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末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砀郡及砀县,砀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芒山西麓。
汉高祖五年(前202),废砀郡,建梁国,砀县属梁国。
王莽建新朝时(9),改砀县为节砀县,光武帝时改节砀县为砀县。
东汉建初二年(77),大旱,诏令勿收田租。
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西晋泰始元年(265),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朝宋时,复置砀县,县治所在今永城县保安镇。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废砀县。
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七月,徐、兖、豫、东豫等州郡大水,平隰1丈5尺,民居全者十之四五。
北魏孝昌二年(526),复置砀郡及砀县。县治所在鲁城(其址查无考)。
北齐(555),废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所在下邑城,即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唐贞观四年(630),于县城西北隅始建儒学。
唐天宝三年(744)秋,诗人李白游砀,写诗《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嬉亭池》。
金大定八年(1168),黄河于李固渡决口,河分流,其一由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经萧县至徐州入泗。
南宋时,黄河改道,由砀山城南流向徐州。
南宋绍定年间,砀山县城为洪水荡没,治所迁至今永城县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县治所迁回下邑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六月雨,水平地丈余,损禾。
元至大元年(1308)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
元延元年(1314)三月,济宁路霜,杀桑无蚕。六月大雨,伤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砀城毁于兵燹,至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砀城遭火焚,至永乐三年(1405)知县郝王已重建。
明正德七年(1512),砀城毁于兵燹,正德八年,砀城筑土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黄河改道,流经砀北部(城北20里),出戎家口流向徐州。
嘉靖四十一年,砀城为洪水淹没,迁治于小神集(今砀城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
嘉靖四十四年,县治迁回原址(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嘉靖四十五年,大雪伤禾。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砀郡及砀县,砀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芒山西麓。
汉高祖五年(前202),废砀郡,建梁国,砀县属梁国。
王莽建新朝时(9),改砀县为节砀县,光武帝时改节砀县为砀县。
东汉建初二年(77),大旱,诏令勿收田租。
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西晋泰始元年(265),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朝宋时,复置砀县,县治所在今永城县保安镇。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废砀县。
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七月,徐、兖、豫、东豫等州郡大水,平隰1丈5尺,民居全者十之四五。
北魏孝昌二年(526),复置砀郡及砀县。县治所在鲁城(其址查无考)。
北齐(555),废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所在下邑城,即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唐贞观四年(630),于县城西北隅始建儒学。
唐天宝三年(744)秋,诗人李白游砀,写诗《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嬉亭池》。
金大定八年(1168),黄河于李固渡决口,河分流,其一由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经萧县至徐州入泗。
南宋时,黄河改道,由砀山城南流向徐州。
南宋绍定年间,砀山县城为洪水荡没,治所迁至今永城县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县治所迁回下邑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六月雨,水平地丈余,损禾。
元至大元年(1308)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
元延元年(1314)三月,济宁路霜,杀桑无蚕。六月大雨,伤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砀城毁于兵燹,至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砀城遭火焚,至永乐三年(1405)知县郝王已重建。
明正德七年(1512),砀城毁于兵燹,正德八年,砀城筑土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黄河改道,流经砀北部(城北20里),出戎家口流向徐州。
嘉靖四十一年,砀城为洪水淹没,迁治于小神集(今砀城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
嘉靖四十四年,县治迁回原址(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嘉靖四十五年,大雪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