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名家---- 邓渠如 (紫莲)
摘自(戏剧网)
邓渠如(1927-1960)艺名紫莲,川剧演员,德阳县人,从小酷爱川剧,师承于三十年代川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表演艺术家周慕莲.其扮相俊美,体态匀称,嗓音甜润,吐字清晰.在周氏的教育下,仰赖自身固有的素质,加之刻苦助奋的钻研,艺术上有了飞跃的进展。尤以花且的表演细腻,舞姿轻盈见长.深得周门“表演种子"技艺的真传.
艺成后,曾先后在川西、川北的绵竹、什郁、安县、广权、成都等地搭班献艺.文化上受成都文人昌尔大的辅导:表演方面,得益于原上海戏曲学校教师姚兴华的指点,致使他在表演身段造型上,日臻上乘,因此,赢得同行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并享有周门“四朵莲即(黄佩莲、邓紫莲、李仕莲、邓青莲)之一的美喻。
他能戏不少,尤以擅演《情探M挑帘》、《金马门》、《青萍剑》、《反延安》、《别洞观景》、《贵妃醉酒》等唱做并重的“重头戏”受到观众的青睐。
在艺术上,他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并善于吸收兄弟剧种所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1950年,他参加成都市川剧团(原三益公戏院)工作。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参加演出《贵妃醉酒》,在表演贵妃醉后,双掌抚桌,不用唱腔、不用道白,仅凭眼神,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和身形的几个醉态,赢得高度评价。这是由于他借鉴于昆曲《游园惊萝》、川剧《吊孝思春》表现手法的成果。
1953年,在西南川剧院作演员并兼任导演工作。
1954年,到西南川剧院实验学校(省川剧学校前身)任表演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贵,全力以赴,对练功用具和基练内容,作了改革和增进的有效尝试。第一个使用“把杆”练腰、练腿,在基练内容上增设.芭蕾”项目等。对学生,耐心细致,孜孜不倦。常以“台下不流汗,台上没人看”的道理教导学生勤学苦练。并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素质,因材施教。对条件稍差的学生,不让其失去信心和勇气,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讲述知难而进定能成为有用人才的道理。
在进行戏课教学时,既重言教又重身教.每教排一出戏,首先要给学生分析剧目,讲解剧情,透彻地讲述人物的身份、心理活动、面部表情、相互配合和技巧运用等。并反复示范,一招一式,一手一脚的把着手教。特别强调,要从人物出发,不要干篇一律.为了使学生快速成长,技艺精进,他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作个别辅导。还经常与同行和新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和学米上的探讨与切磋.
前两张图片中右下为邓老师的父亲。 感觉邓老师跟父亲长得真象啊, 太美了!



摘自(戏剧网)
邓渠如(1927-1960)艺名紫莲,川剧演员,德阳县人,从小酷爱川剧,师承于三十年代川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表演艺术家周慕莲.其扮相俊美,体态匀称,嗓音甜润,吐字清晰.在周氏的教育下,仰赖自身固有的素质,加之刻苦助奋的钻研,艺术上有了飞跃的进展。尤以花且的表演细腻,舞姿轻盈见长.深得周门“表演种子"技艺的真传.
艺成后,曾先后在川西、川北的绵竹、什郁、安县、广权、成都等地搭班献艺.文化上受成都文人昌尔大的辅导:表演方面,得益于原上海戏曲学校教师姚兴华的指点,致使他在表演身段造型上,日臻上乘,因此,赢得同行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并享有周门“四朵莲即(黄佩莲、邓紫莲、李仕莲、邓青莲)之一的美喻。
他能戏不少,尤以擅演《情探M挑帘》、《金马门》、《青萍剑》、《反延安》、《别洞观景》、《贵妃醉酒》等唱做并重的“重头戏”受到观众的青睐。
在艺术上,他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并善于吸收兄弟剧种所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1950年,他参加成都市川剧团(原三益公戏院)工作。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参加演出《贵妃醉酒》,在表演贵妃醉后,双掌抚桌,不用唱腔、不用道白,仅凭眼神,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和身形的几个醉态,赢得高度评价。这是由于他借鉴于昆曲《游园惊萝》、川剧《吊孝思春》表现手法的成果。
1953年,在西南川剧院作演员并兼任导演工作。
1954年,到西南川剧院实验学校(省川剧学校前身)任表演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贵,全力以赴,对练功用具和基练内容,作了改革和增进的有效尝试。第一个使用“把杆”练腰、练腿,在基练内容上增设.芭蕾”项目等。对学生,耐心细致,孜孜不倦。常以“台下不流汗,台上没人看”的道理教导学生勤学苦练。并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素质,因材施教。对条件稍差的学生,不让其失去信心和勇气,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讲述知难而进定能成为有用人才的道理。
在进行戏课教学时,既重言教又重身教.每教排一出戏,首先要给学生分析剧目,讲解剧情,透彻地讲述人物的身份、心理活动、面部表情、相互配合和技巧运用等。并反复示范,一招一式,一手一脚的把着手教。特别强调,要从人物出发,不要干篇一律.为了使学生快速成长,技艺精进,他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作个别辅导。还经常与同行和新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和学米上的探讨与切磋.
前两张图片中右下为邓老师的父亲。 感觉邓老师跟父亲长得真象啊, 太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