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2013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政策松绑、资金鼓励。各县(市)围绕“十大重点产业”上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园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省县域经济呈现综合实力提升、质量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由于区位和基础条件的限制,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谋划不够、阶段滞后、水平不高的情况,急需破解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加快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增强 1.经济规模继续扩大。2013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12.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6.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达到24个,占64个县(市)的37.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肇东、双城、安达、五常4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分别达到499.4亿元、428.9亿元、380亿元和321.2亿元。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91.4元,比上年提高3875.4元,增长15%,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的有27个县(市),占64个县(市)的42.2%,比上年增加3个县(市),其中有20个县(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7509元),增加5个县(市)。 2.投资总额快速增长。2013年,全省各县(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投资规模扩大。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39.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有15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增加6个县(市),其中,双城、海林、宾县、肇东、安达、宁安达到150亿元以上,最高的双城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8亿元。全年全省县域共签约项目4470个,比上年增加1371个,增长44.2%;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1675个,比上年增长64.2%。县域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840.1亿元,增长27.7%。 3.消费市场总体平稳。2013年,全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总量占全省的27.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656.9元,有27个县(市)高于县域平均水平,列前5位的分别是:绥芬河市(29044.9元)、安达市(19374.9元)、同江市(15434.5元)、尚志市(14380.5元)、抚远县(14154.6元)。 (二)发展模式各具特色 各县(市)围绕资源禀赋、产业项目基础和区位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县域城镇化等实际,明确了不同的主导产业,确定了不同的园区定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依托中心城市型。五常市提出了“依托哈尔滨、打造新五常”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哈尔滨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文化等经济社会综合优势,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注重产业提升,注重园区培育,注重结构调整,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2013年,该市落户项目119个,计划投资额186亿元,“一区三园”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上缴税金6亿元,增长46.3%;其中园区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2.2亿元;22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建设。肇东市围绕哈尔滨打造城市圈经济,努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化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文化产业、现代化大农业、现代物流业、新材料产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等十大产业。 2.口岸经济带动型。东宁县利用口岸优势,抓好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倾力打造对俄经贸合作新优势。自2005年开始,在俄罗斯相继辟建了6个园区,其中,4个境外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入驻光伏发电、服装、鞋帽、木材、互感器等生产企业49户。2个农业园区累计投资突破7.2亿元。首创了跨境连锁加工模式。全力打造能源矿产、跨境连锁加工、绿色有机食品三大产业集群。2013年,绥芬河、东宁、同江实现进出口总额分别为82.4、27.3和18.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