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发射方式虽然简便,但是随着火器的发展,火炮身管的加长,发射倾角的降低。这种方式便变得不是很美妙了。如单独将虎蹲炮的身管按原有方式发射弹丸,以《武备志》中所记录的虎蹲炮弹丸重量,则是合计75两的大小弹丸,即约4.69斤重。而虎蹲炮不过36斤,弹丸重量:炮重约等于1:7.676,以轻炮发射重弹,其后坐力会使得这种发射方式不在适用,因为光秃秃的炮管并没有提供其他固定方式,在其后坐力被地面所阻隔,上方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会造成炮口上扬,其类似的便是戚继光提到的“近时有所谓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体轻易跃,每放在二三十步外”其所言“毒虎炮”的“将欲置前炮於壁间”依旧还是“则火发易跃”,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毒虎炮”是没有可以约束其上跳的火炮附属件,其“置前炮於壁间”和前面的放入沟渠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夹住火炮身管以摩擦力提供抑制其上跳,但毕竟摩擦所提供的力度不够,所以还是“易跃”。因此,戚继光在炮身前部加装铁爪并以两根一尺二寸(38.4cm)长的铁钉钉入地下,其本质,实际上是抑制火炮在发射时的炮口上扬,顺便省去火炮炮口的托垫物,给火炮提供发射角度,这便是虎蹲炮的基本结构了。
震厉天 7 楼主
5楼2012-5-23
操作
作为传统的中国兵书,犹抱琵琶半遮面已经成为了传统,看着书中明明白白所记录的是一回事,而实际上用缺是另一回事,作为此中老手的戚继光和茅元仪等人,其《练兵实纪》、《武备志》也是如此。按其粗略的二寸余的内膛和一尺九寸、二尺长的身管记录,并不好推测其确切的管径比,于是先计算其弹重,“器内吞百子,每子亦五钱,子小而口大,则出散而无力,上用大石子一、或铅子一,约重三十两,大子石铅不两用,石子体轻、则小子如数,铅子体重,则小子减半,盖药力有限也。”通常看到这里的人便会认为其合口弹丸重量约为30两,但是有个问题,同样重量的铅弹和石弹大小会一样么?当然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约重三十两是石弹还是铅弹?“大子石铅不两用,石子体轻、则小子如数,铅子体重,则小子减半,盖药力有限也。”药力有限,因此当石弹和铅弹不同的时候,内膛装填的小弹丸就会不同,其直书减半,也就是一百枚小弹丸+一枚石弹大略等于五十枚小弹丸+一枚铅弹,根据小弹丸每枚重5钱来计算,石弹当为25两,铅弹为50两,一斤16两,这枚铅弹约为3斤重(约4磅)的炮弹,明代三斤合口弹重的威远炮口径为二寸二分,取二寸二分来算,虎蹲炮口径:身管长为1:9左右。
此为朝鲜出土的虎蹲炮,口径57mm,身管长度为42.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