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农业学校校史吧 关注:13贴子:196

淮阴农业学校校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淮阴农业学校校训:勤俭公诚。由陈果夫书。


1楼2014-08-27 22:16回复
    1932年,陈果夫为“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兼任江苏省政府主席,负责整治江苏及淮河水利。


    3楼2017-05-01 12:30
    回复


      6楼2021-12-08 10:38
      回复


        7楼2021-12-08 10:40
        回复
          1932年9月,淮阴农校就有了校训。校训的四个字两个词,勤俭,与公诚,是当年淮阴农校对学生操行考核的几个项目中两个考核项目。


          8楼2022-05-09 14:26
          回复
            淮阴志中的淮阴农校资料
            清朝
            受维新思潮影响,也进行了一些自上而下的改良,主要内容有:兴学校、废科举、试行征兵制、设立警察局、建立自治研究所等,此外也兴办了一批实业,如邮政局、电报局、轮船局、农事试验场、面粉厂、长湖垦殖公司等。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驻清江浦城北的北洋新军第十三混成协官兵响应武昌起义,进军县城,赶走驻城的清淮扬道尹奭良等,宣布独立。11月12日,地方各界推原十三协参议蒋雁行为革命军江北都督,推原江北提督杨慕时为江北民政长。都督府署和民政长署均设于清江浦。
            淮扬道尹署:在兴办实业方面,主要项目有:民国7年,江苏省立第三农校建畜牧场,饲养中外鸡豚牛羊,并生产牛乳。道尹赵曾蕃建淮扬道苗圃,占地164亩,由赵兼任团长。民国9年,镇守使马玉仁发起建淮北劝棉场,投资数万银元,请东南大学植棉专家指导。此外还建有淮扬公立贫民工厂、江苏省立第四工厂、江苏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农徒补习养成所、陆军三师女工传习所等。


            9楼2022-09-09 08:31
            回复
              清末,江北大学堂、江北高等学堂、江北师范学堂三校,由江北提督直接管理,具体负责校长聘任、经费拨给等事宜。农工学堂(后更名江北农业学堂)、淮安府中学堂分别由淮扬道和淮安府主管。
              附:勤工俭学:
              民国18年(1929年),淮阴农校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该校畜牧兽医科学生所制优良蚕种,最多时年产2000多张,畅销苏北、山东各地;农科学生试验种植经营260亩农场土地,还生产各种饼干、水果罐头等,日产罐头300听;农场栽种除虫菊,学生自制蚊香,销售镇江、南京等地,年纯收入约1000银元。
              1950年2月,苏北行政区立师范学校师范部迁至淮安城,改名淮安师范学校。1953年5月,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同年春,淮海区教育干部学校迁至城东酱园巷,更名为淮阴简易师范学校。
              1952年10月,学校迁至北圩桑树园(今淮阴师专处)改名为省立淮阴师学校。
              民国2年,江苏省政府在农林学堂原址开办省第三农业学校,民国27年停办。
              民国6年,涟水县建县乙种农业学校,未几停办。民国9年,淮阴县建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淮安建公立乙种工业学校和乙种农业学校。三校均在民国16年停办。
              1951年重建淮阴农校。1958年,“大跃进”中,淮阴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新建水利、电力、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学校20余所,因条件不足,匆促上马,至1962年除保留淮阴卫生学校外,全部撤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淮阴中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底,全市计有淮阴农校、淮阴食品工业学校、淮阴电子工业学校、淮阴粮食学校、淮阴卫生学校、淮阴财经学校、淮阴供销学校、淮阴商业学校、淮阴体育学校、淮阴市戏剧学校等12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000余人。


              10楼2022-09-09 08:33
              回复
                民国2年江苏省政府在农林学堂原址开办省立第三农业学校,校长陈廷翔,时设预科、讲习科各一班,学生约50~60人。次年,设农本科。民国4年,改讲习所为农业别科。民国6年,改农业别科为农蚕别科。次年,设畜本科,该年农、畜两本科三年级分为作物、园艺、畜物、兽医四系。民国9年,增设农畜职工科,半工半读。民国11年,预科设双班,职工科亦改设一、二年级。同年改学分选科制,专业设置分为畜牧、兽医、麦作三系;预科改为初级中学。民国15年,增设蚕桑系,改麦作系为农艺系,时在校生达12个班级,250名学生。民国16年10月,学校改为大学区制,时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淮阴农业学校;同时,改农艺系为农科,改蚕桑系为蚕科,复改初级中学为预科。次年3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区立淮阴农业学校。同年5月,又恢复原名,畜牧、兽医两科并入农科,停办职工科。民国18年10月,改名为江苏省立农业学校。民国20年春,增设妇女职业班。民国24年秋,改农科为农艺科、蚕科为蚕桑科。次年,恢复妇女职业班,在全校实行半工半读。民国26年,淮阴时遭日机轰炸,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次年春,学校迁淮安板闸等处临时上课,数月后,经省府批准,学校停办。
                1951年,在市区北郊重建淮阴农校,时定名为苏北淮阴农业技术学校,当年招生120人,分农林、蚕桑、畜牧三科;同时,由盐城中学并来农科学生11人。1953年,改为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同时,改科为专业,该校仅保留农作物专业,蚕桑科并入苏北蚕桑学校,畜牧科并入句容农校;苏北农学院附设中技校农作物专业110名学生并来淮农。当年在校生437人。1956年秋,招收一年级新生495人。次年,因校舍、设备和师资等严重不足,停招一年级新生,而由留级和复学生42人组成一班一年级,该班于1958年春并入扬州农校。
                1958年春,淮阴农业学校由专署和省农林厅双重领导。学校设蚕桑、畜牧兽医两专业,报生695人。蚕桑专业学制二年,次年改为三年,当年在校生1218人。又在盱眙县三河农场办淮阴农校分校。1959年,淮阴农校迁淮安。同年,淮阴蚕桑学校和果树园艺学校并入,三河分校脱离淮农更名为江苏省三河农校。1963年春,学校试行“社来社去”,即向公社招生,学生毕业仍回原公社,学校不包工作分配。计招生100人,分作物栽培、畜牧兽医两专业,学制分别为三年和四年,次年兽医专业也改为学制三年。1964年起,全省5所农校全部推行“社来社去”,半工半读。淮农三年中共招收“社来社去”生60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1970年,再招“社来社去”生400人,分为农学、牧医、农机、水电四专业,学制一年。嗣后,只办短期培训班。1975年,淮阴农校更名为“淮阴地区五·七农业大学”,设农学、牧医、农机、蚕桑专业,学制二年,采用推荐方法,招收“社来社去”生300人,1977年停招。
                1978年后,淮阴农校恢复招生。至1987年,全校已培养60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有专职教师72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2人),设农学、动物饲养、多种经营、水产、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在校生1000余人。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习农牧渔场均有一定规模。


                11楼2022-09-09 08:34
                回复
                  [科研机构]
                  淮阴杂谷试验场 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称江北农事试验场,设在清江浦北门外。
                  民国5年(1916年),在清江北郊设立江苏省第一农事试验场,设场长、主任各1人,有场工6人,18年改名为江苏省立淮阴杂谷试验场,有土地700亩。民国22年改为江苏省徐州麦作试验场淮阴分场,27年复名为淮阴杂谷试验场。28年初,日军侵占淮阴,场舍全被拆毁,杂谷场停办。后淮阴县政府建设科在原淮阴杂谷场、淮阴农校实习农场和淮阴县农业推广所的基础上成立淮阴县农场,有土地近千亩。
                  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1949年,淮阴专员公署在原淮阴县农场旧址、淮阴农校苗圃的范围内成立苏北区立淮阴杂谷试验场,时有土地437亩,试验工作以小麦、玉米、大豆、山芋为主要对象。项目有品种比较、试验、播种方法和播种期试验、中耕比较试验、施肥量比较试验、麦子防病试验等。1954年,改为江苏省徐州杂谷试验场淮阴分场。1955年,原淮阴飞机场划给该场开垦种植,土地增加到1400余亩。1956年改为江苏省淮阴农业试验站,行政上隶属淮阴专署,业务上受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苏省农林厅指导,增加棉花方面的科研项目。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比较重要的有:培育出了“淮杂一号”玉米新品种,山芋二次高剪苗和油粕防治黑斑病,施用六六六毒土防治小麦吸浆虫等。1958年,为配合淮阴地区旱改水,又增加了水稻方面的科研内容,科研人员、职工人数和试验设备进一步充实增加。1959年初,清江市郊区公社富强大队划归试验站领导(场带队),耕地面积扩大到3047亩(1964年又脱钩)。


                  12楼2022-09-09 08:35
                  回复
                    周效实(?~1928),沭阳钱集乡周圩人。父汉章,前清秀才,家资雄厚,有土地70余顷。他曾信奉康梁变法。民国初年,在清江挂牌做律师。
                    周效实在江苏省第三农业学校读书时,曾在江苏省中学生英语讲演比赛中获第一名,遂为沭阳学界瞩目。周效实为人慷慨磊落,正义感强烈,平易谦逊,毫无纨绔子弟恶习,颇有人望。他后在清江办汽车交通公司,经营未久,因战事频仍而停业。
                    沭阳知识界为防止豪绅程肇湜被选为省议员,决定推出周效实参加竞选。周效实当选省议员,遂招来豪绅的怨恨。民国8年(199年)以后,周效实为沭阳争得了一些教育经费,办了两所小学、沭阳师范班和沭阳初级中学。周效实家蓄养一支40多人武装,保卫周家财产,是县南乡望族,声势赫赫,与城内豪绅程肇湜形成南北对峙。
                    民国16年(1927年)底,由于宁汉合流,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内出现汪派与孙科派斗争。沭阳亦然,但孙科派捷足先登,章琴川主管县党部。驻宿迁第26军委派单心田任沭阳县长,单是花3000元买的,为立住脚,他与章琴川勾结,实行党政军豪绅合流,把持县政;汪派不甘示弱,委任徐泉组建沭阳执监委,任命徐宜及为沭阳县长。这样,沭阳就出现两个县党部、两个县长的局面,夺权斗争势在必然。沭阳知识界谢昆、王洁予、李样麟、应若冰、葛绍亮、汪大同(吴强)、颜成泰(汪、颜系高沟人,当时属沭阳)等人极力支持汪派,以为汪派是国民党左派。他们派谢昆等游说周效实、王相和,借助他们的武装进城夺权。谢昆,字仑仙,中学国文教师,能文善诗,思想活跃,口若悬河,颇有辩才,且足智多谋,人称诸葛。王相和系塘沟大地主,手中有一支30余人武装。谢昆与周、王是老相识,一说即合,周、王愿意武装护送徐宜及、徐泉进城夺权。周效实和王相和扩充兵力,编成民团300余人,于12月31日护送他们出发,次年元旦进城,县政府警备队100余人被缴械,县长单心田交出县府铜印后,被扣压起来。
                    孙科派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第26军,配合地方武装,于元月6日包围县政府,与民团交火。时形势紧张,第26军喊话,要他们投降。周效实力主抗击,说临阵投降是可耻的。他指挥作战,被击杀。后王相和被秘密处决。其余押送清江监狱。由于省党部汪派营救,1个月后开释。沭阳汪派势力上省坐告,省府逮捕了程肇湜等8大豪绅,“一·六事件”遂告结束。


                    13楼2022-09-09 08:35
                    回复
                      章学廉(1900~1928),字洁夫,淮安县茭陵人,江苏省第三农业学校毕业。民国1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淮安农民自卫军独立中队队长。横沟寺暴动前,他将岳父60寿辰所收300块礼钱拿出作为活动经费,又将家中的四支枪献出来;带领农民首先收缴自家和其亲戚、大地主胡兆荣家的田契,并加以焚毁。
                      民国17年2月12日,章学廉率领的一支暴动队伍已进入大胡庄一带,此时,国民党军队正在追剿另一支暴动队伍,章学廉立即回师增援。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他腿部负伤,不能随队伍一起转移,便孤身一人退避到大胡庄胡兆荣家,胡遂勾结另一地主唆使一些坏人,将章学廉杀害,并砍下头颅,悬门示众。


                      14楼2022-09-09 08:37
                      回复
                        吴铁秋(1875~1963),名绍矩,字铁秋,以字行,沭城镇人。幼聪慧,父口授《四书》、《诗经》、《尚书》,入耳成诵。10岁丧父,由兄嫂抚养,继续上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秀才。三十一年废科举后,铁秋于县城创办私塾改良社,革新教育。为开新风,他创办明新书报社,自著论说,悬于城门,传播新思想。县妇女运动兴起,成立“天足会”,吴铁秋被公推为会长。他倡言女子放足上学,并从妻子始。新河胡震川女儿胡仿兰,冲破家庭束缚,放足入学。她宣传男女平等,为婆家逼死。铁秋奔走告状,罚其婆家巨额财产,用以兴办仿兰女校,并以仿兰案集会声讨封建礼教。铁秋名声大震,世传“吴铁锹(秋)挖了徐家墓(嘉茂,仿兰公公)”语。三十四年,他为湖南《竞业旬报》、《浙江白话报》撰写文章,鼓吹白话文。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沭阳县立两等小学堂,采用新历,提倡劳动和体育运动。辛亥革命后,他带头更衣剃发,废除跪拜礼;兄丧母逝,吊而不赙;五子完婚,贺而不受;乃己及人,移风易俗。


                        18楼2022-09-09 08:41
                        回复
                          宋振鼎(1912~1979),蒙古族,淮阴县王营西坝人。家境清贫,童年在私塾读书,后在商店学徒。民国16年(1927年)参加中国国民党,并于同年脱离,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秋在淮安北乡被捕,关押6个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民国21年在淮阴第二次被捕,在狱中写自首书,未出卖同志和组织。民国24年经保释出反省院。


                          20楼2022-09-09 08:42
                          回复
                            张胜武(1917~1945),涟水县朱码乡人。中共党员。民国28年(1939年),张胜武参加“涟水抗日义勇队”,曾混入日军侵占的涟水城内,杀死日军帮凶邵小喜,然后安全撤离。此一除奸行动,打击了汉奸们的反动气焰。后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特务连连长。民国30年6月,率特务连与扫荡的日伪军激战至黄昏,打死日伪军多人,而特务连无一伤亡。同年秋,调任涟水县警卫团副团长,后升为团长。民国34年冬,积劳成疾,不幸逝世。


                            23楼2022-09-09 08:45
                            回复
                              闻金门(1909~1960),涟水县人。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南京东方中学。先后任中共淮阴农校支部书记,南京东方中学支部书记,涟水周大圩小学校长,新四军第三纵队第五团政工队长,涟水县城工部联络科科长等职。抗日战争中以爱国思想教育师生,组织了淮阴农校的进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任涟水中学校长,淮阴农校副校长、校长等职,一直在教育战线辛勤工作,兢兢业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出力。


                              24楼2022-09-09 0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