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7,162贴子:74,729,918
  • 8回复贴,共1

历史上著名的莆田移民事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祖迁自莆田。”现在居住潮汕延及惠阳、海南岛湛江、雷州、茂名的电白的大量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莆田迁入,尤以莆田籍居多。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等等。莆田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先民的原乡来得符合史实。


1楼2014-10-06 01:20回复
    莆田人向外地移民,有以下几个原因:
    【为避战乱】
    如东晋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禄(追封晋安郡王)福建避乱,他起初定居晋安郡(治侯官县,包括今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市),世代繁衍,林氏成为当时福建第一大姓,林禄被尊为开阂始祖。庞大的林氏家族在莆田西天尾镇发展。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谓盛极一时,林禄的十六代裔孙林披生了9个儿子;全部当了刺史,历史上称为莆田九牧(刺史也称州牧)。因为族盛人众,宋代以后九牧和六牧的后代向潮州播迁。


    2楼2014-10-06 01:22
    回复
      2025-08-19 15:15: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随朝定居】
      随南宋小朝廷,南宋末期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宋亡后在此定居,这次规模最大。大规模的移民在唐朝后期,北宋、南宋后期,元朝后期,明朝后期,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外军侵略导致的战乱,南宋末期间那一次规模最大。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潮州、汕头、海南岛等地。


      3楼2014-10-06 01:23
      回复
        【仕宦】
        莆田人文发展早而且发达,以二县之力科举冠八闽,且又是历代中原人入闽的主要居留地,历来人才辈出,是福建第一进士县。莆田文化特别发达,考中致仕遍布中原,朝廷派官到海南、潮汕任职也多数是莆田人。大量莆田人被朝廷派外出为官。如泉州知府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黄道周、吏部尚书方献夫等,皆原籍莆田县,致仕后在当地落籍(方献夫落籍于广州)。 明嘉靖兵部尚书翁万达,“先世居闽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之举登村。”至万达已是第七代。广东省历史上九位状元有3个祖籍莆田。潮州林大钦,吴川林召棠(莆田九牧林后裔)等。
        莆田成为移民聚集地的历史最久。在移民潮汕延及惠阳、海南岛前,中原人已经在莆田生活了最多的有1300多年,最少的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地道的莆田人,并和以后的中原人有区别,这也是和珠玑巷、石壁乡很不同的地方,莆田人,不仅和以后的中原人有巨大区别,就是和旁边的福州人差别都很大。和珠玑巷、石壁乡一样的是,接待了一批批为避战乱 而到莆田的中原人,明代朱元璋时期政府曾明确把莆田定为移民聚集地,但这次规模小于南宋末年那一次。莆田是闽南中人地矛盾最突出的,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但原因何在?为什么铁了心南下泉州漳州潮州?为什么不惜长途跋涉、漂洋过海,到偏远的的湛江、雷州、海南去? 莆田对外移民始于唐、多见于宋元明清。移民目的以广东海南两省为最,广东的潮洲、汕头、湛江等地普遍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考证历史、族谱、所言非虚,而、很多潮汕人、海南人都视莆田为其原乡。潮汕、海南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4楼2014-10-06 01:24
        回复
          【出仕落籍】
          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666名,宋王安石在《陈执方神道碑》中赞道“兴化多进士。”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明朝莆田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莆田)籍官员就有300多人。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比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元朝雷州知府黄行可、林民止,推官李文献,通判陈宗虞、方山,同知朱子宣,明朝历任的海北巡道(驻廉州,辖雷廉二郡)方良永、陈伯献、方万策、游伯槐,遂溪知县柯重光,县丞陈朝政,徐闻知县郑普、康云程,海康知县王诰、陈遂、林齐圣,典史郑桂、陈大辉、陈科、胡秀,雷州府儒学教授朱阙石,训导王正,徐闻儒学教谕李天民,宋高宗时入琼任琼州安抚史的林暹,南宋昌化知县郑志灏,宋端宗年间雷州太守何仁德,温姓入琼始祖、宋代海口参将温自生,黎姓入琼始祖、琼州府琼管副使黎中乐, 以及吕、许、方、苏、郭、孙等姓的入琼始祖,皆是因出仕、而由莆田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5楼2014-10-06 01:24
          回复
            【避难外迁】
            古代社会动荡频频,灾难多发。莆田是宋朝末期间抗蒙古军队和抵抗清军最顽烈的地区和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多次被诛城、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导致大量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而踏上移民之路。史书记载:闽地兴化(莆田)最小,却抵抗最烈!莆田话受福州话几百年挤压,却始终无法改变莆田话和莆田话的闽南话底子!莆田人是正统的原来的中原人。
            入琼丘姓始祖丘文材,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随张世杰部攻雷城兵败渡琼,落籍澄迈县。落籍琼山县的宋进士、翰林院大学士周秀梅, 宋末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元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明未落籍海南的李兴衙,以及总人口超过10万的湛江乾塘陈氏、吴川中山的郑屋村郑氏、东海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海康南罗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黄姓,吴川杜村杜姓等,龙湾肖村肖姓,徐闻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从莆田迁居该地的。


            7楼2014-10-06 01:25
            回复
              【经商移民】
              莆田自古就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在唐朝、莆田已经成为福建重要的商业中心,在北宋时经营地域已涉及广东海南等地。 如揭东县登岗镇方坑村方氏、其始祖为方桃溪,于南宋年间经商入潮,遂携家眷由福建莆田落籍揭东。汤姓入琼始祖汤肇基,元朝末年从莆田渡琼从商,卜居文昌县。明代、潮汕成为粤东、闽西南、赣南三地物资集散与进出口的据点之一,良好的经商环境吸引了各地的商人,也包括很多早期的莆田商人。枫溪区英塘村的王氏、其始祖王纯叟就是在明初(约1400)从莆田到潮州经商之后而定居该地,继而开拓了英塘王氏。
              除以上几大因素之外,莆田地狭人口稠密的特点、也迫使部分莆田人选择移民外地。还有因为婚嫁、从军等等原因而落籍广东海南等地的。相比另外其它几处所谓的“移民中转地”、莆田存在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等等。莆田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先民的原乡来得符合史实。


              8楼2014-10-06 01:26
              回复
                顶个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06 0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