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卢吧 关注:424贴子:7,736
  • 10回复贴,共1

【趣味小知识】汉剑剑术基本持握方法和拔剑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1楼2014-10-29 21:24回复
    剑的方位名称:
    立剑:剑刃朝上下为立剑。
    平剑:剑刃朝左右为平剑。
    竖剑:剑尖向上,剑身竖直或稍斜为竖剑。
    垂剑:剑尖向下,剑身垂直或稍斜为垂剑。
    持剑基本把法有五种把位:满把、螺把、钳把、刁把和压把
    1、满把。手握剑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齐握紧,第一节指骨排列平正,拇指屈压于食指第二指骨上面,腕关节正直,虎口正对剑格靠紧。
    2、螺把。手握剑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骨,由小指开始依次向上微微凸起,拇指靠指于食指第三节指骨,腕关节微微下屈,以食指第二指骨靠拢剑格,形如螺壳。
    3、压把。由满把将无名指和小指放开,以无名指的第一节指骨和小指压于剑柄后端上面,勿使剑尖在前下坠。
    4、钳把。专以食指、拇指和虎口的挟持之劲将剑柄钳住,其余三指自然地附于剑柄。
    5、刁把。专以虎口的挟持之劲将剑柄刁牢,拇指、食指和中指自然伸直虚附于剑柄,其余两指基本上离开剑柄。


    IP属地:福建2楼2014-10-29 21:26
    回复
      2025-08-24 05:3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握法:基础握法是双手同持,“利手”(惯用的手)在前,大拇指主要与中指相扣、力压食指与无名指;后手则是大拇指与食指相扣、力压中指。双手间距一拳,前手紧靠剑格,后手紧贴剑首。
      首先要习惯正确地握法,达到一上手剑就握得牢靠。
      然后练习出剑与收剑,注意不要割到手。
      一般出剑、回鞘有三种情况:手握剑鞘(比较常见)、利用剑玮将剑挂在腰上(最常见)和背剑。
      剑客一般喜欢手握剑鞘。好处是拔剑方便,坏处是始终占着一只手而且累人。这种情况怎么拔剑、回鞘就不说了。
      挂在腰上的剑可以取下来再拔,不过费事。也可以直接拔,但由于太长了不好一次拔出,先握住剑茎将剑身拔出一半,然后捏住剑脊将剑整个拖出来(小心不要伤手)。
      背剑的拔法最“艺术”,我目前也只用木剑试过:一手握住剑鞘,用另一只手捏住剑格,然后向斜前方“投出”长剑(不太好形容),向长剑落下的位置跑,在跑动中单手接住长剑再握定——不过这种方法熟练了很帅气,表演的时候可以用。(虽然长剑没有表演项目,能表演的是长剑剑术的分支“剑舞”)


      IP属地:福建3楼2014-10-29 21:32
      回复
        佩剑方法:
        1.佩带者身份的变化
        从前面谈及的几则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佩剑作为礼仪佩饰,最初只局限于上层贵族统治阶级之内,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雄争霸,僭越之事已成经

        ,故而佩剑作为一种等级的礼仪制度,也同其他礼制一样,已日渐衰落,在下层贵族官吏和富裕人家的子弟中也形成为一种风尚时俗,这些从秦汉时的一些文献记载的资料以及秦不得
        不颁布的一些法令来看,这种没落的趋势已可见一斑。《史记·六国表》:“简公六年,初 令吏
        带剑”,我们知道,一道法令的制定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公所以要颁布此令,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范围的限制,也表明当时已有一些人越界佩剑了。到了秦末汉初,则游闲公子、
        平民布衣亦带剑,《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
        行,……淮阴属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及项梁渡
        淮,信仗剑从之。”可见,到了汉代,佩剑已成为时尚。以至于《后汉书·舆服志》描述为
        :“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曹
        功曹,无不佩剑”,这些从汉代画像石中也不难看到,汉画中的佩剑者,有的是达官显贵,
        有的是武士门吏,这也是汉代人豪爽好武、勇于开拓进取风气的反映,而且汉代剑的制作工艺
        也相当高超,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曾出土一剑,全长1米有余,经化验此剑属于“百
        炼钢”的早期作品,其刃部经淬火处理,硬度极高,而脊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刚柔相济,实属宝剑。
        据《周礼·考工记》载,最初的佩剑也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长短轻重不一,即使士一阶层亦有三个等级:“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郑锷曰:“此谓
        桃氏制之以供卫王者之所佩服也,人之形貌大小长短各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为观
        美,要使各适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之身若五倍其茎之长,则三尺也,重九锊,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兹其长之极,重之至也,
        故谓之上制,惟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之长,则二尺五寸,重七锊,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适得中焉,故谓之中制,惟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
        服之;若身之长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锊,则二斤一两,三分两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或谓士有上中下之制,安知其非指元士之在位者耶
        ,以经考之,旅贲虎贲皆卫王者也,然旅贲氏之夹王车左右各八人,所执者戈盾,则不服剑矣,惟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府伍不言所执,其属有虎士八百人,其人既人,则有上中下
        之不同可知矣,不言所执,则服剑可知矣。”
        郑氏之言未必能够全信,但佩剑以长短轻重之不同而划分其佩带者身份之事应该是可信的。这与我国古代以兵士的身高体魄、力量、行动便捷等条件划分级别应该是相对应的。但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大的墓葬中,即使同一墓出土之剑亦有长些的,有短些的,不能一 概而论,而且剑最初作为佩饰,一是炫耀身份,二是提防不测以自卫。《释名·释兵
        》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仪仗设剑意谓是矣。”而到秦末汉初,因黄老之学盛
        行,人们又把佩剑和其他一些服饰与五行之说相联系,硬牵强附会出一个佩剑之深奥含义来。《春秋繁露》曰:“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NFDF3]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
        此外,从“荆轲刺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时上殿朝臣不能佩剑,即使陈
        于殿下的执兵诸郎中,亦是“非有诏召不得上”,以防对王之不测。


        IP属地:福建4楼2014-10-29 21:33
        回复
          2.班剑
          所谓班剑,据《五臣注》:“班剑无刀,假作剑形,画之以文,故曰也。”《唐 开元礼》:“汉制,朝服带剑,晋代以木,谓之班剑。”《文选·王剑文》:“给节羽葆鼓
          吹班剑为六十。”可知,真正意义上班剑似乎是一种以木制作的,刻饰花纹的礼仪用剑,既
          可作为上朝佩剑代替真剑,又可作为仪仗佩饰。所以又称作“木剑”、“象剑”等,始于晋
          代,且因剑首上饰物的不同而有贵贱之分,《晋书·舆服志》曰:“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
          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雕饰。
          ”实际上班剑只是古佩剑之异化,已彻底失去防身自卫的意义,而仅具礼仪性质。但木剑作为随葬明器,在战国时已经出现,这在一些战国墓的出土物确有存在,据《四川荥经曾家沟
          21号墓清理简报》 [12]可知,此墓出土木剑(M21:25)一把于
          棺侧,鞘、剑合制,属木质漆剑,是四川发现的早期漆器中惟一的一件仿兵器明器,制作精致,形象逼真,圆盘
          形首,圆柱形茎,一字形格,属吴式剑类。长沙地区的楚墓中也出土木剑,有的雕成有鞘的形状,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不仅出土越王州句剑等三件铜剑,亦出土有木质剑和剑椟。
          所以班剑有可能源自明器。袁仲一先生在其《秦陵铜车马有关几个器名的考释》[13]一文中曾认为,秦陵铜车马上的两个御手俑所佩剑似为班剑,因为其佩剑“把剑茎与剑
          鞘铸连在一起,像似剑插于鞘内,其实仅见鞘而无剑,”只是象征性,且鞘、茎、剑带等均
          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形象逼真,酷似实物。秦陵铜车马是采用铜质彩绘以1/2比例完全模仿秦始皇出巡时的立车和安车铸造的,其制作之精美、细致有目共睹,它们所有的构件、马
          匹、配备、甚至**、箭头等兵器均与实物一致,而驭手所佩剑却仅具象征性。为什么在所有的构件、佩饰均似真的情况下,只有佩剑仅具外形呢,这不能不令人费解,最有可能是,
          在经历了“荆轲刺秦”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后,秦统治者吸取了教训,私下已为宫内的卫士配
          备了类似剑的佩饰,这样既可威慑进宫之人,又可防止内部人员对王的不测,与真正的所谓
          “班剑”相比,可能只是质地或名称不同而已,抑或剑刃本身就是空的,剑鞘则为实心。无独有偶,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编钟中,六具钟 铜人身左右所佩长剑亦
          属同样情况,如果前后所谓的班剑真有传承性的话,则班剑的起源可能应该追溯到春秋末至战国早期。到了唐代,可能仍继续沿用,在陕西礼泉县李 墓内出土一剑,剑鞘完好
          ,鞘内插一木质剑,已腐朽,但大形仍存,从而也可证实班剑制古时确实存在。
          除了玉具剑与班剑外,还有一种尚方宝剑,即“尚方斩马剑”,作为古时代表皇帝出巡者
          的佩饰,佩带者即为皇帝的代言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有臣民见剑如见皇帝,要行觐见叩拜之大礼,而佩带者对不法者有先斩后奏的特权,可见剑的地位之高。


          IP属地:福建5楼2014-10-29 21:33
          回复
            收了,白衣有木有汉剑呢?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31 23:49
            收起回复
              我回来啦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11-04 22: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