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组 辽宁西部义县 巴列姆阶-阿普第阶
杨氏长羽盗龙:新属新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建昌县西碱厂乡的早白垩统阿普第阶义县组地层,形成时间约为1.25亿年前。这种恐龙是蜥臀目驰龙科小盗龙亚科(Microraptorinae)下的一种,与此前发现的小盗龙、纤细盗龙、中国鸟龙、天宇盗龙以及西爪龙关系很近。小盗龙亚科的部分种类前肢长而粗壮,具有飞羽,因此被推测具有滑翔甚至飞行的能力。在包括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恐龙在内的“近鸟类”里,有一些恐龙的后肢也具有飞羽,它们就像具有两对翅膀一样。而杨氏长羽盗龙是所有具有两对翅膀的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体长达到了132厘米。不过长羽盗龙最大的特征还是它极长的尾羽,长羽盗龙的尾羽长达30厘米,这在所有目前已知的有羽毛恐龙中是最长的。
原始中华龙鸟:意为“中国的有翼蜥蜴”,是目前所发现拥有化石化羽毛痕迹的恐龙中,年代最早而且最原始的,也是辽宁省热河群第一个发现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中国,它们可能是美颌龙的近亲。目前已知最大的标本身长约1米,其中大部分为它们的极长尾巴。保存良好的化石显示中华龙鸟覆盖者非常简单的羽毛;但另一派论点认为这些丝状痕迹其实是胶质纤维的化石。这些丝状结构由一种双叉的组织所构成,大约类似现代鹬鸵的原始次要羽毛。中华龙鸟是个重要的发现,因为它们拥有类似羽毛的结构,但它们与时代较早的始祖鸟并没有接近的亲缘关系
梅勒营鹦鹉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其中有9到11个种被认为是有效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大小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颌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视觉展示作用。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它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它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它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
义县薄氏龙:是鸟脚下目恐龙鸭嘴龙形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东亚。化石是一个接近完整的身体骨骼,发现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的义县组[1]在2010年,吉林大学的吴文昊教授、帕斯卡•迦得弗利兹(Pascal Godefroit)、胡东宇将这些化石正式叙述、命名,模式种是义县薄氏龙(B. yixianensis)。属名是以发现化石的薄海臣、薄学父子为名,他们是当地义县宜州化石馆的前后馆长;种名则是以义县组为名
华丽羽王龙: 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亚洲。目前已发现三个标本,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龙. 华丽羽暴龙的体长可达9米、重达约1.4公吨比之前发现体型最大的意外北票龙要大。白垩纪早期的义县组相当寒冷,年均温大约摄氏10°。另一种可能是,如果这些羽毛只覆盖特定部位,则可能具有视觉辨识的功能。此外,两具成年、亚成年标本的口鼻部有独特的头冠,可能有视觉辨识的功能。这种大型、原始暴龙超科动物具有羽毛,显示后期暴龙科恐龙可能也具有羽毛。目前的白垩纪晚期暴龙科化石,已发现鳞片痕迹,没有羽毛痕迹,鳞片位置跟羽暴龙的羽毛位置相同。如果后期暴龙科的表皮主要由鳞片覆盖,它们的羽毛覆盖物可能随者年龄增长、气温、或其他因素而改变。
杨氏锦州龙:是禽龙类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纪。它们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并发现了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锦州龙首次由汪筱林与徐星在2001年描述、命名。模式种是杨氏锦州龙(J. yangi),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种。属名是以锦州市为名,种名则是以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为名。锦州龙同时具有原始、进阶型特征。锦州龙最初被归类于禽龙科(并系群),之后研究将锦州龙归类于范围更广的禽龙超科。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将锦州龙归类于鸭嘴龙超科的原始物种。
师氏盘足龙:是蜥脚下目盘足龙科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山东省。过去被认为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在2009年,被修正至白垩纪早期的巴列姆阶/阿普第阶,约1亿3000万到1亿1200万年前。盘足龙是在1929年由卡尔•维曼(Carl Wiman)所描述、命名,当时命名为Helopus,但因这个学名已被一种鸟类所有,所以在1956年由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Sherwood Romer)更名为Euhelopus。植物界也有一个相同的属名,但不同界允许相同的属名。
董氏东北巨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群义县组,地质年代为早白垩纪。正模标本是一个部份颅后骨骸,包含四肢骨头、肩带、骨盆、脊椎。东北巨龙被认为是种基础巨龙形类,较戈壁巨龙、九台龙原始,但较盘足龙、扶绥龙、黄河巨龙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