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禅吧 关注:81贴子:3,530
  • 9回复贴,共1

闲话几句毗陵吴语中疑问词“嗲(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寒吧既没,暂厝此地,诸君勿怪。


1楼2014-11-19 18:25回复
    吴语区表示“什么”的代词,多说“啥”,跟北方话一样,上海、苏锡、浙北等地都是,唯有常州话特别,讲“嗲”。因为与众不同,所以其实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楼2014-11-19 18:27
    回复
      近人说常州话的“嗲”本字就是古汉语里的疑问词“底”。“底”作“什么”古已有之。《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颜师古《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我乡赵翼《陔馀丛考·底》:“江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唐以来已入诗词中。”其实并非只入诗词,书中亦有用。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北史·艺术传·徐之才》:“之才谓坐者曰:‘个人讳底?’”杜牧《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白居易《放言其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范成大《双燕》:“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吴伟业《满江红·蒜山怀古》:“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 陈毅《为苏南摩擦答某君书》:“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另有五代南唐时之典故“干卿底事”。


      3楼2014-11-19 18:58
      回复
        冯沅君在1936年2月25日写的(发表于1936年3月《宇宙风》)《吴歌声中几个字》中提到“底”“不独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也可作疑问代名词,吴声歌中的‘底’大都属于后者”。顾颉刚《吴歌·吴歌小史》里收集的常州民歌里有《红老鸦,水老鸦》:“底叫大人家,朱红板壁大人家。底叫小人家,芦扉夹夹小人家”;《;嘭嘭嘭》唱:“嘭嘭嘭,做刁得?磨竹刃;做刁得?劈蔑蔑。做刁得?箍蒸笼。做刁得?做花花团子。做刁得?娘家去。娘家那块?娘家天上……”,此处“刁”与“底”所指相同,也表明表示疑问的代词“底”在常州话里读音接近“刁”,现在通常写为了“嗲”。


        4楼2014-11-19 19:02
        回复
          沈雁冰在《创作生涯的开始》中回忆道:1928年六月底,就在我去日本之前,一天夜间,陈独秀突然来到我家里。我们有一年多未见面了。约在半年前,陈之联络人郑超麟曾来看过我,知道我现在蛰居家中,卖文为生,所以陈独秀知道我的住址。此次陈独秀来,是德沚闻叩门声而去开门,一见是他,便请他进来。我请他坐下,德沚端上茶,正想探问他此来何事,他却自己说:我近来在研究现存于各省方言中之中国古音,为作一部《文字学注释》准备材料。从前顾亭林作《诗本音》,碰到协音不通处,先向师、友请教,还是得不到合理的答案,那就问樵夫、打渔的、牧童等,要他们念土话,甚至为了一个字的古音,而问到东西南北十多个省的人们。顾亭林谓古音没有完全丧失,或存于甲地,或存于乙地。我现在想继顾亭林之后,作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常州人土音tiǎ(意为“何事”)即唐人之“底”,唐人诗中常见"底事"。广东话中亦有古音。现在我正收罗上海话之古音,特来向你探讨。我说我对家乡乌镇话,也许还没忘记,上海话就不行,德沚的上海话也许比我好一点。于是陈写出几个字,要德沚用上海白来读,他则作音标。二十分钟后,他将纸笔收起,说还要找真正的上海人来研究。我说,真正上海土话是浦东话,与十里洋场的上海话又自不同,现在的上海话,杂有宁波、苏州口语甚多。他表示同意……这时已十一时,他要走,德沚说,里内各家都在门外乘凉,你从我家出去,惹人注意,不如在我家过夜。他笑笑说,“不妨,”站起身走到客厅的后间,忽又站住说,“小心点也好,”指着室内的小榻道,“我就在此过夜罢。”这小榻本是女佣睡的,我从牯岭回家就把女佣辞退,所以空着。于是德沚拿了一床毛巾被来。第二天清早,他就走了,我还没有起身。此后他没有再来,但寄来一信,谓已找到浦东人谈上海古音云云。后来这部《文字学注释》,陈独秀是在国民党的监牢中继续写,抗战时他在四川省江津县完成。当时本得商务印书馆同意出版,但在一九四二年四月,陈独秀病死于江津,他的亲属将《文字学注释》于一九四六年交给商务印书馆的经理王云五,竟没有出版。如今这珍贵的手稿也不知封存何处,或早已追随它的主人去了,呜呼哀哉!


          5楼2014-11-19 19:18
          回复
            嗲”为“底”,从意义上讲,没有问题,读音为何不同呢?章太炎《新方言·释词》:“等,何也。《后汉书·祢衡传》曰:‘死公云等道。’音转如底,今常州谓何为底,读丁买切。”章以为“等”转韵为“底”,在常州话里读作“丁买切”,意味着“底”就是“嗲”。照例,起头的古音是先有a、o这样的宽韵,简单,后语音演变才有i这样的窄韵,复杂了。如常州人说“家”为go,很古老的音,而北方人说jia,随着声母的变化,韵母也变复杂了。赵元任在研究古音的时候曾讲:现在在官话读i,早一点读ie,更早一点读ia。本人可能有断章取义之嫌疑,只想以此说明,到底是di在先还是dia在先,实在不敢妄加断定。


            6楼2014-11-19 19:22
            回复
              其实这个代词不只常州人讲,周边甚至江北一些地方都说,如宜兴讲“底个”,丹阳说“底告”,靖江称“底高”,而通州吕四就讲“嗲”,发音与常州话非常接近。溧阳、金坛也发类似的音,龚自珍在《金坛方言小记》中说:“问词曰爹。问何所作曰作爹特。问何等物也曰爹东西。”这绝不是巧合而是一脉相承,自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为毗陵郡统领七县,到清朝常州府管辖八县成为“八邑名都”,常州一直是今宜兴、丹阳、金坛、溧阳、江阴乃至靖江等这片广大土地的府署所在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语言也呈放射状态深刻影响所辖区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词认同就是这个“嗲”或“底”了,虽然音听起来有点儿差异,但彼此间心有灵犀一听就懂,极具乡音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7楼2014-11-19 19:28
              收起回复
                江阴发音近“底样”的合音。广东雷州话中也有这个古音的保留。


                8楼2014-11-19 19:32
                回复
                  今天正好读到晏几道【鹧鸪天】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30 1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