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文昌”星来看,“魁斗星君”显系由“奎星”演变而来,然而为何会以“魁星”称之,许是有所讹误,最后以讹传讹,积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误为“魁星”始自何时,一时尚无可考,而最先发现有此错误的是为明末顾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录》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不知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异,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并痛斥“今之应试而获中者,皆不识字之辈乎?”据此查《孝经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注:奎星曲曲相钩,似文字之画”,而古代皇帝所写的字称为“奎章”。再据桯史:“山南有万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测,在唐代以前,最迟在唐代就将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奉为文章之府,并将之立庙奉祀了。
奎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头一宿,共包括十六颗星,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所谓“奎主文章”。说它屈曲相钧,似文字之书。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现了“经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状元又称“魁甲”,解元又称“魁解”。
而“魁星”既为北斗之第一星,查星经载北斗言:“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齐七政,斗为人君号令之王,出号施令,布政天中,临制四方。”又说“第一名枢,为土星,主阳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经七日,则大灾,”由此可知“魁星”并非司科甲文莲事之星宿。很显然地,顾亭林的指正是很恰当的,只是责人太过。由于「魁斗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于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称之,观念亦一时尚无法改变之。
“五魁”,即“五经魁”、“五经魁首”。明代以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叫《经魁》 。魁为“首”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五魁”。而这“魁”字,则源于古人的奎星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