次又一次的互相谅解,磨合过程中的难过和疼痛,双方都用了加倍的体谅去化解。
“That is not your fault”这句话包含了太多复杂情感,而不曾改变的永远是彼此的友谊。“即使我很难过,也绝不让你伤心”,一人一龙就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友情,纯粹而执着。
当Hiccup对着所有人说,龙跟你们想象的不一样,然后慢慢靠近Monstrous 时,当Toothless于冰下重生,毅然面对比自己庞大数倍的同族敌人时,友情正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他在为它争取,它在为他而战”。
而他们的友情里,最多的能量来自彼此的宽恕。
导演不只想阐述一人一龙的默契,也将这种宽恕的力量无限放大,从而促成了第一部的人龙和谐,又促成了第二部的家园保卫战。
其实,人和动物就该这么简单,人和人之间也该简单一些才好。
《驯龙高手》与“驯”无关,只是两个陌生人,变成了朋友,然后未来的路决定一起走。
互相扶携,懂得谅解,如此而已。
期待第三部,友谊继续。
文/流岸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