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作品吧 关注:135贴子:58,027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南怀瑾先生讲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楼2014-08-25 10:24回复

    西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间.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摒息诸缘,入禅堂精进用功,南师怀公亲自督导,并授“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众等如饮醍醐。诸方闻讯,咸盼共餐法味,遂辑录以公同好。(十方记辑)
    1、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你们在禅堂里坐着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观念影响的本省话,叫坐禅,即普通所谓静坐。一堂静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个什么法?——修禅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动坐着干什么?!但是,只顾坐着贪图舒服,执着清净,逃避现实,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法门,普贤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哪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彻,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接着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未生善法当令生,
    未尽恶业今使尽;
    十方三世佛加护,
    迅速发起菩提心。


    2楼2014-08-25 10:26
    回复
      2025-08-14 10:22: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首重观想
        般若经即以“苦集灭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心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沈,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活,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己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哪里?有人烦恼起来的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现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众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那里观呢?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脏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换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是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然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时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


      4楼2014-08-25 10:30
      回复

        4、照见五蕴皆空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阴也空。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有了。


        5楼2014-08-25 10:31
        回复

          5、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对行者的心理状况有个名称叫“有觉有观”。念佛也好,观想也好,显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觉有观,有知觉,有感觉在观想,心清净与不清净,身体舒不舒服感觉得到,这便是有觉有观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无觉,肉体感受没有了,还有观,是比较进一步的修行人,但观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无觉无观,感觉不存,更不必起观,自然清净,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清净,它是心意识所显现的清明境界,不过已经不错了。如果由此继续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证果。所以旧译修观方法“有觉有观”。玄奘法师弃而不用,新译“有寻有伺”。
            “寻”的心理现况,一个念头去接另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去接另一个思想,就是寻的现象。“伺”,妄想念头好像停止一样,似乎不大用力,很静,但其实还是念。古人译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谈心理修持的状态,提出三个程式,玄装法师将之异译“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些心意识的心念变化过程形态,自己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这般修持所众生的功德和妄想的关系究竟如何,瑜伽师地论以这三地概括得层次分明,这里暂且不提。


          6楼2014-08-25 10:31
          回复

            6、般若就是无上咒
              那么观自在菩萨的“观”,就是般若修法,难道另外别有个法吗?!假使真有一个咒语,要念咒子才对,你图的是什么?心经末后不就有个咒吗?“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自在菩萨说:你们不要乱念咒子啦,般若就是无上咒,没有其他咒语超过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这个咒子,使人能解决一切问题,“真实不虚”,不是盖的。“即说咒曰”,我现在说给你们听,“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便是大咒。因此关键不是咒不咒的问题,你以为念个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门正是最好的咒,“观”自在就是咒,观自在就是陀罗尼,总持法门。
              开始一切都在观境中修——观与舍,这么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到了最后已不是观,观还用心,而是无觉无观了。身心真空,不须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静,当下就“照”见五蕴皆空。我常比方,观,这一法门,好像打一盏灯笼,或拿支手电筒找东西,光有限度有范围,找,找,慢慢找;照则不是,整个大电厂开了,如太阳照耀万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为的观想,毕竟有限,非普遍。等观到纯熟,一转彻底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什么?身体的感觉没有了,无感觉,全盘空掉,那时全不考虑腿痛不痛,麻不麻,什么都没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觉性,如有所悟,“五蕴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么简单,可是做到了吗?做不到。你们要是这样修起来多好,非成就不可。


            7楼2014-08-25 10:32
            回复

              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那么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线,如何空色法?——观。内观,观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观就入,便把色法身体空了。慧力不够,修有为法不净观、白骨观等等,照样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吗?你气脉化掉空了就是吗?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异色”,空了以后,空也不留,有个空的境界,清净的状态,也是色法的变相,与色法没有两样。所以第一步告诉你小乘声闻的“色不异空”,证到了空呢?空还要空掉,“空不异色”,空依然是有相清净,心意识所变现,仍是执着。
                那么你说到了第二步“空不异色”,连空也空了,那还不是吗?还未彻底清净,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法本身就是空,用不着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迁流,时时不住,本来不住,你去空掉干嘛?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于本来空,才有色,有肉体,有物质世界的起用,你别去追求另一个空,认为是道,是究竟;如果这样,还不是的,因为空仍是有。一切万有诸法,一切宇宙现象,都因空而有,无真空便无万有的缘起。譬如房间不空则不能用,因为空才有多种用途。万法从空生,从空灭,空生空灭,并非没有,它有生有灭,来去自在,生灭自由。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性本空,故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丝毫没有两样,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费心机。但又何不可造作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为大乘的成就境界。
                经文一开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经传法完毕。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说,舍利子啊!五蕴皆空,谈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够难办了;别说色法,身见能够空得了吗?我们打坐在这里,腿子到这个时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气脉不通,身见不能空的关系,若无气脉,坐一万年也没问题,大家口口声声五蕴皆空,你到了吗?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达无学之地。
                所以说,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异空”,懂吗?懂了,嘿!不要抓住一个空,“空不异色”,空和色并无不同。那么,假如对色与空,两头都不执着,对不对呢?还不对,还没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当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举去空,不要执空,“空即是色”。


              9楼2014-08-25 10:34
              回复

                9、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此,“受”——感觉的状况。“想”——思想。“行”——生命的动能。“识”——现识。“亦复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话一样。禅宗要人“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应从此细加体会。本经的中文翻译太高明了,不把色蕴后面四句,一句一句重复啰嗦的再译。若是用科学逻辑的方法,要将受、想、行、识和色法一样,一句一句写出来,可是本经不循此途,而以文学手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笔便交代圆满。然而不啰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门,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门,一般凡夫,怎么能懂?
                  色法刚才已讲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来一谈感觉状态。舍利子啊!“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们现在自己观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来满定的,现在是定的反面,难受到不得不摇动。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烦躁不安,这是受阴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吗?如果现在有人拿把手枪,你动一动就打死你,这一怕,就忘了这双腿,只注意到手枪,管不了身体酸痛胀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这是心的变相作用,注意力的转移,受阴变相为骇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观,观心为要。
                  但你观心的感觉即是念头,你别以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头!人坐在那里,百千种滋味在心头翻滚,就是受阴没空,受阴不空之故。譬如坐着气脉使身体自由摇动,一摇已是动念了;因为你念头跟着身上气脉,与受阴配合。如果受阴不与之配合,便不致于随他起而动摇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说只是气脉在动在摇,自己实在没有帮忙它,也没管它,它自然在动,没办法。甚至认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不懂现识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念头的异熟等流在作怪啦!


                10楼2014-08-25 10:35
                回复
                  2025-08-14 10:16: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教你一个咒子
                    身体在摇,不是没有念头,所谓自己感觉没有念头,只是好像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其实摇动本身,正是大念头,须将这感受空了才对。这个不空,没有用的。听到没有?快把受阴抛得一干二净,“受即是空”。抛不开,你念这个咒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学在摇,我告诉他,教你一个咒子,一念就不摇了,“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好宝宝!不要摇呀,不要摇。”(众哈哈大笑!)什么道理?念头控制念头,有何难处,有何稀奇。摇动本身,脚痛腿麻,都是念。你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明知是这一念在作怪,但此念就难自空,麻还是麻,痛还是痛,因此你别吹牛了,生死到来,病了!老化了!痛苦啊!更难空舍。明知生死是空,但依然生生世世,不脱轮回,随生死所转。
                  那么受阴那里来的?气脉来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气脉打通。这是有为法,对的,也是一大方便。气脉真通了后,肉身不受障碍,一上座,身见自然空,然后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晓得身与心各占一半,这一半给身体牵住,给四大控制住,很难了,非得把气脉四大色阴这业气先解决不可。所以,你看心经般若修法多高明。(讲到此,现场指示一人说:这是观心,就在心头这里观,但别低头。)


                  11楼2014-08-25 10:35
                  回复

                    11、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接着,观自在菩萨提到“想”——思想,思想很难了。(问)你们听唯识课,第八阿赖耶识有没有五遍行?(答:有。)(问)五遍行里有没有想?(答:有。)想的作用多厉害,然而“想不异空”,你空得了吗?观自在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你却在这里图个空的境界,对不对?(自答说:不对。)因为“空不异想”。空是你想出来的,你还得进一步同观自在菩萨一样照见“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对。想没关系,想来想去,它留不住,你现在想想看,乱七八糟,天南地北无所不想,想包子,想馒头,想点心,想过年,想回家回小庙子,担心老师骂,坐着不敢动,很痛苦,入一切苦厄,落在痛苦深渊。唉!你说这胡思乱想怎么办?嘿!你尽管想,想死了也没关系,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异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么“空不异想”,空仍是妄想所变。所以大乘菩萨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证道,大乘菩萨以般若观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阴本来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别抓住一个空,抓住一个空,“空即是想”,那么,空也就是妄想。
                      这样讲是在传法,不是在讲经哦!一点一滴自己要观透。前面所讲的,五阴去了三阴。更接下来,“舍利子啊!行不异空,空不异行。”我们身上血液回圈,生命中五阴的因缘际会,宇宙的运行,异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阴。譬如我们打坐闭眼息念,什么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为是静态,其实行阴正在转动,你不知而已。因为它是意识心不相应的行法。你打坐闭眼,刚上座不久开始清净,后来变乱了,然后又清净,无非行阴在流转,在流转的就是行阴。然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舍利子!在这行中,当下就是空,别再寻寻觅觅去造成一个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阴的现相了。要观好,那么你这一念的意识也如此。“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分别意识完全空,道理同上。


                    12楼2014-08-25 10:36
                    回复

                      12、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经讲到这里,我们再念念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若真有大智慧,不管什么禅宗或般若心宗,只来一照。由观至照,当下办到。心中念头一空,五蕴一空,便到家了。不能的话,再来修修有为法,仍有八万四千法门,可资助解脱五蕴。
                        假使五蕴解脱之后,观自在菩萨又再告诫舍利子说,舍利子啊!“是诸法空相”。真解脱了,一切法皆空,有为法、无为法皆空,一切现象皆空,般若空性现前,无比解脱,无上解脱。现在大家打坐都不观心,一个念头都观不下去。观清楚了,它本性空的嘛!念头是想,“想不异空”。有位同学一天到晚研究经教,讲的吹的,好像老母猪的肚子那么大,全在妄想中,做不到“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没办法。只这么一观照,不空了吗!即是诸法空相般若解脱。般若观照为的是解脱五阴烦恼,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须了解这时是照,不是观。这个空的自性,不生不灭,别怕五阴来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过不留,无住无著。所以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过去所造的业力、染污,从来未停流,一切清净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境,就错了,这是大妄想。因为它本来不垢不净,空嘛!那里有个清净呢!?清净已经不空。你说这白颜色最干净了,其实有个颜色叫白色,不已着了色吗?空,没有白不白,黑不黑,以此类推,“不增不减”。


                      13楼2014-08-25 10:36
                      回复

                        14、观与照是同是别?
                          我讲过“般若正观”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现在要问大家,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二者依你们的看法究竟有没有差别?
                          (陈同学答:没有差别。)
                          (蒋同学答:观指主体,照指客观。也就是说,在做功夫时,自己要了解外在的东西,心不要给它抓走,须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话,我们心中的偏计所执性及依他起性,便会在自我里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障碍自己。)
                          (法师答:照可以说偏向于止和静方面,为根本慧,观则是一种抉择,属分别慧。二者是一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林同学答:我对刚才三种说法不完全同意。观可能还只是在自性本体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后,已经能够洞见自性本体了。)
                          (学僧答:我认为观比较属于意识妄想这方面,照则是属于智慧的抉择。)
                          (周同学答:观是般若的本体,照就是本体起用的境界。)
                          好,你们都讲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统统吃鸭蛋,得零分。大部分同学都还在谈理阶段,光说不练,如何把这法门切实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题。
                          你们看,佛法由世尊,传到弟子迦叶、阿难,目键连等人手里,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讲法。等于孔子的学说到了子夏、子游、子张、子贡一代,理念的表达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样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颇,并不圆满。你们刚才所讲,彼此体会不同,大致还算不错,但是都没有正中问题的核心。
                          现在我把心经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门,顺便融合一点教理的分析,试着贡献大家,认识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禅宗、心宗、达摩宗的眉目。其实,你们许多人尚未对这个法门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实,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门,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吗?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圆融,法界无碍。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学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这见地就是功夫。


                        15楼2014-08-25 10:38
                        回复

                          15、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圆融
                            所以你看华严经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无碍法界,根本没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们日常行住坐卧.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学上和科学上的道理。但是我们每个凡夫都自自然然晓得上厕所、穿衣服、吃饭、事事无碍,样样平常,根本不管那个理不理。因此,理的极致就是事,理事双亡,能所不立,才得证成佛。
                            告诉你们,这样便是参禅啊!今天一问大家,依然没得办法。以前都讲过的,现在仍茫然不知重点所在,这很严重,很糟糕。
                            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观的修持路线,不只为了自己将来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帮助他人。有同学在此地学了一小段时间,还没学成便离开。到了外面,念佛的团体请他去说法,推也推不掉,这才晓得还须更上一层楼,每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把修学日记寄给我看,每天做些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清楚。过不了多久又跑回来,想继续好好学。
                            到处需要人啊!以后你们都要轮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话,这里也别再混下去了。这里并非养老院、托儿所,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
                            要你们去弘法,究竟到那里去呢?这就要看你们如何去开创了。样样都要靠老师,不行的!难道死了以后,还要老师给你定个棺材;然后:“老师,你帮我装进棺材。”在棺材里还要说:“老师请你把我的头摆正一点。”这样行吗?!所以这一回寒假禅修,要求比以往严格,不是闹着玩的。希望大家善自护念,各有心得。
                            如何观?如何照?前面已说明过。现在再问一个问题,观与照应属于何种般若?(有同学迟疑地试答:“是不是实相般若?”)错了。你们这样回答等于在猜题,心存侥幸,要不得。依禅宗而言:“思而知,虑而得,此乃鬼家活计。”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虑一番后才晓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俩。


                          16楼2014-08-25 10:39
                          回复

                            16、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般若的内义包括下面五种: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沤和般若),眷属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们修证的三个次第——“有觉有观”(有寻有伺)、“无觉有观”(无寻唯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
                              ——可以体会到观与照的分际。观的境界就是寻,有如在找一个东西,比方一根针掉到地上,怎么办?屋内一片漆黑,只好藉着烛光或手电筒的亮光慢慢寻找,慢慢探索,这是“有寻”。“伺”则不寻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里等着吧,本来到处移动的小亮光停在一个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渐放大,这是伺的境界。最后,瞎猫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彻天彻地,便到了照见五蕴皆空,无所障碍。
                              凡夫学佛,不管是学密宗或者显教,一开始都是有寻有伺。观想一下观不起来,即使观起来又跑掉了,自己很惭愧,又忏悔,又难过。然后再观想寻回来,这样七腾八折,后来勉强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刚刚以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寻寻伺伺,最后终于到达了无寻无伺地,不思善,不思恶,便相当不错了。
                              心中随时起观,念头何处来?何处去?等到功夫较为纯熟,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一段空灵,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对不对?这又沦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着那一段干什么!看臭水沟啊?!嘿!你就忘了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来,中间的念头当下即空,你看住它执着一个空干嘛?这是不用智慧去参!因为那个空也是你心意识所造,当不得真。那么你不看它,怎么办呢?看与不看之间如何取舍?
                              我如此一讲你们便傻了,稍稍深入一点,我就晓得你们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脱处还有什么观心不观心的。解脱便解脱,毫不拖泥带水。但是刚开始时,一切都要从般若观心来。心经告诉我们: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般若是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17楼2014-08-25 10:40
                            回复
                              2025-08-14 10:1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为大家讲个禅故事
                                现在为大家讲个禅宗故事,看看有没有人能够领会。事情发生在唐末五代,现今湖北武汉三镇地带,有名的黄鹤楼就在这里,风景很美,唐代名诗人崔颢有诗为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时有个掸师,自己认为已经大彻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经到了家的大居士那里去化缘,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大居士接待这位禅师,知道他来化缘,就说:“好啊,大和尚,我问你,答得出来一切供养,答不出来,免谈。”和尚说好,你问吧。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一个古老的铜镜,脏兮兮的,生满铜锈,没有擦干净前怎样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污得像沾过油漆一样,黑乌乌的一片。居士又问:“古镜既磨后如何?”假使好好靡擦干净了后怎样?和尚答:“照天照地。”这下可好,大居士说:“不行,对不起,请出去,不供养你。”没有错啊!依教理讲,那禅师这样回答,一点都没有错,古镜未磨,此心还没得定发慧,没悟以前,黑如漆,那里有错?古镜既磨后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识所讲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了吗?但是宗门祖师禅与如来禅不同。你们如果去化缘,遇到同样的情况,给人扫地出门,你服不服气啊?不服气。这和尚当然不服气,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潜修,三年以后,再回来化缘。大居士看到他又来了,好啊,请坐,我问你,还是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答:“此去汉阳不远。”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答:“黄鹤楼前鹦鹉洲”。嘿!请接受供养。
                                这是什么道理?三年的历练毕竟没有白费。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辈玩口头禅的阶段,真也到了相当程度,也有相当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见五蕴皆空,便算了道吗?不对的,我们这位大维摩居士说不对就不对,你有什么办法。
                                这次寒假共修,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心,不做观明点,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点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观想佛菩萨亦是同样这颗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诸般造作的,非境。所观所照的是心念的变相,是境界般若;能观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实相般若。修行人必须找到能观能照的那个,才算开始发现自己本来的面目。


                              20楼2014-08-25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