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第七中学始建于1986年8月,校址为文化路1066号,现集安市第七中学原创建于2010年9月1日(由原六中、原七中整合而成),校址为粮丰街518号。
学校占地面积为3300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449平方米,拥有全市一流的现代化实验室(生物3个、化学2个、物理4个)、设备室(14个)、语音室(2个)、微机室(3个);电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阅览室(1个)、健身房(1个)、舞蹈教室(1个)、体音美教室(各1个),各室仪器设备均按省定标准配齐配足。学校图书室现藏书5万余册。在校学生2014人,共40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13人,专任教师153人,其中领导17人,副校级以上7人,教辅人员26人,工人5人;本科学历182人,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8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3人,市级骨干8人,县级骨干45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厚德博学、求知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愉快工作,快乐学习”的办学目标。强化德育工作,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一系列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课堂模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教地累,学生上地苦的现象正逐步得以扭转。加强教科研工作。学校已构建了以《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为主课题,其它各处课题为子课题,教师课题为微型课题的校本科研网络。其中,我校搞地“阳光艺术团”活动得到省、市团组织的好评。学校将“体育、艺术2+1项目”有机地融合到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活动之中,促进了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体育、艺术课程改革。
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多年来,我校升入重点高中人数居全市之首;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大赛中,我校获奖学生数第一,其中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我校八年六班的李畅同学荣获八年级组全国一等奖;杨善坤老师在东北三省数学学科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华贞芝、杨元娟成为全省名师工作室成员;钟玉波、张卫娟、杨善坤成为集安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多年被评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学工作多次受到教育局通报表扬,我校被命名为“特岗教师培训基地”和“集安市科研特色示范基地校”。
多年来,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赢得了全市人民的信赖。如今,七中人正信心百倍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占地面积为3300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449平方米,拥有全市一流的现代化实验室(生物3个、化学2个、物理4个)、设备室(14个)、语音室(2个)、微机室(3个);电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阅览室(1个)、健身房(1个)、舞蹈教室(1个)、体音美教室(各1个),各室仪器设备均按省定标准配齐配足。学校图书室现藏书5万余册。在校学生2014人,共40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13人,专任教师153人,其中领导17人,副校级以上7人,教辅人员26人,工人5人;本科学历182人,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8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3人,市级骨干8人,县级骨干45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厚德博学、求知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愉快工作,快乐学习”的办学目标。强化德育工作,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一系列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课堂模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教地累,学生上地苦的现象正逐步得以扭转。加强教科研工作。学校已构建了以《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为主课题,其它各处课题为子课题,教师课题为微型课题的校本科研网络。其中,我校搞地“阳光艺术团”活动得到省、市团组织的好评。学校将“体育、艺术2+1项目”有机地融合到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活动之中,促进了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体育、艺术课程改革。
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多年来,我校升入重点高中人数居全市之首;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大赛中,我校获奖学生数第一,其中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我校八年六班的李畅同学荣获八年级组全国一等奖;杨善坤老师在东北三省数学学科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华贞芝、杨元娟成为全省名师工作室成员;钟玉波、张卫娟、杨善坤成为集安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多年被评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学工作多次受到教育局通报表扬,我校被命名为“特岗教师培训基地”和“集安市科研特色示范基地校”。
多年来,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赢得了全市人民的信赖。如今,七中人正信心百倍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