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模型吧 关注:2,118贴子:3,313
  • 4回复贴,共1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Harry T. Ji作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和号(Yamato, やまと)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历史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1] 1937年11月4日在吴港造船厂开工,1941年12月完工。大和号建成时,标准排水量65,000吨,试航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舰体全长263米,水线长256米,垂线长244米,舰宽38.9米,水线宽36.9米,型深18.915米,平均吃水(试航)10.4米,满载平均吃水10.86米,主炮口径460毫米,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1945年4月7日,大和号战列舰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
中文名大和号战列舰
外文名Yamato
日文名 やまと
建造时间1937年11月4日
完工时间1941年12月
1号舰大和号
2号舰武藏号
3号舰信浓号(后改建为航母)
4号舰“111”号(1942年停工)


1楼2014-08-22 16:50回复
    基本信息
    为集结当时日本最高的技术而建成,亦为战列舰史上拥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备有最大的460厘米主炮,该46厘米炮共有九门并以三联装配置在3座炮塔上,而防御面的重要区域(Vital part)上,其防御对象为460厘米炮,因此“大和”为相当特别的战列舰。由于希望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时使用的技术及生产管理,成为在战后日本工业的基础参考。“大和”于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开战后的1941年(昭和16年)12月16日开始服役,1942年(昭和17年)2月12日成为联合舰队的旗舰。1943年(昭和18年)2月,旗舰的任务由以“大和”为基础,改良了司令部设备的同型舰“武藏”继承,而当时的“武藏”正来往于楚克岛之间。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在天一号作战期间,遭受美军特遣舰队的猛烈攻击,于坊之岬海域被击沉。
    “大和”的正式称呼为“军舰大和”,舰名“大和”的由来是以奈良县的旧国名(古代藩国)大和国来命名。使用日本的中心地及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可知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同样概念的名称有还有扶桑型战列舰。在沉没超过半世纪后,该舰仍然作为不少电影及动画的题材,继续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


    2楼2014-08-22 16:52
    回复
      2025-08-31 20:40: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计设计
      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条约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企图以单舰的质量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一定的经验。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
      大和级战列舰装甲线图
      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4楼2014-08-22 16:56
      回复
        其他装备
        大和舰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1943年9月被安装在大和舰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公里处的机群,70公里处的的单机。角度误差大。
        21型电波探信仪
        22号对海电波探信仪(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舰桥两侧。
        13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公里,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除了上述3款雷达以外,大和舰还装备有一种雷达波接收器——E27型逆探,可接受300公里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大和舰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前者最大速度3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40公里,装有3挺7.7毫米机枪。后者最大速度375公里,最大航程2080公里,装有1挺7.7毫米机枪。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按照设计,大和舰最多能够携带16艘小艇(包括2艘舰载水雷艇,2艘长官艇),一般只带14艘。


        8楼2014-08-22 17:07
        回复
          作战经历
          编辑
          1942年2月12日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这时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却是曾极力反对建造大和舰的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将其当做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然而,大和舰建成服役之时,恰好赶上战列舰的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太平洋战争期间在美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虽然威力强大但却生不逢时。
          1942年6月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战列舰舰队和航空母舰舰队分开使用。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南云中将指挥的第1航空舰队,拥有4艘航空母舰),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6月14日,大和舰回到柱岛锚地。
          1942年8月17日
          1942年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呆在港里很少出战。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加装了25毫米高炮和21号对空警戒雷达,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大和号
          1943年12月25日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由于爆炸的冲击导致船舷支持装甲板的弧形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壁,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域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加装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22号对海警戒雷达和13号对空警戒雷达。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1944年9-10月
          1944年9-10月,美国开始实施菲律宾战役,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执行捷号作战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队遭到了重创),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4日,进入莱特岛东北的锡布延海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月25日晨,在萨马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第7舰队的护航航空母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注3],《联合舰队的覆灭》一书中认为大和号通过一轮齐射击沉美军护卫航母。烟幕和雨幕、空袭以及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放弃开始回撤。26日,大和舰又被航空炸弹命中。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后,1945年3月19日,吴港受到美军空袭之际,其间“大和”号没有太大损伤。
          1945年3月26日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出动大量自杀飞机攻击美国舰队同时,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对此联合舰队司令部表示反对,但日海军军令部却以大和等舰的出击事关海军“荣誉”为借口,坚持出动该舰。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1945年4月7日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
          大和号主炮剖面模型
          12时31分,美国海军58特混编队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
          12时43分,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注4],“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
          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
          沉没时发生大爆炸
          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
          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
          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
          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德之岛西北,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1945年4月7日
          1945年4月7日,大和舰正式注销船籍。


          9楼2014-08-22 1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