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蛇类名录
(文章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切勿用于实际事件,以免发生危险,一句话,遇到蛇躲着走)
无毒蛇种类(或微毒)
钩盲蛇(铁线蛇)
黄脊游蛇,翠青蛇
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团花锦蛇、白条锦蛇
红纹滞卵蛇
黑眉曙蛇
乌梢蛇
有毒蛇种类(含剧毒蛇)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攻击性强,攻击速快,毒性强,形成咬伤较易致死。
中介蝮(学名:Gloydius intermedi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七寸、扎嘎勒卖图.毛盖。多生活于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米低山石隙或灌丛。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4000米。属于剧毒蛇种。
乌苏里蝮蛇(Gloydius ussuriensis) ,俗名土球子、草上飞、七寸子。属蝰蛇科(Crotalidae) ,蝮蛇亚科,蝮蛇属(A gkist rodon) 。乌苏里蝮蛇实际上也会被叫做白眉蝮蛇,而权威资料里面并不存在白眉蝮这一种类,白眉蝮只是一个笼统的俗称。乌苏里蝮眼睛上方同样具有一条白色斑纹,看上去就像白色的眉毛一样。身体灰褐色,上面有白色斑纹,其体型在蝮蛇里面算是较长的一种,尾巴也较长。前排管状毒牙,毒液为神经毒素,毒性较强。
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野鸡脖子等。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游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其实它是毒蛇(过敏体质有中毒死亡先例,在日本被归为毒蛇)但性格温顺。比较适合做初级宠物毒蛇饲养。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
赤链蛇 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分布于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台湾岛以及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常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微毒蛇。全长约1米,体背黑褐色。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中央少数几行微棱。颊鳞常入眶。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玉斑丽蛇 玉斑锦蛇属于游蛇科,别名杏树根子桑根蛇美女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微毒。 是北京地区稀有种类,仅在密云和怀柔云蒙山区、海淀香山樱桃沟部分地区有少量发现。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马河流域比较常见。
(文章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切勿用于实际事件,以免发生危险,一句话,遇到蛇躲着走)
无毒蛇种类(或微毒)
钩盲蛇(铁线蛇)
黄脊游蛇,翠青蛇
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团花锦蛇、白条锦蛇
红纹滞卵蛇
黑眉曙蛇
乌梢蛇
有毒蛇种类(含剧毒蛇)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攻击性强,攻击速快,毒性强,形成咬伤较易致死。
中介蝮(学名:Gloydius intermedi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七寸、扎嘎勒卖图.毛盖。多生活于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米低山石隙或灌丛。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4000米。属于剧毒蛇种。
乌苏里蝮蛇(Gloydius ussuriensis) ,俗名土球子、草上飞、七寸子。属蝰蛇科(Crotalidae) ,蝮蛇亚科,蝮蛇属(A gkist rodon) 。乌苏里蝮蛇实际上也会被叫做白眉蝮蛇,而权威资料里面并不存在白眉蝮这一种类,白眉蝮只是一个笼统的俗称。乌苏里蝮眼睛上方同样具有一条白色斑纹,看上去就像白色的眉毛一样。身体灰褐色,上面有白色斑纹,其体型在蝮蛇里面算是较长的一种,尾巴也较长。前排管状毒牙,毒液为神经毒素,毒性较强。
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野鸡脖子等。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游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其实它是毒蛇(过敏体质有中毒死亡先例,在日本被归为毒蛇)但性格温顺。比较适合做初级宠物毒蛇饲养。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
赤链蛇 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分布于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台湾岛以及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常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微毒蛇。全长约1米,体背黑褐色。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中央少数几行微棱。颊鳞常入眶。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玉斑丽蛇 玉斑锦蛇属于游蛇科,别名杏树根子桑根蛇美女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微毒。 是北京地区稀有种类,仅在密云和怀柔云蒙山区、海淀香山樱桃沟部分地区有少量发现。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马河流域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