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英吧 关注:901贴子:19,222
  • 3回复贴,共1

杨威利和莱因哈特的矛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是政治学/哲学上,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教科书一样的典型人物。
杨威利是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这个意思可以用休谟的一句话说明:“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吗?”任何事物现象都不可能万古长存,而是依赖于它产生的条件。这是杨一切思考的根源,他灵活机动的战术特点正是因为善于预测和利用战场上即刻发生的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使杨在道德上倾向于不可知论:除了对虚伪的厌恶和对生命的珍视之外。他并不觉得民主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或者专制就是反动。他也绝不会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想法:因为小我是具体的,而大我却是由因果和逻辑构成的,而经验主义者对因果律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这也就是杨很少在战前说“会获胜”,而顶多说“有获胜的机会”,在战后说“赢是因为运气好”的原因。在局势不明朗之际,他宁可让一切顺其自然,也不愿意站出来做历史的推动者,因为他无法预料他行为的全部影响。尽管除了战术上之外,他无疑也是个战略高手,但他并不乐意做掌控全局的人,也是因为这种如影随形的自我怀疑感。
(话说回来,如果杨威利像莱因哈特一样有使命感,那么他就不会阴差阳错地在军人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而应该去走他自己定下的历史学家之路——所以也不能说自我怀疑带来的只是负面效果)
能说他痛恨战争吗?他只是痛恨生命的虚耗,无论是己方还是敌方的。但在战术和战略的沙盘上游戏,这本身对他来说倒是一种放松,他的“懒散”是从道德疑问的重担中解放出来,仅仅去做他的薪水要求他去做的事。对别人来说是责任和人生意义的,对他来说反而是从自我质疑中解脱,这是他不败的原因之一。所以诸神黄昏战役中,接到停战指令后他如释重负:如果可能,他不想杀任何一个人,何况是莱因哈特。
再来看莱因哈特:
某些时候,他是个尼采式的唯意志论者,这不是说他盲信自己的力量,而是说他并不真正相信制度、道德甚至他手中的权力有什么意义可言,对他来说,在战场上获胜和破坏腐朽的旧制度的快乐,远大于已到手的权力带来的。而唯意志论者最痛苦的,恰恰是找不到实践自己意志的途径。他越接近自己的目标:皇帝的宝座和统一银河,这种痛苦就越明显。在吉尔菲艾斯去世后,他因此时不时流露出自我毁灭的倾向。
而他的另一面,更接近吉尔菲艾斯的一面,有着康德哲学的特点:相信真善美的统一。这一面使他大多数时候仍然保持着善良。有趣的是,吉尔菲艾斯高尚的人格,很大一部分是与莱因哈特相关的。康德有名言说:让他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人类的道德准则。与吉尔菲艾斯的高尚相对应,莱因哈特的才干和耀目的魅力则是吉尔菲艾斯眼中的“星空”。由于莱因哈特的存在,吉尔菲艾斯的完美人格才有意义。
吉尔菲艾斯是一面镜子,莱因哈特在他的忠诚和真挚那里,能看到自己自我完善之后达到绝对的和谐、安宁、幸福的可能。但在他去世之前,莱因哈特富于破坏力、执着于实现自己意志的那一面,又在不断抗拒他的影响。欧贝尔斯坦因的上位,一方面是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出于莱因哈特这种有些孩子气的叛逆心理。吉尔菲艾斯的去世,使莱因哈特“失去了半个自己”——其实不止如此,他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冷战结束之后,哲学上来说,我们的时代是个英美传统占上风的时代。很难说两种人生谁对谁错,但杨威利的人生无疑比莱因哈特更幸福,也许这就是更多人喜欢杨威利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莱因哈特式的主角在ACG中出现得太多了……


IP属地:湖南1楼2014-11-25 06:25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5-12 05:24
    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的感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31 1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