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法特征
步法是指人的行走习惯及其所反映出的规律,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
步幅特征
指成趟足迹中,反映人行走是双足协调搭配的关系及双足运布动作的特征。步幅特征中双足搭配可构成几种几何图,但以步长、步宽、步角、特征的几何构图反映规律最优。
1、步长,是指前后两相邻左右足迹对应点之间的纵向长度。分为左步长和右步长。成年男性:80cm以上为长步,70cm~80cm为中步,70cm以下为短步;女性在此基础上减少10cm。
2、步宽,是指一侧足迹的后跟中心点与对侧足迹步行线之间的距离。外展步分为分跟步、并跟布、搭跟布、交错布。内收步分为:分尖步、并尖步、搭尖步、交尖步,以前掌内侧边缘为准。
3、步角,是指足迹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线相交于后跟中心点所构成的外展或内收的角度,可分为左步角和右步角。根据步角大小分为:外展步,内收步,直行步。0°~5°为直行步,5.1°~10°为小外展步,10.1°~20°为中外展步,20.1°以上为大外展步。
命名方法:步角步宽步长,如小外展分离中步。
步态特征
指单个足迹中能反映遗留足迹人习惯性行走姿势及身体结构特点的痕迹。根据左右脚的起足、落足、支撑的周期循环,步态特征可分为落足特征、起足特征、支撑特征。
1)落足特征:磕痕、踏痕、推痕、跄痕、擦痕
2)支撑特征:坐痕、迫痕、压痕、拧痕
3)起足特征:蹬痕、挖痕、抠痕、抬痕、挑痕、划痕、扫痕、耠痕
•磕痕:落脚时,大腿后群肌肉用力,后跟后便沿向下方碰击地面形成的痕迹。足迹后边沿反映整齐,松软潮湿的地面常有推土或向后迸溅的土粒,较硬的地面反映呈月牙状白印。根据落足的部位不同,磕痕可分为偏内磕、正磕、偏外磕。磕痕的出现与身体结构、行走姿势、鞋子种类、承痕客体的条件有关。一般是足落地时高而平的人易出现磕痕;在较松软的地面上磕痕明显,后跟有推土或喷土,而硬地面则不易出现。一般为青年人,落足低速度快,或膝关节僵硬,经过长期正步训练的人。
•踏痕:行走迈大步时,由于人体向前冲击力较大,落脚时后跟向前下方移动形成的落足基本痕迹。该痕迹有两大特点:一是后跟底部与后沿帮部呈斜坡状;二是潮湿松软的地面后跟部位地面有鳞状裂纹,裂口朝后。踏痕往往能反映出落足的方向,根据落足的位置不同踏痕分为外踏、偏外踏、正踏、偏内踏、内踏。踏痕出现的位置与落足的位置是一致的。踏痕的反映与人的年龄、行走速度、地面的干湿有关。一般是
步法是指人的行走习惯及其所反映出的规律,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
步幅特征
指成趟足迹中,反映人行走是双足协调搭配的关系及双足运布动作的特征。步幅特征中双足搭配可构成几种几何图,但以步长、步宽、步角、特征的几何构图反映规律最优。
1、步长,是指前后两相邻左右足迹对应点之间的纵向长度。分为左步长和右步长。成年男性:80cm以上为长步,70cm~80cm为中步,70cm以下为短步;女性在此基础上减少10cm。
2、步宽,是指一侧足迹的后跟中心点与对侧足迹步行线之间的距离。外展步分为分跟步、并跟布、搭跟布、交错布。内收步分为:分尖步、并尖步、搭尖步、交尖步,以前掌内侧边缘为准。
3、步角,是指足迹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线相交于后跟中心点所构成的外展或内收的角度,可分为左步角和右步角。根据步角大小分为:外展步,内收步,直行步。0°~5°为直行步,5.1°~10°为小外展步,10.1°~20°为中外展步,20.1°以上为大外展步。
命名方法:步角步宽步长,如小外展分离中步。
步态特征
指单个足迹中能反映遗留足迹人习惯性行走姿势及身体结构特点的痕迹。根据左右脚的起足、落足、支撑的周期循环,步态特征可分为落足特征、起足特征、支撑特征。
1)落足特征:磕痕、踏痕、推痕、跄痕、擦痕
2)支撑特征:坐痕、迫痕、压痕、拧痕
3)起足特征:蹬痕、挖痕、抠痕、抬痕、挑痕、划痕、扫痕、耠痕
•磕痕:落脚时,大腿后群肌肉用力,后跟后便沿向下方碰击地面形成的痕迹。足迹后边沿反映整齐,松软潮湿的地面常有推土或向后迸溅的土粒,较硬的地面反映呈月牙状白印。根据落足的部位不同,磕痕可分为偏内磕、正磕、偏外磕。磕痕的出现与身体结构、行走姿势、鞋子种类、承痕客体的条件有关。一般是足落地时高而平的人易出现磕痕;在较松软的地面上磕痕明显,后跟有推土或喷土,而硬地面则不易出现。一般为青年人,落足低速度快,或膝关节僵硬,经过长期正步训练的人。
•踏痕:行走迈大步时,由于人体向前冲击力较大,落脚时后跟向前下方移动形成的落足基本痕迹。该痕迹有两大特点:一是后跟底部与后沿帮部呈斜坡状;二是潮湿松软的地面后跟部位地面有鳞状裂纹,裂口朝后。踏痕往往能反映出落足的方向,根据落足的位置不同踏痕分为外踏、偏外踏、正踏、偏内踏、内踏。踏痕出现的位置与落足的位置是一致的。踏痕的反映与人的年龄、行走速度、地面的干湿有关。一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