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80,703贴子:1,885,396

【支持国产】中国恐龙比例图以及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永川龙和巨棘龙镇楼


IP属地:四川1楼2014-08-19 18:27回复
    2L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19 18:28
    收起回复
      2025-08-13 08:05: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禄丰组 云南禄丰 锡内穆阶-普连斯巴奇阶

      奥氏大地龙:是种生存于早侏罗纪的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下禄丰组。因为化石零碎,所以对于大地龙的研究甚少。在1965年由D.J. Simmons所叙述、命名.根据部分左下颌与牙齿。Simmons认为该化石应为原始棱齿龙类,但该化石带有些甲龙下目的特征。在1990年,该标本由董枝明重新检验,董枝明注意到大地龙与华阳龙有相似处,于是将大地龙分类于剑龙下目华阳龙科。在1996年,S.G. Lucas将大地龙改归类于腿龙属。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大地龙是种原始装甲亚目恐龙,状态为疑名。
      三叠中国龙:中国龙是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1948年所叙述、命名,模式种是三叠中国龙(S. triassicus)。属名里的“Sinae”是拉丁文的中国;种名则意指化石发现处的最初鉴定年代。中国龙最初被认为是种类似双脊龙的腔骨龙超科恐龙。在2003年,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提出中国龙是种更衍化的兽脚类,接近冰脊龙和中国双脊龙]。2013年Carano在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中认为中国龙是种兽脚亚目[13]。过去中国龙属曾被认为是个疑名.直到证实中国双脊龙是它的异名,中国龙属才被认为是个.有效属。
      许氏禄丰龙: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中国西南部。在1958年,为了庆祝禄丰龙的发现,中国发行了禄丰龙纪念邮票,是第一个登上邮票的恐龙。中国并组架禄丰龙的骨架模型,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组装的完整恐龙骨架模型。如同所有的原蜥脚类恐龙,禄丰龙的后肢比前肢长许多,可能有时是以二足方式行走,尤其是在搜索食物的时候。有些研究人员根据这些特征,宣称禄丰龙至少是部分杂食性恐龙;然而,禄丰龙与其他原蜥脚类恐龙的锐利牙齿,类似鬣蜥科的牙齿,而鬣蜥科是植食性动物。另一个说法则是,禄丰龙的指爪可用来防御,或是进食时降下树枝用。
      中和金沙江龙:意为“金沙江的蜥蜴”,是早侏罗纪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现今的中国。金沙江龙被分类于蜥脚下目,但所知有限。模式种是中和金沙江龙(属名:C. chuhghoensis),是由Ye在1992年所命名,但由董枝明所叙述。金沙江龙的化石包含一个部份齿骨,可显示它们拥有颊部;除此之外还包括脊椎、肩胛骨、四肢骨头、以及部分骨盆。
      黄氏云南龙: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早期到中期;云南龙是最晚存活的原蜥脚下目恐龙之一。云南龙与禄丰龙有接近亲缘关系。云南龙目前已知两个有效种,。模式种是黄氏云南龙(Y. huangi),是由杨钟健在1942年所命名,在1951年,杨钟健命名了第2个种巨硕云南龙(Y. robustus),但这个种已被包含于模式种之内。这个分类上的混淆导因于最早的标本是未成年个体,而巨硕云南龙的标本是完全成长的个体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8-19 18:40
      收起回复
        上禄丰组 云南禄丰 巴柔阶-巴通阶

        太东云龙:云龙与棘刺龙(Spinophorosaurus)是姐妹群,属于在亚洲之前未知的基干真蜥脚类恐龙(eusauropods)作者修订的动物群列表认为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亚洲蜥脚形亚目恐龙群拥有戏剧性的转变:亚洲一直被地理隔离直到晚侏罗世。非蜥脚类蜥脚形亚目恐龙(Non-sauropod sauropodomorphs),非马门溪龙类真蜥脚类恐龙(non-mamenchisaurid eusauropods)和马门溪龙类(mamenchisaurids)在侏罗纪各自相继取代先前的分支。巨龙形类恐龙(titanosauriforms)则在侏罗纪- 白垩纪分界时期取代所有其它蜥脚类分支
        明星天池龙:明星天池龙是一种原始的小型甲龙类,体长约3米,头骨较高,躯体上有许多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膜质甲片,但外却没有甲片覆盖。它有一条长尾巴,尾巴的末端有尾椎愈合而成的小而扁的尾锤。根据著名科幻电影导演史蒂文•施皮尔伯格之建议,把它的种名赠与参加电影“侏罗纪公园”演出的六位明星,取译成明星
        阿纳川街龙:川街龙属蜥臀目、蜥脚型亚目、蜥脚类、真蜥脚类下的植食性恐龙,主要分布与侏罗纪中期的中国云南省禄丰县老长箐村,推测体长27米,于2000年被发现,因在川街地区被发现而得名
        金时代龙: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是种基础坚尾龙类。时代龙的正模标本(编号DML-LCA 9701-IV)缺失大部分尾椎、肋骨、肩带、以及四肢骨头,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的上禄丰组,年代属于侏罗纪中期。时代龙是在2009年由吴肖春、菲力•柯尔(Philip J. Currie)、董枝明等人命名,模式种是金时代龙(S. jinae)。属名与种名中的“金时代”,意指化石发现处附近的禄丰世界恐龙谷的所有方-金时代投资控股集团。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08-19 18:47
        收起回复
          万火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19 18:55
          回复
            石树沟组 新疆准格尔盆地 牛津阶-启莫里阶

            难逃泥潭龙: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是种没有牙齿的草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上层,地质年代为侏罗纪的牛津阶。它们是唯一发现于在亚洲东部及中国的角鼻龙下目。据此估计当时亚洲及其他大洲之间有陆地连接,使动物群可以越过土尔介海迁徙。泥潭龙是种原始角鼻龙类恐龙,有着很多腔骨龙超科及坚尾龙类的特征。泥潭龙的发现,显示角鼻龙下目及坚尾龙类两个演化支的祖先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彩冠龙:是暴龙超科下的一种恐龙,属于原角鼻龙科,是其已知最早的暴龙类恐龙之一,生活于1亿6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牛津阶,比它著名的亲属暴龙要早9千2百万年。与后期的暴龙类有许多共同特征,但冠龙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它头上的大冠。不像后期的暴龙类,五彩冠龙的前肢很长,肢上有三指。除了独特的冠外,它与近亲的帝龙相似,可能与帝龙一样有一层原始羽毛。五彩冠龙可能与有相似的冠的单脊龙生活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
            五彩冠龙是由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中国准噶尔盆地发现,发现于石树沟组,并于2006年由徐星等人命名。五彩冠龙的属名是以它独特的冠来取的,但却与冠龙(又称盔头龙)的中文译名相同。种小名的“五彩”是指在五彩湾的岩石呈五种色彩而取的。
            董氏中华盗龙:中华盗龙,Sinraptor,意为来自中国的盗贼。中华盗龙属下有两个种: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 dongi,和平中华盗龙,Sinraptor hepingensis。董氏中华盗龙发掘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而和平中华盗龙则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和平乡,说明中华盗龙曾经分布较广。它比异龙更原始,与在四川发现的永川龙比较接近,但头骨比永川龙更长更低。研究者提出,把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和平永川龙并入中华盗龙属,作为这个属的第一个种,即和平中华盗龙。侏罗纪晚期是肉食龙类最繁盛的时期。我国所发现的同时期肉食龙类除单棘龙外还包括中华盗龙,永川龙和四川龙。后三者自成一科,为中华盗龙科
            中加马门溪龙:中加马门溪龙是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附近发现的侏罗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发现的化石并不是一具完整的骨架,而只是部分头骨及下颌骨,以及一串互相关联的颈椎。其中,最大的一节颈椎有1.6米,颈肋长4米,估计它活着时体长可达到35米。在它最前部的颈椎上可看到退化的棘突,这是在四川、甘肃等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马门溪龙属的特征。但它与马门溪龙属中的其他种还是有区别的,无疑这是一个新种。
            巨型马门溪龙”:未被正式描述
            天山龙: 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晚侏罗纪的中国。在1937年,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奇台天山龙(T. chitaiensis)。属名意为“天山的蜥蜴”;种名则是以奇台县为名。发现于石树沟组,地质年代为牛津阶。。在1991年,拉弗•莫纳儿(Ralph Molnar)将师氏盘足龙改名为师氏天山龙(T. zdanskyi)。在1999年,其他科学家将奇台天山龙改名为奇台盘足龙(E. chitaiensis)。尽管盘足龙的命名时间较早,但学界普遍不认为盘足龙、天山龙是相同属,因此两者没有命名优先权的问题。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8-19 19:01
            收起回复
              蟒川组 河南汝阳 阿尔布阶

              洛阳中原龙:是甲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模式种是洛阳中原龙(Z. luoyangensis),是由徐星等人在2007年所叙述、命名。徐星等人根据修长头颅骨、没有尾槌,将中原龙归类于结节龙科的一属。在2008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等人将中原龙归类于甲龙科沙漠龙亚科,这是一群缺少尾槌的原始甲龙类。在2011年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提出中原龙是甲龙亚科的最原始物种,也是目前唯一缺乏尾槌的甲龙科恐龙
              汝阳黄河巨龙:是在河南省的汝阳县发现,并在2007年被描述、命名。它的化石只有部份脊椎及几根肋骨,最长的达至3米,是拥有最大体腔的恐龙之一。汝阳黄河巨龙、大夏巨龙、汝阳龙是最大型的亚洲之一。
              禽龙属未定种
              汝阳云梦龙:部分化石在发现河南省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郝岭组。其前颈椎骨,背椎骨和尾椎骨显示与其他长颈蜥脚类恐龙不同的独征,但也拥有与盘足龙(Euhelopus)和长生天龙(Erketu)共同的特征。云梦龙代表了中国中部首个长颈蜥脚类恐龙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长生天龙,云梦龙和桥湾龙(Qiaowanlong)组成一个分支,较进化于盘足龙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4-08-19 20:00
              收起回复
                蟒川组 河南汝阳 森诺曼阶

                刘店洛阳龙:刘店洛阳龙为一新的进步窃蛋龙类,与其他窃蛋龙类相比,其下颌的吻端部分没有下翻,坐骨主干向后部稍微凹陷以及主干的前边缘明显地转移到坐骨闭孔突的前边缘。是继栾川发现窃蛋龙后在汝阳地区首次发现的一个新的进步窃蛋龙类。
                河南宝天曼龙:是蜥脚下目巨龙形类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模式种是河南宝天曼龙(B. henanensis),是在2009年由河南地质博物馆的张兴辽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吕君昌等人所研究、命名。它属于一新的中型巨龙型类恐龙。主要以荐前椎蜂窝状构造发育、背椎体具有高度发育隔板系统为特征,在巨龙型类恐龙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巨型汝阳龙:是种蜥脚下目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的莽川组,年代属于白垩纪晚期。模式种是巨型汝阳龙(R. giganteus),是在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的季强等人所命名。。它替代了此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发现并展出的亚洲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像的高得多,对世界大恐龙演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4-08-19 20:10
                收起回复
                  2025-08-13 07:59: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义县组 辽宁西部义县 巴列姆阶-阿普第阶

                  杨氏长羽盗龙:新属新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建昌县西碱厂乡的早白垩统阿普第阶义县组地层,形成时间约为1.25亿年前。这种恐龙是蜥臀目驰龙科小盗龙亚科(Microraptorinae)下的一种,与此前发现的小盗龙、纤细盗龙、中国鸟龙、天宇盗龙以及西爪龙关系很近。小盗龙亚科的部分种类前肢长而粗壮,具有飞羽,因此被推测具有滑翔甚至飞行的能力。在包括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恐龙在内的“近鸟类”里,有一些恐龙的后肢也具有飞羽,它们就像具有两对翅膀一样。而杨氏长羽盗龙是所有具有两对翅膀的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体长达到了132厘米。不过长羽盗龙最大的特征还是它极长的尾羽,长羽盗龙的尾羽长达30厘米,这在所有目前已知的有羽毛恐龙中是最长的。
                  原始中华龙鸟:意为“中国的有翼蜥蜴”,是目前所发现拥有化石化羽毛痕迹的恐龙中,年代最早而且最原始的,也是辽宁省热河群第一个发现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中国,它们可能是美颌龙的近亲。目前已知最大的标本身长约1米,其中大部分为它们的极长尾巴。保存良好的化石显示中华龙鸟覆盖者非常简单的羽毛;但另一派论点认为这些丝状痕迹其实是胶质纤维的化石。这些丝状结构由一种双叉的组织所构成,大约类似现代鹬鸵的原始次要羽毛。中华龙鸟是个重要的发现,因为它们拥有类似羽毛的结构,但它们与时代较早的始祖鸟并没有接近的亲缘关系
                  梅勒营鹦鹉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其中有9到11个种被认为是有效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大小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颌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视觉展示作用。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它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它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它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
                  义县薄氏龙:是鸟脚下目恐龙鸭嘴龙形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东亚。化石是一个接近完整的身体骨骼,发现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的义县组[1]在2010年,吉林大学的吴文昊教授、帕斯卡•迦得弗利兹(Pascal Godefroit)、胡东宇将这些化石正式叙述、命名,模式种是义县薄氏龙(B. yixianensis)。属名是以发现化石的薄海臣、薄学父子为名,他们是当地义县宜州化石馆的前后馆长;种名则是以义县组为名
                  华丽羽王龙: 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亚洲。目前已发现三个标本,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龙. 华丽羽暴龙的体长可达9米、重达约1.4公吨比之前发现体型最大的意外北票龙要大。白垩纪早期的义县组相当寒冷,年均温大约摄氏10°。另一种可能是,如果这些羽毛只覆盖特定部位,则可能具有视觉辨识的功能。此外,两具成年、亚成年标本的口鼻部有独特的头冠,可能有视觉辨识的功能。这种大型、原始暴龙超科动物具有羽毛,显示后期暴龙科恐龙可能也具有羽毛。目前的白垩纪晚期暴龙科化石,已发现鳞片痕迹,没有羽毛痕迹,鳞片位置跟羽暴龙的羽毛位置相同。如果后期暴龙科的表皮主要由鳞片覆盖,它们的羽毛覆盖物可能随者年龄增长、气温、或其他因素而改变。
                  杨氏锦州龙:是禽龙类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纪。它们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并发现了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锦州龙首次由汪筱林与徐星在2001年描述、命名。模式种是杨氏锦州龙(J. yangi),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种。属名是以锦州市为名,种名则是以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为名。锦州龙同时具有原始、进阶型特征。锦州龙最初被归类于禽龙科(并系群),之后研究将锦州龙归类于范围更广的禽龙超科。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将锦州龙归类于鸭嘴龙超科的原始物种。
                  师氏盘足龙:是蜥脚下目盘足龙科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山东省。过去被认为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在2009年,被修正至白垩纪早期的巴列姆阶/阿普第阶,约1亿3000万到1亿1200万年前。盘足龙是在1929年由卡尔•维曼(Carl Wiman)所描述、命名,当时命名为Helopus,但因这个学名已被一种鸟类所有,所以在1956年由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Sherwood Romer)更名为Euhelopus。植物界也有一个相同的属名,但不同界允许相同的属名。
                  董氏东北巨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群义县组,地质年代为早白垩纪。正模标本是一个部份颅后骨骸,包含四肢骨头、肩带、骨盆、脊椎。东北巨龙被认为是种基础巨龙形类,较戈壁巨龙、九台龙原始,但较盘足龙、扶绥龙、黄河巨龙衍化。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4-08-19 20:32
                  收起回复
                    新民堡组 甘肃省玉门市 巴列姆阶-阿普第

                    大岛氏古角龙:是角龙下目古角龙科的一个属,是种基础新角龙类恐龙,生活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的中国中北部。古脚龙似乎是种小型的双足恐龙,身长约一米。不同于后期角龙类,古角龙的头盾小,没有角。古角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甘肃省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的新民堡组。模式种是大岛氏古角龙(A. oshimai),是由董枝明及东洋一在1997年叙述、命名。古角龙是该地区第一个发现的基础新角龙类。
                    白魔雄关龙:是兽脚亚目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与其他原始暴龙类(例如五彩冠龙)相比,雄关龙的头部缺乏头冠。雄关龙的口鼻部长而狭窄,比较适合撕咬猎物;而后期大型暴龙科的口鼻部大而厚重、结构坚实,适合直接咬碎,例如暴龙。与其他原始暴龙超科相比,雄关龙的脊椎比较粗壮,可能为了支撑较大的头颅骨]。。雄关龙的发现,填补了暴龙超科的化石纪录断层,并有助于理解早期的小型原始暴龙类,如何演化成后期的大型暴龙科恐龙。
                    皱纹黎明角龙:又译曙光角龙,是种基础新角龙类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阿普第阶的中国新民堡群,于2004年出土,由尤海鲁、李大庆、季强、Matthew C. Lamanna、Peter Dodson等人于2005年正式命名。黎明角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亚洲第一个发现的大型角龙类恐龙。属名中的Aurora意为“黎明”,意指该恐龙在早期角龙类的重要性,也同时以命名者之一的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的儿子Dawn Dodson为名。种名rugosus在拉丁语中意为“表面不平的”,意指该恐龙的泪骨突起,而使得头部、颌部表面看起来凹凸不平。黎明角龙是种原始新角龙类,但有古角龙与辽宁角龙没有的衍化特征,因此为该演化支的一个分支。
                    曰伦叙五龙:是鸟脚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东亚,是种基础型鸭嘴龙形类。在2011年,尤海鲁、李大庆等人将这些化石正式叙述、命名,模式种是曰伦叙五龙(Xuwulong yueluni)。属名与种名都是用以故中国地质学家王曰伦为名,王曰伦的字号是叙五,他是甘肃地质博物馆的创始人。
                    刘家峡黄河巨龙:黄河巨龙为一较原始的巨龙型类蜥脚类恐龙。它的发现表明巨龙型类蜥脚类不再局限在南半球,在北半球的早白垩世也有很多新发现。在亚洲也可能存在一独立单系类群。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巨龙型类蜥脚类的发现,传统的以鸭嘴龙和角龙为主导的白垩纪陆地植物生态系统也正受到挑战。它的出世,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炳灵大夏巨龙: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甘肃省的兰州盆地,年代为白垩纪早期。目前已经发现数节颈椎、肩带、一个股骨的化石,体可能是现今全亚洲已知化石保存最完整、也最大型的蜥脚类恐龙。
                    马鬃龙:是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的中国西北部。模式标本是被发现于中国甘肃省的马鬃山。属名在拉丁文意为“马的鬃毛”,意指化石的发现处马鬃山;种小名是为纪念英国古生物学家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马鬃龙最初被分类为原始鸭嘴龙科,但后来被改为属于更原始的禽龙类。发现者认为马鬃龙是鸭嘴龙类的最早、最原始物种,并认为鸭嘴龙类起源于亚洲。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4-08-19 20:51
                    收起回复
                      连木沁组 新疆吐鲁番盆地连木沁 巴列姆阶
                      平坦乌尔禾龙:乌尔禾龙是种存活于早白垩纪中国的剑龙科恐龙,是少数存活到白垩纪早期的剑龙类恐龙。与其他剑龙科相比,乌尔禾龙的背部骨板较圆、较平坦。平坦乌尔禾龙可能是身体宽广的动物。但目前只发现分散的骨头,因此难以重建生前的全貌。但Susannah Maidment等人认为这些骨板曾遭到外力改变形状,因此无法确定其生前形状。平坦乌尔禾龙的肠骨明显地向前、呈喇叭状,显示它们有非常宽广的腹部。尾巴神经棘非常长。
                      蒙古亚洲龙:是草食性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下白垩纪时期。它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及蒙古。目前化石只有发现牙齿化石,除非有更多的标本被发现,否则很难增加对此恐龙的认识。模式种是蒙古亚洲龙(A. mongolensis)是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4年所叙述、命名。
                      新疆鹦鹉嘴龙:略
                      石油克拉玛依龙:是兽脚亚目鲨齿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下白垩纪的中国。它是以发现地附近来命名,即中国新疆盛产石油的克拉玛依市。由于化石不足的关系,克拉玛依过去被认为是疑名。克拉玛依龙的分类位置也不明,有可能是坚尾龙类的基础物种。然而,克拉玛依龙的标本仍然具有可鉴定特征,如齿骨侧边的深沟槽。它有一些类似鲨齿龙类的特征,这些特征同样也可见于斑龙超科的斑龙与蛮龙。
                      小新疆猎龙:是种虚骨龙类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的凡兰今阶到阿尔比阶。属名意为“新疆的猎人”,种名在拉丁文意为“小的”。 新疆猎龙最初被归类于手盗龙类的分类未定属,可能与小掠龙有接近亲缘关系。近年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提出新疆猎龙是虚骨龙类的基础型物种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4-08-19 21:13
                      收起回复
                        那派组 广西扶绥县山圩那派 巴列姆阶

                        扶绥中国上龙:是种兽脚亚目棘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扶绥中国上龙的化石只有牙齿,发现于中国广西扶绥县的那派组(Napai Formation),原本被归类于上龙亚目的中国上龙属,在2008年被发现是类似暹罗龙的牙齿,而被改归类于棘龙科。
                        鲨齿龙科未定种
                        广西亚洲龙:1975年由侯连海、叶祥奎及赵喜进所叙述、命名,化石是一颗牙齿,发现于广西的那派组[1]。但两个种目前都被认为是疑名。
                        何氏六磅龙: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属,化石是在中国广西扶绥县发现,属于那派组地层,地质年代位于距今大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 。何氏六榜龙”的五节背椎椎弓表现出许多与其他蜥脚类完全不一样的骨骼形态特征组合,如神经脊较低,分叉,顶端向两侧膨大等。初步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六榜龙”可能代表了一种真蜥脚类恐龙,与北美的简棘龙Haplocanthosaurus形成姐妹群关系。
                        赵氏扶绥龙:意为“扶绥蜥蜴”,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中国。扶绥龙的化石是破碎的颅后骨骸,是在2001年发现于中国广西的那派组(Napai Formation)地层,包含左肠骨、左耻骨、尾椎前部、大部分肋骨、以及左股骨尾端。扶绥龙被叙述成一种基础巨龙形类恐龙。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4-08-19 21:23
                        收起回复
                          坐等诸城暴龙


                          IP属地:浙江25楼2014-08-19 21:27
                          回复
                            二连组:内蒙古二连浩特 坎帕阶

                            亚洲古似鸟龙: 是似鸟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中国,约8,000万年前。属名的意思是“在鸟类模仿者之前”,意指它们是似鸟龙的祖先。就像其他似鸟龙科一样,古似鸟龙应该是杂食性动物,以小型的哺乳动物、植物及果实及蛋(甚至于其他亚洲恐龙的蛋)为食。一些科学家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及化石可将古似鸟龙分类在任何科之内。最初被归类于似鸟龙,现在被归类于古似鸟龙的新种(A. affins),但有其他科学家认为这些属于小型的掠食动物。
                            奥氏独龙:又名独身龙、鹰龙、阿莱龙或阿莱克特龙,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上白垩纪的中国内蒙古。独龙的化石是在1923年发现。在193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将这个化石叙述、命名。独龙目前只有一个种,称为奥氏独龙(学名A. olseni,或译奥氏鹰龙)。独龙的属名意为“单独的蜥蜴”,是从希腊文的“未婚”与“蜥蜴”而来。因为在发现的时候,它并不像其他的亚洲肉食性恐龙。种名则是纪念发现此标本的乔治•奥尔森独龙明显是属于暴龙超科,但由于其化石碎裂的缘故,很难确定独龙在暴龙超科的分类关系、演化位置。
                            赛罕高苏尼特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是种小型泰坦巨龙类,身长约9米,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在中国发现。模式种为赛罕高毕苏尼特龙(S. saihangaobiensis),由徐星等人于2006年所描述、命名。
                            二连巨盗龙:是偷蛋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8500万年前的上白垩纪[1]。它是于2005年在中国内蒙古二连浩特的二连诺尔地层发现。巨盗龙的食性仍然是个谜。虽然一些偷蛋龙下目(如尾羽龙、切齿龙)被认为是草食性动物,但由于巨盗龙的后肢比例可令它成为奔跑的能手,而它的大指爪却在草食性恐龙是十分罕见的。
                            江氏巴克龙:意为“棍棒蜥蜴”,是草食性恐龙的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东亚,距今约7000万年前,被认为是最早的鸭嘴龙超科之一。虽然化石不够完整,巴克龙是研究最多的早期鸭嘴龙类之一巴克龙是赖氏龙的早期近亲,具有许多禽龙类的特征,包含:每列三颗牙齿的齿系、小型的上颌骨牙齿、及在鸭嘴龙类来说不寻常的巨大体形。巴克龙同时具有鸭嘴龙亚科、赖氏龙亚科的特征,可能是禽龙类演化至鸭嘴龙类的过渡物种。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4-08-19 21:32
                            收起回复
                              2025-08-13 07:53: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南雄组 广东南雄 晚白垩世 马阶

                              江西南康龙:吕君昌等人认为系统发育学分析恢复江西南康龙相比豫龙属(Yulong)基干,但是相比近颌龙属(Caenagnathus)更衍化。吕君昌等人认为中国南部江西省赣州市的南雄盆地(Nanxiong Basin)发现了多样性的窃蛋龙次亚目,江西南康龙、南康赣州龙(Ganzhousaurus nankangensis)、赣州江西龙(Jiangxisaurus ganzhouensis)、斑嵴龙(Banji long)和一个未命名的窃蛋龙次亚目(an unnamed oviraptorid)。吕君昌等人认为中国南部江西省赣州市的窃蛋龙次亚目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江西南康龙可能更植食性比肉食性。
                              中国虔州龙:这只昵称为“匹诺曹”的霸王龙被发现于赣州南康市龙岭约6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南雄组。目前保存在赣州市博物馆的相关标本是具有完整头骨的部分化石骨架,科学家表示,其特点突出,上颌骨的上升支上具有窗格状的孔,前上颌骨极度缩小,前后最大长度约占整个头骨基部长度的2.2%,而其他霸王龙类这一数值约为4.3% 到4.6%。研究人员提到,新发现的这种古代掠食者看起来与多数其他霸王龙类完全不一样。与传统的短而高、具有更强大咬合力及粗大牙齿的霸王龙相比,它的头部具有更长的吻部和窄长的牙齿。包括发现于蒙古的分支龙,这些发现显示了长吻霸王龙类在亚洲广泛分布,是一组主要的掠食恐龙。
                              南雄小鸭嘴龙:是一属鸭嘴龙科恐龙,化石从中国广东的南雄盆地发现,年代属于上白垩纪的坎帕阶或麦斯特里希特阶。虽然从它的名字就可知它是小型的鸭嘴龙科,但其实发现的只有幼体遗骸,而成体的大小就不得而知了。董枝明认为小鸭嘴龙很像埃德蒙顿龙,但个子较小。但是,鸭嘴龙科专家Michael K. Brett-Surman却认为小鸭嘴龙并没有任何独特的地方显示它与其他鸭嘴龙科的不同。杰克•霍纳(Jack Horner)等人亦认同这一个观点,并指小鸭嘴龙是疑名。
                              中国赣南龙:中国赣南龙的正型标本产于中国南部江西省赣州市龙岭镇(Longling Town)上白垩统的南雄组(Nanxiong Formation)地层,吕君昌等人认为中国赣南龙和早白垩世的师氏盘足龙(Euhelopus zdanskyi)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中国赣南龙可能和师氏盘足龙,而不是其他的巨龙形类蜥脚次亚目恐龙有更加密切相关的亲缘关系。
                              鸭嘴龙科未定种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4-08-19 21: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