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吧 关注:8,710贴子:37,933

人类意识的起源及编程原理(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脑及其神经元网络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 思维是人脑的运动表现形式 ,心之官则思,即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观,现代神经解剖学的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思维是人脑诸多神经组织协同、联合作用的结果,而背侧丘脑,海马,前额叶等均参与其中,并分别司职注意,记忆,逻辑程序编码等不同的生理机制,在脑科学这个前沿领域中,过去所有的先验性心理学理论,都必须得接受临床神经解剖实践的检验,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好神经解剖学基础, 医学工作者应多进行临床神经解剖实践,同时多做心理学理想实验补充,这样才使心理学华丽转身,逐步完善成为一门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本理论体系采用功能区的论述的方式展开进程。


IP属地:辽宁1楼2014-11-18 10:18回复
    人类大脑皮层的联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联络纤维包括:上纵束、下纵束、勾束等。不论从种类或数量上看都是有限的,而作为皮层记忆存储及工作检索单元的神经细胞体之间的联络却几乎是无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连线(神经纤维)构架出无限多的排列组合方式,这个自然选择的压力:促成了人与动物其神经系统进化出背侧丘脑这个中继站、它使得无法直接联络的神经元或神经核团之间通过它的桥梁纽带作用得以联接,如实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外部世界。


    IP属地:辽宁3楼2014-11-18 10:21
    回复
      海马的作用大脑海马体在医学上,「海马体」是大脑皮质的一个 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 」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有时将两者合称海马结构;海马体的机能是强化记忆,海马通过与皮层存储记忆位置的联络区间的双向兴奋,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介质的胶水作用,固化联络皮层已建立的突触链接,海马本身并不是思维程序的存储结构,它的作用是,通过自身反复兴奋强化已建立的联系,将突触链接永久化 记忆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里的反映,其实质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结形态。 储存各种信息是由人脑中一个细小的构造——海马体(hippocampus)来处理。 海马体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当胶水瓶的功能。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大脑皮层联络区就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联络区通过与海马的双向连接兴奋海马体。海马体接受冲动后,又把兴奋反复回馈给联络区,同时释放神经递质将联络区形成的思维程序固化,神经元就形成持久的网络模式,如果没有海马释放的神经介质胶水弥合,那么脑部接收到的经验就自动消逝无踪。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是记忆的基础,情绪过程建立在海马,当海马被刺激,冲动通过胼胝体下的白色纤维,接力到下丘脑的乳头体。从下丘脑到丘脑前核,回到大脑的扣带回,再回到海马和杏仁核,完成了这一回路,这些结构定位在中皮层和古皮层。通过扣带回兴奋影响大脑皮层联络区,并在这里把情绪色彩(记忆胶水或神经递质)附加在意识体验上。


      IP属地:辽宁5楼2014-11-18 14:46
      回复
        如果按你的逻辑,就能产生思想意识,那我用你的理论对石头进行分解,石头里面有分子,分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有电子,它们互相联系就产生思想意识,没有一点规律性,说了一大堆无用的话。


        6楼2014-11-18 19:20
        回复
          楼主的探索值得称赞!这篇文章其实说的是意识产生的“硬件”,没有对外界刺激和感觉印象概念判断等的形成和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所以还不能算完整。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18 22:52
          收起回复
            看完感想如下:
            楼主利用现代(神经)科学对人的脑组织进行了功能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意识形成进行了探索。但是楼主这个研究方向和现代认知科学是高度重合的,不知道楼主是否考察了其前沿成果。
            这么多字和这么多专业术语,不稍微排一下版,看起来真心累。
            我个人对现代认知科学了解的不多,懂的人出来扫个盲吧。
            和在楼主另外一个帖子下的回复一样,您能先拉个有关论证的大纲出来吗,这样看着好心塞……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4-11-18 23:51
            回复
              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生命的整体之神,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就是能过独立于外界环境,有自身存在的条件制约,也就是说不能跟外界环境随波促流,并且这个整体都有保护自身存在的功能,这个保护自身存在的功能就是生命的自我意识,当然生命的整体是靠血液来维护。


              9楼2014-11-19 10:14
              收起回复
                视觉信息经由外侧膝状体向上传递的通路,即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这两条通路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它们又分别被称为What通路和Where通路。前者由V1区、 V2、VP、V4以及颞下回组成主要负责刺激的识别,与意识知觉紧密相联。后者由V1V5/MT区及顶区。产生完善视觉意识需要腹侧-背侧通路的共同参与。 除了上述两条经典视觉加工通路之外,还有不经过V1区的第三条视觉通路存在。首先,V1区是两条经典通路的必经之处,但V1区受损的病人仍保持了残余视力;正常人V1区受到抑制后仍能对物体的颜色和朝向有一定的加工。这说明刺激信息可以不经过V1区而上传至高级皮层,暗示了第三条通路的存在,这条通路的生物学意义就是神经传递走捷径,使人能迅速规避外来危险物的冲击。在一次短暂的兴奋之后, 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兴奋之后,一个很短时间内神经元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产生兴奋。这个时期叫绝对不应期。然后,兴奋性经过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才稳定于原有的水平。恢复至正常阈值,在相对不应期和低常期内,只有比一般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而在超常期内比一般更弱的刺激也能引起兴奋。这四个时期的长短因神经纤维而不同。对于蒲乳动物的大神经纤维来说,它们分别为0.3,3,12,和70毫秒。在超长期内,对低强度的刺激也会产生反应,这是神经元记忆具有连续性的根本机制,人的时间连续感觉由此形成,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视觉通路分化出直达高一级联络皮层的路径,这一通路把视觉联络区预兴奋,使联络皮层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在超常期受接踵而来的,另一视觉神经通路投射神经元再兴奋,形成记忆,很多研究从时间特性上证实了存在这条通路的假设。 Beckers等使用穿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 n,TMS)考察正常人的V1和V5区被运动刺激活的情形,发现在呈现刺激后10ms左右V5区就有激活, 而V1的激活则在80ms左右。这是经典通路无法解释的。此后,Hotson等将时间窗口后移至50-200ms,发现在呈现运动刺激之后的110ms左右V5区也有一次激活。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推测V5区可能存在两次激活,一次是10ms左右通过快速通路的激活,另一次是110ms左右通过V1区的经典通路产生的激活。Sincich 等通过神经解剖研究认为这条快速通路是由外侧膝状体(lateralgeniculatenucleus,LGN) 上传往V5区的,它的存在具有进化的适应意义,使人能够在没有意识指引的情况下规避快速运动的危险物体,目前对于意识知觉的神经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种模型上:层级模型和交互作用模型。层级模型认为:刺激信息由初级视觉皮层向上层层传递,在高级皮层整合得到全面综合信息 一般认为,视觉信息加工存在着两条经典的神经通路,整合最终产生意识。而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刺激信息从初级视皮层向上传递到高级皮层之后,会有一个回馈到V1区,引发再激活的过程,此后意识才会产生。层级模型强调了高级皮层在知觉产生中的作用;而交互作用模型则认为 V1区的再次激活是知觉产生的关键。 早期研究多支持层级模型,而V1在觉知中的作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V1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只起一个视觉信息传递的“门控”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有高级皮层的激活还不足以引起意识的产生,而从高级皮层到V1区的回馈过程,在产生持续知觉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实验支持,即支持了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 Pascual-Leone和Walsh 使用TMS刺激V5区以引发运动光幻觉,之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对V1区施加TMS抑制其活动, 以此考察由高级皮层到V1区的回馈过程在视觉意识产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刺激V5区之后5-45ms内给 V1施加TMS,觉知到运动光点的概率就会显著下降。 这一时间间隔正是由V5区向 V1这说明,若V5区反馈至V1,受试者知觉就会受到影响。 可见。Tong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V1区神经兴奋的晚成分反映了其参与高级皮层的回馈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正是产生持续意识觉知的关键。Walsh的实验巧妙地绕开了正常视觉向上传导的视觉通路,通过直接刺激V5区来诱发运动光幻觉,在非正常视觉情况下将反馈过程分离出来,为交互作用模型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另外,第三条通路的发现表明, 皮层下神经结构(LGN)可以直接通往高级皮层区域,管控视觉注意取舍的方向。Wunderlich等通过fMRI 扫描发现,在双眼竞争中LGN的兴奋与V1区的兴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fMRI记录的神经信号也与被试的知觉体验高度一致。这些结果表明,LGN很可能是视觉知觉产生的早期“门卫”。 大脑皮层产生意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提示,某些皮层下的神经核团在意识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不只是信息传递“中转站”的作用。如背侧丘脑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为有髓神经纤维管控、搭桥方面。多的事实说明由高级皮层向V1区的回馈才是维持意识持续产生的关键;背侧丘脑与知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LGN不仅向V1区输送信息,还可以越过V1直接向高级皮层输送信息,其兴奋,抑制是管控主观意识程序编码的闸门。 知觉的产生不是个别神经细胞或某部分大脑区域兴奋就可以做到的。过去人们一度希望能够找到一类细胞或一片脑区是专门“产生”意识知觉的,但是随着脑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意识专属细胞/区域的说法已经被证实是不成立的。人的意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刺激的朝向或颜色这类基本特征,因此它也不是由某类细胞或某个区域单独产生的。意识的产生需要皮层下结构到高级皮层各个区域的共同协作, 而记忆的检索是平行激活、抽提的过程。这种不同区域之间的协作也不是一两次细胞放电就可以解决的,高级皮层在被激活之后还要向V1区反馈信息,经过循环激活,意识才能产生且维持,这种反馈机制在神经网络运作中具有普遍性,对于视觉高级联络皮层而言,V1相当于发起闸门,起到点亮联络皮层且为其充电的作用,意识知觉的产生机制,以往的研究已经提供了很多的实验证据;总之,意识是神经元网络最复杂的运动表现形式,今后,对于意识产生的神经机制的不断探索将会揭示更多的秘密。


                IP属地:辽宁10楼2014-11-19 12:47
                回复
                  视觉检索、提取过程 人类视觉的提取:是通过储存于前额叶的第二信号系统:文字、符号程序,激活司职各级功能的视觉联络皮层V1,V2,V4,V5,MT等来完成的。如对熟人整体相貌的回忆,脸谱,躯干,四肢,手,足分别储存于彼此接近且有微小差异的各个视觉联络功能区,物以类聚,即所有人的脸谱、躯干、四肢、手足是分类储存的, 正常情况下,这些功能区的神经元都处于待工作状态,语言文字、符号程序放电,必然有序激活枕叶视觉联络区储存视觉形象的神经网络单元,因而当我们提到某人时,即使他不在场,他的整体形象也会立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大脑显示屏上,它的神经机制是这样的,前额叶储存脸谱这单词的神经元对应激活视觉皮层V4区储存此人的脸谱视觉肖像的神经元,王成的脸这个名词词组对应激活储存王成脸谱具体形象的神经元微型网络;额叶储存王成的手这个单词的神经元对应激活视觉皮层V4存储王成手之形状的神经元微型网络,其他以此类推,例如王成用机枪、手榴弹狠狠地打击敌人,按文字符号激活顺序,名词词组王成激活王成的肖像,接着机枪激活王成用机枪扫射远处敌人的动态形象,最后手榴弹激活王成奋力投掷的动态形象。人类的绝大多数记忆:都是对个体具有重大生物学或社会意义的视听触觉具体事件,这类事件能有效刺激海马使之释放神经介质,同时这种具体事件记忆链又刺激并轨运行的额叶文字,符号,期间通过海马释放神经递质胶水的粘合作用,形成固化的程序


                  IP属地:辽宁11楼2014-11-19 12:48
                  回复
                    梦:是正常人睡眠时周期性地发生的具有特色的精神状态。典型的梦叙述包含了幻想、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和记忆缺失等心理学特征。睡眠实验室技术的发展使做梦的研究更具有仪器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呈现的美景正在鼓励心理生理学的一体化。梦是以生动的和充分形式的视觉领域占支配地位的幻觉想象为特征的,听、触和运动感觉在大多数梦的叙述中也很显著。和强烈包含感觉运动的领域相比较,味和嗅未见充分体现,人脑出于保证睡眠质量进化出睡眠时自动切断下丘脑味觉,嗅觉,痛觉等最容易惊醒睡眠的神经结构机制,试想,梦中吃到苹果就感觉酸甜,吃肉就满口香,梦境能不被频繁打破吗,那样身心状态又如何调整,恢复。所以梦中人能吃到却感觉不出食物的味道,尽管梦中人可能有惊恐和身体伤残的情景,但是报告痛者非常罕见。 做梦曾被恰当地认为是妄想的,因为被试者实质上对这些非寻常的感觉经验状态的真实本质并不洞悉。有很大的倾向性认为梦中的事件似乎是完全真实的,即将醒觉时期除外;尽管当事后醒来回忆时很快认知是假的。这是使普通人更吃惊的,因为对梦中事件不加鉴别的信赖必须克服极不可能的,甚至体力不能胜任的事,我曾经多次在梦境即将醒来时做一系列理想试验,比如,要求自己推翻家门前的一座丘陵,结果运了几次力气后,山真崩塌了,我遂愿做成了愚公不可为的事情,究其原委:这是因为梦境中大山,只是真实大山于视觉联络皮层存储视觉映像神经元微路的余电释放,这个释放没有神经元微型网络单元被外周感受器反馈的再充电过程,所以不能持久,生物电耗竭不足以形成大山映像时,山的形象自然就会涣散,这是我们梦中容易打碎,推翻一座大山的本质。对梦的妄想性缺乏洞悉是缘于掌控自知力的额叶在睡眠期间,绝大多数程序神经元微路皆处于休眠状态。决定此时的梦中人处于非完整理性状态,这时思维的逻辑是混乱和缺失的。梦的特征是明显的不连续性(主体、动作和环境的未经解释的变化),我们在梦中注视一个物件,时间稍微长些它就会消失或者变成其他的事物,未必可能性(对物理规律的挑战)像推翻一座大山,穿墙壁而过等等类似的半醒理想试验我做过很多,和不协调性(社会不适宜性和认知非逻辑性)。在梦中不知羞耻的调戏街上行走的陌生女性,梦的性质和客体可能是陈腐的或完全是存在现实的异想天开的和不可能的大杂烩,它们可能举止正常或沉溺于极荒诞的、未必可能或不可能的活动中,而其背景或者是熟悉的,或者和现实生活仅有最细微的相似性。要解释这些独特和奇怪的梦特征,不合逻辑的思想过程和神话的、隐喻的,及象征性解释就是准则。 半梦半醒状态在心理学理想试验中的巨大价值: 我曾多次在梦即将醒觉时,做过类似关于颜色的理想试验,例1使用意念将卧室绿窗帘想象成白色,结果梦中窗帘真的就由绿变白:这说明绿色这个名词概念能调控视觉皮层储存绿色的神经元微路,例2我们经常梦到自己上一个坡,最后,坡越来越陡变成我们攀附在悬崖上并且多数情况下摔了下来,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梦中担心坡度变陡;促成我们默念:坡变陡这个运动概念,这反而刺激了90度视野中的所有朝向细胞,最后坡度旋转到90度时,我们遵循通常梦中依然发挥作用的重力学规律摔了下来。还有我们小时候经常梦中找不到回家的路,本来是很熟悉的路,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我甚至感觉向前延伸的路面,石头子都是现铺的,又比如我们在梦中观察一个人脸谱时,对面的脸谱会随着时间的进行发生扭曲,皱纹,头发甚至眉毛丝都在快速的发生改变、重新组合,这说明梦的构成素材在一切可能的范畴是随机的。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科学发现。它佐证了符号、文字程序能调控各种具体表象的科学推论,大多数人都这做过飞翔的梦,人在梦中将两个胳膊当作翅膀扇动,人就能像鸟儿一样翱翔在天空,为什么人在梦中可以挣脱地心引力作用飞到空中!这是因为处于梦境的我们,触觉及本体外周感受器反馈自身状态的信息处于相对阻断状态中,而我们醒觉时所以能感觉到自身重量,正是由于触觉等外周感受的提醒,好比宇航员在失重的空间站里,感受不到重力的情形下,不仅睡眠易做飞翔的梦,即使在醒觉时,也感觉自己像鸟儿一样 记忆承受自相矛盾的强化和抑制:梦中对很久前的人物、景象和事件能被强化回忆,而关心的事物被编结到梦的怪诞和瞬息的结构中。因此梦本身可以说是记忆增强,这种在梦态中被增强的记忆和梦态结束后恢复梦境的实际不可能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在增强记忆的梦中,存在着记忆缺失。即使在做梦期间被唤醒,被试者对短时记忆中的生动体验难于足够长时间地进行复述或描绘细节。保守一点说至少百分之95的梦的精神活动被遗忘,这是因为梦是非逻辑的、区别人类醒觉状态时正常思维途经和方式,而我们记忆事物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是依循因果逻辑进行记忆和回忆,所以梦境的绝大多数是无法回忆的,但却可能在下一次梦景中再现。与梦的异常的和生动的精神内容广泛联系的情绪波动有:忧虑、恐惧和惊奇是梦中被显著增强的常见效应。梦中人集中担忧于赤裸、赶不上火车、未装好衣箱和大量未完成的安排是常见的。人类白天带着虚伪的面具行事,理性压抑着性欲等原始本能,这就使理性程序过于放电梦中处于弱势状态,而性欲等原始本能由于白日的压抑处于充足电状态,此消彼长,所以梦中的人都几乎是不知道羞耻的,带有较小成分羞愧和内疚的压抑效应显然未被充分表现。 这儿所说的做梦的定义和特征用来区分梦和睡眠中可能发生的其他精神活动。伴随知觉低落的飞逝映像为睡眠开始时的心理活动特征。一旦入睡,精神活动设想为通常是持续动作的和非前进的类思考特征,睡中人常回顾白天活动,并且以持续而反复的方式担心。这种睡眠’思考’不伴随鲜明的视觉映像或稀奇古怪的认知性质。持续的梦境只是发生在这两种形式的精神活动消退之后。然后做梦与类思考心理活动在整个晚上每隔90至100分钟交替呈现。对梦和睡眠中其他精神活动的回忆决定于从发生上述精神活动的状态迅速唤醒,保持这种回忆则进一步取决于口头叙述或记录睡眠描述的工具性行为作者郑治,郑天野,引用,转载必需标明出自郑治,郑天野俩位学者的理论,否则将法律上予以追究


                    IP属地:辽宁12楼2014-11-19 12:51
                    回复
                      你把物质结构研究得再透切,也不能找到意识的产生。因为宇宙中有千千万万不同的物质,它们有各自不同结构,为什么只有生命这种物质才会有思想意识。


                      13楼2014-11-19 16:38
                      收起回复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生命的整体之神,生命这种物质要想存在发展,就必须向外界环境摄取食物,要向外界环境摄取食物就必须要产生运动,要运动就必须要有思想意识来完成,也就是说只有运动才能跟外界事物产生联系,产生感觉,产生记意,产生自我意识,生命到底是怎样感觉事物的,因为在宇宙世界中,无论什么事物都是以对立两极的形式而产生存在,而刚好生命体是个循环体,就是说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对立两极在生命体中形成了循环运转,生命就感觉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


                        14楼2014-11-19 18:58
                        回复
                          论文主要探索、解析的是思维编码规律,这是学术界的空白,论文标题中起源一词不准确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11-19 21:17
                          收起回复
                            [cp]真人不露相,避免麻烦,不会早早泄气,蓄集,后来居上,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在关键点出场,集大成而晚成,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得美艳[/cp]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20 11:42
                            回复


                              IP属地:辽宁17楼2014-12-06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