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吧 关注:183,047贴子:4,108,419

砀山县历史大事记(截止1985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至清末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砀郡及砀县,砀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芒山西麓。
汉高祖五年(前202),废砀郡,建梁国,砀县属梁国。
王莽建新朝时(9),改砀县为节砀县,光武帝时改节砀县为砀县。
东汉建初二年(77),大旱,诏令勿收田租。
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西晋泰始元年(265),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朝宋时,复置砀县,县治所在今永城县保安镇。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废砀县。
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七月,徐、兖、豫、东豫等州郡大水,平隰1丈5尺,民居全者十之四五。
北魏孝昌二年(526),复置砀郡及砀县。县治所在鲁城(其址查无考)。
北齐(555),废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所在下邑城,即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唐贞观四年(630),于县城西北隅始建儒学。
唐天宝三年(744)秋,诗人李白游砀,写诗《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嬉亭池》。
金大定八年(1168),黄河于李固渡决口,河分流,其一由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经萧县至徐州入泗。
南宋时,黄河改道,由砀山城南流向徐州。
南宋绍定年间,砀山县城为洪水荡没,治所迁至今永城县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县治所迁回下邑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六月雨,水平地丈余,损禾。
元至大元年(1308)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
元延元年(1314)三月,济宁路霜,杀桑无蚕。六月大雨,伤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砀城毁于兵燹,至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砀城遭火焚,至永乐三年(1405)知县郝王已重建。
明正德七年(1512),砀城毁于兵燹,正德八年,砀城筑土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黄河改道,流经砀北部(城北20里),出戎家口流向徐州。
嘉靖四十一年,砀城为洪水淹没,迁治于小神集(今砀城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
嘉靖四十四年,县治迁回原址(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嘉靖四十五年,大雪伤禾。


1楼2014-08-18 08:38回复
    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王廷卿创建龙峰书院。
    万历四年,地震。
    万历十六年,春大饥,夏疫。
    万历二十六年,砀城又为洪水淹没。知县熊应祥改迁旧城。于旧城西3里秦家堂筑新城。(即今砀城,万历二十八年竣工)。为土城砖碟城垣。
    万历三十一年,黄河决朱家旺口,改道至砀山城南。三十四年又改至砀城北故道。
    明天启二年(1622),地震。
    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异鸟翔集自北来,飞甚疾,千万成群,声极哀。
    崇祯五年秋,大水,有蝗灾,人饥。
    崇祯八年六、七月。有蝗灾,大雨。是年秋,每日向夕,西方殷红如血。
    崇祯十一年,有蝗灾,人饥。
    崇祯十三年二月,黑风起自西北,黑气疑云,日色全晦,白昼如夜,凡枪刀之属有火光,约三四刻,北风息,黄沙满地,厚寸许。
    崇祯十四年春夏,大饥,先食树皮及草子,渐至食人,初犹避忌,后公然不为异,甚有父子、兄弟、夫妻相食者。冬在疫,田野荒芜,抚院史可法设法赈贷。是年全县23930人,死于灾、死于疫、死于战事者达17603人,仅存6327人。
    崇祯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已时,青天无云,有声如雷,约三四刻乃止。二十六日,异火忽然而起,近一昼夜,城中房屋十毁八九,人畜多有焚死,火复越城,飞延门楼、吊桥并堤内外,民居多烬。
    崇祯十六年夏,砀城火灾,焚民居二三千间。越五日,城内西南大火,焰延县治及城内外,居民并毁万余。冬,南城外复火,瞬息关厢尽烬。
    清顺治五年(1648)七月,地震。
    顺治六年九月,地震。
    顺治十一年,雨雹伤麦。
    顺治十五年五月,地震。
    清康熙七年(1668)六月,地震。
    康熙十六年,河决毛城铺,砀、萧、宿皆大水。
    康熙十七年春,霜杀麦,又大水,蠲赈。河臣靳辅大修河道。
    康熙十八年,旱,煌灾,蠲赈。十月,慧星见,月余没。
    康熙十九年,河臣靳辅建毛城铺大石坝。
    康熙二十三年,修筑黄河南岸大堤,西自虞城界经毛城铺石闸至萧县界,共长14416丈8尺。
    康熙二十七年秋雨,无禾。
    康熙四十八年,霖潦甚久,民饥,蠲赈。
    清雍正四年(1726),黄河水清。


    2楼2014-08-18 08:46
    回复
      2025-08-21 04:3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清乾隆四年(1739)大雨、民饥、诏发粟赈恤。
      乾隆五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六年、二十年秋季水灾,诏赈。
      乾隆二十年,知县梅云程创建安阳书院。
      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秋季水灾,诏赈。
      乾隆五十九年,安阳书院迁至砀城外北土山,改称北山书院。教谕康茂园倡议捐资办学,置学田1145亩,立“北山书院义田碑”。
      清嘉庆二年(1797)八月一日,杨家坝河溢。
      嘉庆四年,邵家坝河溢,水灾。
      嘉庆七年九月,贾家坝河水漫溢。
      清道光十四年(1834)九月十日,始修利民、永定两河。
      清咸丰元年(1851)八月十九日,河决蟠龙集。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途经砀境,是年,北山书院迁至砀城东门内路南汪翰林故宅(今县政府大院),改称安阳书院。
      咸丰同年,白塔寺千余名农民揭竿而起,投奔捻军首领张乐行。
      咸丰四年五月,捻军北上,与砀山县地方武装作战于砀、永、夏交界的申堤。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自此,黄河不再流经砀山县。
      咸丰八年四月,捻军首领张乐行、苏天福、王冠山、龚树德等率部分路至砀、夏、合击两县团练于赵屯、黄河故道之间。
      咸丰十年三月,捻军首领张乐行、赵浩然等率万余人攻打砀城,两昼夜未克。
      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捻军张乐行部攻打朱寨。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砀城北庞林村,以庞三杰为首的大刀会,配合山东省曹县、单县大刀会千余人,攻打刘堤头等十余处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四年,县城东南郑楼一带,以郑大河为首的农民群众,掀起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参加者达4万多人。
      光绪二十八年,砀山县始设邮政局。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砀山县始筹办高等小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安阳书院改为砀山书院高等小学堂。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
      9月,改学堂为学校,每学年分两学期,春秋季始业。
      是年,砀山县商会成立。
      民国3年(1914)
      砀山县开办乙种师范讲习所,学制一年。校址在砀城内西大街路北(今城关镇医院所在地)。校长刘尹斋。


      3楼2014-08-18 08:47
      回复
        9月,按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部的要求,在砀城北10华里赵堤口西、修建备战飞机场。
        10月,中共苏鲁豫边区党委派尹夷僧来砀,从事恢复党组织宣传抗日救亡工作。
        12月,砀山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陈登庸任主任委员。国民党县长贡沛成任副主任委员,中共砀山县工委书记尹夷僧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在养正中学操场召开抗日动员大会,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联合起来,一致抗日”的号召。
        12月,砀山县动员6000名民工前往徐州修筑国防工事。
        年底,孟宪琛等人创办《抗战周报》,发动群众抗日。
        民国27年(1938)
        年初,砀山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在砀城举办两期训练班,从延安来的抗日青年高源、常流、江暂、李伟光等任教员。
        3月18日至5月19日。砀山军民支援台儿庄战役,王群率一个班参加战地运输,吴云翔、王振基、刘秀兰、张藏茹、文成萱、于雪光、白碧、谭庆琰、于震云、孙厚恩、夏文旭、黄杰士等男女青年参加战地服务工作。
        5月14日,李庄车站东汪集铁路大桥被日军炸毁。15日起,日军对砀城进行三天的轮番轰炸,全城一片火海。同时,由丰县进犯砀山的日军,在周寨杀害无辜百姓360多人,烧毁房屋600余间。25日凌晨,砀城沦陷。
        5月,孟宪琛、孟宪理、李庆瑞、孟宪恭等人在孟楼一带组建抗日义勇队。
        7月2日,抗日义勇队在马良集附近截击日军,毙伤日军60多人,缴获汽车两辆。
        7月,日军组建砀山治安维持会,周同仁(砀山人)任会长。
        10月,窦瑞生(又名窦雪岩)任国民党砀山县县长,在中共砀山党组织帮助下,在砀、丰两县交界处刘王楼组建国民党县政府。
        民国28年(1939)
        元月3日,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梁兴祚,带领一个大队来砀北,驻周寨区张屯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扩建武装。
        元月上旬,砀山第一特务队与苏鲁豫支队配合,在砀北蒋李庄伏击日军,击毙日军30多人,伤数十人,缴获枪30多支,击毁日军汽车5辆。
        元月,国民党县长窦瑞生到砀南,组建砀南常备队,委土匪头子杨昆山、邵世香为砀南常备大队长。
        3月中旬,苏鲁豫支队彭明治率部到夏邑、虞城、砀山三县交界地区开展工作,对蒋嘉宾领导的抗日武装给予大力支持,蒋部以苏鲁豫支队单虞砀边区游击队命名,在陇海铁路附近开展抗日活动。
        3月,国民党县政府成立报社,发行“动员报”,每周1刊,3个月后改为日刊。10月,改称“砀报”,2日刊。民国36年停刊。
        4月,王次青率六区常备队护送知明人士梁漱溟越陇海铁路北上。回归途中,与日军激战于毛雷庄,歼敌30多人。
        蒋嘉宾部一大队长李昌俊率两个中队到陇海铁路南夏邑县北部扩展新区,不数日连拔袁楼、赵楼、李楼等日伪据点。
        4月,中共苏鲁豫特委决定,成立中共砀山县委(砀北),王恒德任县委书记。是月,砀山县(砀北)基干队成立,队长韩建标,指导员朱魁升。


        6楼2014-08-18 08:48
        回复
          10月,全县掀起抗美援朝捐献活动,共捐款21亿2千5百多元(旧币)。
          冬,县、区、乡,层层建立贯彻婚姻法委员会,宣传贯彻婚姻法。
          1952年
          元月至7月,县直属单位及各企业部门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2月,新兵征集工作开始,出现送子参军、送夫参军、送兄弟参军的新气象,顺利完成661名的新兵征集任务。
          3月,砀山县广播收音站建立。
          7月1日起,全县试行公费医疗制度。
          8月,全县民办小学均改为公立小学,民办教师随之转为公立教师。
          12月24日至1953年2月14日,全县进行取缔反动道会门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道首74名,一般道首及办道人员登记的1127人,退道道众7775人。
          是年,全县有4635个互助组,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848.74万元,比1949年增加485.78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6.43%。
          是年,砀山县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1953年改称砀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性的以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普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
          1953年
          2月,砀山县划归江苏省徐州专署。
          4月12日,严重霜冻,后小麦无效分蘖大部分转为有效分蘖,获六成产量。
          8月,首次普选工作开始。
          11月20日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月,全县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是年,中央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来砀视察工作。
          1954年
          春,全县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6月2日,召开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287人。
          是年,全县推销经济建设公债。
          是年,全县有5530个互助组,209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县专卖公司张体训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
          是年,唢呐艺人张连生参加江苏省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


          11楼2014-08-18 08:51
          回复
            我竟然看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18 09:21
            回复
              挺好 79 81 年断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8-18 10:02
              回复
                砀山县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8-18 10:02
                回复
                  2025-08-21 04:33: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完了,好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4-08-18 11:33
                  回复
                    好帖。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8-18 12:04
                    回复
                      好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12-27 12:35
                      回复
                        这个历史不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12-27 16:23
                        回复
                          我竟然看完了


                          24楼2016-07-07 10:57
                          回复
                            窦雪岩(字瑞生)八年抗战时期是国民党砀山县的老县长,其人北京大学毕业,师从梁簌溟,并跟随梁簌溟创办“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同时任研究院教官;生前也曾参与李宗仁创办的河南潢川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并任教務處長。后直接投身抗战。抗战后以国民党身份参与创办“砀山中学”,和“苏州玉祁中学”(当时砀山和苏州同属于江苏省)。砀山的抗日女英雄赵毓政就是窦雪岩的秘书。窦雪岩(窦瑞生)是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国民党爱国人士,为砀山的抗战作出了卓越而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事迹在梁簌溟的诸多著作中均有描述。另外2015年6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杨克林、曹洪编著《同盟国的胜利--抗日战争图志》系列图书刊录窦雪岩抗战情节。同年 7月2日开始此系列丛书在香港地区及内地多处举办首发仪式,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并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史实的大型图志,窦瑞生(窦雪岩)的抗战细节出现在第六册书中。2005年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世界抗日战争图志》,该书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出版,并多次在世界各地再版了日文版、英文版等。窦瑞生(窦雪岩)照片刊录在中册P877“坚持敌后游击战的部分将领”篇幅中。另外《郭影秋回忆录》、《秦和珍回忆录》等书籍都有描述窦县长抗日的细节。2016年6月前后徐州丰县县长《黄体润日记》从台湾回到大陆,媒体称该“日记”是跨越海峡的完美合璧,已被列入国家“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也被徐州市台办选为“纪念两岸交流30周年十大人物和事件”,在《黄体润日记》中记录了老友窦雪岩大量而详尽的抗日事迹,其功绩令人钦佩。早在1973年台湾出版的《徐州八县抗战剿匪纪要》中对窦雪岩进行的国民党抗日情节有非常详尽的记录。时代在前进,历史观点也更加客观,很多事件正拨开迷雾还原真实,许多被淹没的史实也逐步呈现。不管历史如何演变,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历史不可磨灭。


                            IP属地:上海25楼2018-03-05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