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顶功类编码方案
对于顶功编码方案的了解来自戴石麟先生的声笔飞码,当时就觉得编码能玩出这种花来,真是神乎其技。后来自己都曾揣摩过想弄出一个小鹤飞,最终没做是觉得纯粹浪费时间,顶功码巧妙的利用了编码原理,是一个可玩的编码方案,但并不是可用的输入法。如同烟花般绚烂多彩,短暂即逝。
最近这一类型又被人搬了出来,但其作品却有非顶功的元素,误导了不少人,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顶功的编码原理的,下面就来讲讲。
顶功的关键是码元二分,什么是码元,五笔不含z键的25个参与编码字母就是码元,拼音26个字母码元。码元二分就是把编码字母分做两组,一组只出现在全码的前部,一组只出现在后部。假如我们以一个26字母做码元的,单字全码为“声形笔笔笔”的编码方案为例,第。一组码元21个字母只出现在“声形”位,另一组5个字母只出现在“笔”位,那么当我输入第三个字母属于第一组时,将不会有这个编码出现,于是这个字母的作用就成了顶前两个编码字上屏的同时自己出现在编码窗的首位,同理在第二个编码之后的任何时候输入第一组码元时,都是同样的作用,即在两码之后你只有输入“笔”组的字母,才会表示我这个字还没打完后续还有编码,两码之后只可能有“笔”组编码出现的编码字,不可能出现“声形声、声形形、声形笔声、声形笔笔声。。。”这样的单字编码,所以两码之后第一组字母的出现必定是一个新的编码的开始。不知道我说的可清楚?如果还不懂,我就举个例来说吧。
如果以字母eiaov分别表示“横竖撇点折”属于第二组码元,余下的21个字母归入第一组码元,那么根据单字全码规则,我们编一个“码”的编码“mseai”,那么在ms之后的任何时候输入非eiaov的字母,那必定是另一个新编码的开始,因为ms之后的编码字只会包含eiaov这些笔画编码,因此当你此时输入第一组编码时,程序可以判断是个空码而把前码顶上屏。这就是顶功原理。
为什么说顶功方案不适合用呢?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因为码元二分造成编码空间极度缩减,试想一个两码字再用5个笔画分离能有多高的效率,即便用3次,五笔4码的理论空间是25*25*25*25,实际编码受规律限制远远达不到,而顶功21*21*5*5*5的空间相对于五笔空间减少到何种程度。词是不敢编,因为两码加一个5笔画的分词效果效率低不说还简直和单字冲突,集中了所有编码资源,用到5码的编码长度,可依然只能解决少量的字,真的是得不偿失。
五笔常用字排除一二简字,主要集中在三简,这使得盲打更容易形成,而顶功码的常用字会推向三四码,两个级的盲打记忆难度必定增加。于是有人只好在简码重码上做文章,在第一码之后就用上第二组码元来当重码选择键,还不够,还要加上标点;/,.来增加更多重码,加上空格上屏的那个一简,就等于十重一简,为了混淆和顶功的区别,把这些重码选择键以编码方式编入,但懂编码的人都能看明白的。编码和重码选择键的明显区别就是编码在未出全码前是可以继续输入的,而选择键之后的任何编码只能是个新编码的开始。重码增加记忆难度和击键难度这是公认的。
有人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改编二笔五笔双拼等,实际只学的是多重简码这种,而真正的顶功原理并没理解。
有人只看到那漂亮的前500字赛文码长,可看不到为了这500字而牺牲了输入法存在的理由。声笔飞飞不起,现在新的顶功也飞不起,必定只能是又一颗彗星,转瞬即坠。
对于顶功编码方案的了解来自戴石麟先生的声笔飞码,当时就觉得编码能玩出这种花来,真是神乎其技。后来自己都曾揣摩过想弄出一个小鹤飞,最终没做是觉得纯粹浪费时间,顶功码巧妙的利用了编码原理,是一个可玩的编码方案,但并不是可用的输入法。如同烟花般绚烂多彩,短暂即逝。
最近这一类型又被人搬了出来,但其作品却有非顶功的元素,误导了不少人,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顶功的编码原理的,下面就来讲讲。
顶功的关键是码元二分,什么是码元,五笔不含z键的25个参与编码字母就是码元,拼音26个字母码元。码元二分就是把编码字母分做两组,一组只出现在全码的前部,一组只出现在后部。假如我们以一个26字母做码元的,单字全码为“声形笔笔笔”的编码方案为例,第。一组码元21个字母只出现在“声形”位,另一组5个字母只出现在“笔”位,那么当我输入第三个字母属于第一组时,将不会有这个编码出现,于是这个字母的作用就成了顶前两个编码字上屏的同时自己出现在编码窗的首位,同理在第二个编码之后的任何时候输入第一组码元时,都是同样的作用,即在两码之后你只有输入“笔”组的字母,才会表示我这个字还没打完后续还有编码,两码之后只可能有“笔”组编码出现的编码字,不可能出现“声形声、声形形、声形笔声、声形笔笔声。。。”这样的单字编码,所以两码之后第一组字母的出现必定是一个新的编码的开始。不知道我说的可清楚?如果还不懂,我就举个例来说吧。
如果以字母eiaov分别表示“横竖撇点折”属于第二组码元,余下的21个字母归入第一组码元,那么根据单字全码规则,我们编一个“码”的编码“mseai”,那么在ms之后的任何时候输入非eiaov的字母,那必定是另一个新编码的开始,因为ms之后的编码字只会包含eiaov这些笔画编码,因此当你此时输入第一组编码时,程序可以判断是个空码而把前码顶上屏。这就是顶功原理。
为什么说顶功方案不适合用呢?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因为码元二分造成编码空间极度缩减,试想一个两码字再用5个笔画分离能有多高的效率,即便用3次,五笔4码的理论空间是25*25*25*25,实际编码受规律限制远远达不到,而顶功21*21*5*5*5的空间相对于五笔空间减少到何种程度。词是不敢编,因为两码加一个5笔画的分词效果效率低不说还简直和单字冲突,集中了所有编码资源,用到5码的编码长度,可依然只能解决少量的字,真的是得不偿失。
五笔常用字排除一二简字,主要集中在三简,这使得盲打更容易形成,而顶功码的常用字会推向三四码,两个级的盲打记忆难度必定增加。于是有人只好在简码重码上做文章,在第一码之后就用上第二组码元来当重码选择键,还不够,还要加上标点;/,.来增加更多重码,加上空格上屏的那个一简,就等于十重一简,为了混淆和顶功的区别,把这些重码选择键以编码方式编入,但懂编码的人都能看明白的。编码和重码选择键的明显区别就是编码在未出全码前是可以继续输入的,而选择键之后的任何编码只能是个新编码的开始。重码增加记忆难度和击键难度这是公认的。
有人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改编二笔五笔双拼等,实际只学的是多重简码这种,而真正的顶功原理并没理解。
有人只看到那漂亮的前500字赛文码长,可看不到为了这500字而牺牲了输入法存在的理由。声笔飞飞不起,现在新的顶功也飞不起,必定只能是又一颗彗星,转瞬即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