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散文里的故乡风景和故乡人
2014-09-19 10:30 来源:阳泉日报
石评梅华年早逝,26岁时便走完了她的人生道路。她短暂一生中的童年时代是在平定城里度过的;青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和教书时,回家探亲时的落脚点,也在平定城。因此,故乡的风景和故乡人就成了她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石评梅以写散文见长,让我们看一看她的几篇散文里是如何描写她的故乡和故乡人的。
1927年写的《归来》是这样开头的:“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过了南天门的长山坡,远远望见翠绿丛中的一带红墙,那就是孔子庙前我的家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平定城西的南天门早已成了历史传说,“长山坡”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在80年前,南天门可是“通京御路”,是山陕一带的人去北京的必经之途。石评梅从北京回家探亲时,就是上黑沙岭,过头二道寺,顺着南天门的山坡下来到城里的。
她从山坡上看到的城里的“一带红墙”,就是圣庙(孔子庙)的围墙。那时的平定城里有一条直贯东西的五里长街,圣庙就在长街中间的北侧。圣庙面对的长街一段的两头,各有一座金碧辉煌的木制牌坊。在古代只有圣庙的屋顶可以铺黄色的琉璃瓦,圣庙的大成殿红墙黄瓦,一派皇家气象。高大的牌坊,威严的圣庙建筑群,在一片黑压压的青砖黑瓦的商铺和民居中,显得格外醒目。石评梅的家就在圣庙的旁边。
石评梅骑着毛驴“抬头已经到了城门口”。那城门就是西关的城门。“驴儿过了城洞我望见一个新的堡垒”。读者诸君,请注意那个“新的堡垒”。原来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进攻阎锡山,兵临娘子关下,奉军的飞机天天到平定城的上空盘旋骚扰,城里的驻军很是忙乱了一阵,修堡垒、挖战壕,准备迎敌―――那个“新堡垒”就是不久前的遗物。好在娘子关地势险要,奉军久攻不下,才退了回去。平定城里的居民们虽然惊慌了一阵,倒也安然无恙;但是石评梅的一个表姐却因为外出“逃反”(平定方言,躲避兵祸)而送掉了性命。
最先迎接她的是父亲。“父亲穿着白色的长袍,站在那土丘的高处向我招手”,“看父亲比别时老多了,面容还是那样慈祥”。此时石评梅的父亲已经年逾古稀,石评梅写道:“他用手抚摸着我的短发,心里感到舒适而快愉”。父女情深,自古如此。
石评梅和她父亲“缓步在黄昏的山色中”,过了孔庙的红墙就到家了,迎接她的自然是日夜思念的母亲。母亲安排她到楼上休息,“这几间楼房完全是为我特备的”,“扶着石栏看紫光弥漫中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