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宁是个从头到尾,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却不会因为如此而被人小视了去。相反的,即便他从未出现过,依然是那么的值得大家尊重,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反思,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那遥远年代里,热血沸腾的,保家卫国的将士们英雄们的影子!
第一次听到湘宁这个名字,应该是在湘湘他们四个小朋友(湘湘,小满,湘水,盛承志)跑去人家军营阵地的时候,他们看到湘宁时的兴奋,顾清明救他们出来时提到湘宁时的略显那份钦佩语气和态度,都让人不禁对他们口中的湘宁哥产生极大的好奇,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呢?
然而还不及细想什么,只能依稀知道湘宁是湘湘的堂兄,上战场打仗许多年了,该是立了不少军功的勇士。而这次,湘宁这个名字的出现,意味着带来的,是英勇牺牲这四个沉重惨痛却又无限光荣的四个字。
这里不得不再次赞一下战长沙剧组的用心,这部剧里,几乎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路人甲’,即便是最难拍摄的孩子,比如平安,毛毛,等等,都拍得那样有戏,那样有感觉,不得不说,难得,真的难得!
这里要说的是,湘宁战死沙场,前来报丧的两位军人一脸哀戚,让人一见心中便因之而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但战争和死亡是离孩子们最遥远的一件事,和两位到胡家报丧的军人的表情相对应的,是一旁玩耍的孩子,他们甚至拿着木棍指着两位军人玩耍......看到这,我很想说,导演,你是处女座的吗?细节控,细节控啊!!
这头顾清明还在和胡大爷爷说着自己和湘湘的事,那头那张烈士牺牲的信笺就这样被一脸沉重的小秋给拿到了大爷爷的面前,他说,大爷爷,您看一眼吧。大爷爷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生死,胡家人这般死在外面的相信不在少数,大爷爷一看就知道那到底意味着什么。他颤抖着手一把接过,却没有看它一眼,直接拄着拐杖往外走去。他那落寞的,悲痛万分的,蹒跚着的背影,带给我的那种震撼感,再配着那催人泪下的音乐,我内心也跟着大爷爷一起,难过到了不行!
可能真的因为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各种不同,在得知湘宁去世的消息,胡家的长辈与小辈之间,非但没有因此达成一些共识,相反的,他们的思想真是越发的南辕北辙,越发冲突和两极分化起来。
比如,大爷爷因为湘宁的死,更加蛮横坚定的不肯让胡家的子孙再上战场,不愿让胡家的子孙再那样孤单的死在外头了;而湘平和湘水,却由于哥哥的死亡,一腔热血,反而激发了他们体内的那股热血,原本就是那样爱国,现在手足死在日本人手里,他们更有理由前去前线——保家卫国的同时还要为兄长报仇血恨!
这里面,真的很难说,谁的观念更加正确。自古以来,这个难题难倒了太多的人,家国家国,家与国是那么息息相关的,没有家哪有国,但国若亡了,国无人守了,又何来家呢?所以,他们谁都没有错,他们谁的坚持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所以,我有时候会有些困惑,有些矛盾:既觉得大爷爷霸道的叫人没有选择自己理想的自由,很欣赏他们的反抗;可是转念又觉得大爷爷其实很可怜,他不过是希望一家人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全全的,胡家活着的人不要再受那么多艰熬,胡家的女人们不要再泡在泪缸里面!
不过,虽然胡家的湘平和湘水没有被大爷爷的哀痛给动容,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却是有一个人被大爷爷给动容到的,那就是顾清明。从大爷爷的悲痛之中,顾清明显然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这是第一次,他开始深思自己参军报国带给家人的到底有多大的伤害这件事,这或许是这个事情带来的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吧。

大爷爷其实真不容易,守着这一大片胡家人的墓,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子孙死在外面没有回家(比如湘宁,他战死的地方是最激烈的战场前线,现场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全部就地掩埋。这是叫人想回去找寻拣骨都无能为力的局面,怎么能不叫大爷爷崩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