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渤景湾吧 关注:3贴子:10
  • 0回复贴,共1

临朐寺头有个“黄金村” 300多米深井记者走近矿工的“淘金”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朝采铜,明朝炼金,上世纪80年代还出现过淘金热,现年产黄金50千克——
  眼下,尽管许多市民喜欢收藏黄金、戴金饰品、炒黄金股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黄金是怎么炼出来的。而潍坊最大的金矿就坐落在临朐县寺头镇。日前,本报记者赶赴位于临朐县寺头镇铁寨与王庄两村交界处的临朐县金矿,实地探访从选金矿石到冶炼成金砖的全过程,并进入300多米深的井下,感受普通矿工的“淘金”生活。
  现场——
  “金矿石”成金前是灰黑色,村民曾用“银砖”垒猪圈
  9月12日,记者来到了位于临朐县寺头镇的临朐县金矿。弯弯曲曲的山路,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林,村子看起来十分普通。然而,临朐县金矿矿长郭太安的一番话道出了这里的特别之处。“潍坊市最大的金矿矿区就在这里,前方河滩和周围的大山就是矿脉。”郭太安说。
  “这里三面环山,地处嵩山南麓,位于石河边上。矿区主要分布在铁寨和王庄两个村庄的北边。”郭太安告诉记者,“目前,临朐县金矿主要有铁寨和王庄两个矿区,而金矿厂区恰恰建在了两村的交界处。”
  在位于铁寨村北的金矿区里,记者看到地表上散落着很多灰黑色的石块。“奇怪,金矿区里怎么连一块金色的石头都没有?”记者询问道。“别看这石头是灰黑色的,可里面都含着黄金!”郭太安打消了记者的疑虑,他微笑着解释,“这些灰黑色的石头是原生矿。没有见过金矿的人以为金矿石是闪闪发光的,其实在炼成金水和金块前,含金物质大都是黑灰色的。”
郭太安还告诉记者,这些矿石不仅含金,还含有银、铜、铁等多种金属物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村民不知道这些石头中含有银的成分,所以不少村民还将含银量超过50%的矿石用来盖房子,甚至垒猪圈。”
<img border="0" src="
" width="553" height="369" 300多米深井记者走近矿工的“淘金”生活*="">
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矿石粉碎车间
  历史——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出现淘金热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铁寨村北的山上采挖矿石时,就曾发现了大量的矿洞。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矿洞大都是出自明朝时期的原始采挖。”郭太安说,“以前在村子里还有成堆的铁渣、石渣,推测也是那时人们冶炼金属留下的。”
  55岁的郭太安不仅是临朐县金矿的矿长,还是铁寨村的村民,用他的话说是“睡在黄金上55年了”。他告诉记者,村民都知道地下埋着黄金,上世纪80年代村里曾出现过淘金热。“那时,很多外地人不知道铁寨和王庄这俩村庄,但是提起‘黄金村’,那是响当当的。”郭太安说,河滩上每天像赶集一样,白天晚上都有人,每天淘金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二三百元。
郭太安告诉记者,以前,村民能弄出浅层的金,现在浅层金被采光了,村民采金的现象就消失了。“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采挖出平均每吨金矿石含金60克的富矿,有的甚至每吨矿石能够含金超过100克。”郭太安说
<img border="0" src="
" width="553" height="369" 300多米深井记者走近矿工的“淘金”生活*="">
矿石采挖现场
  体验——
  井下四季18度,粉尘少无瓦斯
记者在矿区的信息中心看到,有几个大型的电子显示屏,通过电子屏幕,就可以看到300米井下的情况。金矿相关负责人称,矿上为了安全,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安装了视频监控、井下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等设备。
<img border="0" src="
" width="553" height="369" 300多米深井记者走近矿工的“淘金”生活*="">
矿长带班下井
  随后,记者在矿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戴上安全帽,进入了井下。随着慢慢深入地下,记者感觉到气温比地面上降低了许多。已经在这里工作多年的矿工高师傅告诉记者,井下一年四季都是18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工作起来很舒服。
  “这是通向采矿区的通道,大都是采用水泥和钢材加固的,地上铺设的矿车轨道是用来运送金矿石的。”高师傅告诉记者。因为中间有许多弯道,所以一眼无法看到头。顺着矿道往里走了200多米,记者才看到金矿所在地。
  “总的矿道挖了600多米,实际能采到的金矿不是很多,这也是黄金贵重的原因之一。”高师傅对记者说,不过,相对于煤矿,金矿的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安全的岩石结构,没有煤矿的瓦斯。另外,金矿粉尘较少,采矿工不会像煤矿工人那样满面粉尘,更不会全身被涂得黑漆漆。


1楼2014-09-24 16: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