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吧 关注:2,792贴子:187,288
  • 48回复贴,共1

【相关人物】被遗忘的唐开国功臣 夔州都督、虢国公黄君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阅读新、旧唐书,发现唐初几大战役都提到一个名字——黄君汉。黄君汉是何人物?奠定唐王朝基础的战役都提到他,而新、旧唐书又没有为他立传。仔细考究,黄君汉公原来是江夏黄氏后裔在整个唐朝最显赫的一个人物。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7-27 22:09回复
    史书关于黄君汉公的记载不多,仅在叙述唐初的几大战役和其他人的传里提到:
    1、《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灭王世充、窦建德的洛阳、虎牢关战役,黄君汉以唐军的八大总管之一即怀州总管参战:(武德三年七月)又遣黄君汉夜从孝水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克之;黄河以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
    在李世民领导的这个重兵集团里,黄君汉率领的怀州军,相当于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围攻杜聿明集团的一个解放军纵队级别。
    2、《旧唐书》卷六十李孝恭传,灭江东辅公祏的战役:辅公祏据江东反,发兵寇寿阳,命孝恭为行军元帅以撃之;(武德)七年孝恭自荆州趣九江,时李靖、李绩、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并受孝恭节度。
    这一战役,唐军七总管(包括李孝恭)率几路大军围攻辅公祏军,取得辉煌胜利。此时黄君汉又是作为怀州总管参战。李绩就是大家熟悉的徐茂公,不是隋唐演义的道士,而是与李靖、黄君汉平级的战将;原名徐世绩,唐赐姓李,避李世民讳,改名李绩。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7-27 22:10
    回复
      2025-08-20 11:2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辅公祏于丹阳反,诏孝恭为元帅,靖为副以讨之,李绩、任环、张镇州、黄君汉等七总管并受节度。靖乃率黄君汉等先击惠亮,苦战,破之,杀伤及溺死者万余人,惠亮奔走。
      4、《新唐书》卷七十八李孝恭传:辅公祏反,寇寿阳,诏孝恭为行军元帅讨之,引兵趣九江,李靖、李绩、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皆禀节度。
      5、《新唐书》卷八十七萧铣传:(武德四年)赵郡王孝恭趣九江,岭南大使李靖下宣城,懐州总管黄君汉出谯,齐州总管李世绩繇淮泗,讨之。
      此战为灭萧铣的梁国。
      6、《新唐书》卷九十三李靖传:靖率黄君汉等水陆皆进,苦战杀伤万余人,惠亮等亡去。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7-27 22:10
      回复
        10、黄君汉救瓦岗首领翟让。隋末瓦岗军首领开始是翟让,而不是隋唐演义的程咬金(即唐书的程知节)。
        (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竒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瓦岗在东郡界)。
        (2)《通鉴纪事本末》巻二十七上: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圏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冈,为群盗。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7-27 22:11
        回复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黄君汉公可以说是唐初的一位传奇式的风云人物:先救瓦岗首领翟让,后投奔瓦岗,李密时期镇守重镇柏崖,武德二年献城归唐,拜怀州刺史、行军总管,三年以怀州总管率本军参加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的战役,四年参加李孝恭统领的水陆十二总管灭萧铣梁国的战役,七年参加灭江东辅公祏的战役。象黄君汉公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新、旧唐书竟然没有为他立传,实在可惜。在武德年间,程知节(咬金)之流远远不如黄君汉公。据一些研究唐史的专家文章介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后,提拔的都是玄武门之变的死党,而打击武德功臣。黄君汉公在灭王世充、窦建德之后,一直跟随李孝恭在南方征战。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黄君汉公在外任夔州都督,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皇帝后,连为其宗亲的李孝恭都要打击,黄君汉公又怎能避免?李世民可能还留有黄君汉公参加灭王世充、窦建德战役的情份,没有撤黄君汉公的职。这可以解释新、旧唐书没有为黄君汉公立传的原因。估计许多武德功臣的资料已被李世民毁掉。
          历史往往会开一些玩笑。如果没有黄君汉公救翟让,就没有瓦岗聚义,拖住隋军的很大一部分军力,李渊起事就会很快被隋皇朝扑灭,就没有后来闻名于世的大唐皇朝。黄君汉被遗忘,与其说是被历史遗忘,不如说是被李世民遗忘。
          黄君汉公由于战功卓著,被封为上柱国、河内总管,封汾阴公(李密封,以下是唐封);上柱国、使持节、总管怀州诸军事、怀州剌史,封东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使持节、总管怀、陟、恭、西济四州诸军事、怀州剌史,封虢国公,食邑三千户;使持节、都督潞、泽、盖、韩、辽五州诸军事、潞州刺史;夔州都督。“七十二战于戈,廿八将咸膺星象”,这一句可以说是黄君汉公戎马一生的最好写照。可惜君汉公英年早逝,于贞观六年死于夔州都督任上,春秋五十有二。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7-27 22:12
          回复
            黄君汉公家世:
            1、六世祖琚,东郡太守,自江夏迁徙东郡胙城(雍正五年(1727年),废胙城入延津,即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
            2、曾祖颢,魏散骑侍郎、平昌郡太守。
            3、祖崇,太中大夫。
            4、父刹(罗刹),敕授乡豪大都督、行军总管。(行军总管见于《金石录》君汉公在武德八年十月为其父立的“周黄罗刹碑”,唐秦王府学士虞世南撰)
            5、君汉公(581-632),夔州都督、封虢国公,食邑三千户。(虢,guó)
            以上黄君汉公家世见于许敬宗编《文馆词林》四百五十九,唐东宫左庶子李伯药撰的“夔州都督黄君汉碑铭(并序)”。《文馆词林》流传不广,宋朝时已散佚殆尽,现今本是唐朝时流传到日本的版本,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回归中国。东传日本的《文馆词林》1000卷,现存十八卷(商务印书馆据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两书依卷第先后影印)。
            李伯药真是一个才子,据查他撰写过许多唐初的许多名人的碑铭墓志。他写的“夔州都督黄君汉碑铭”文情并茂,感人肺腑,读之有如亲临君汉公征战场景。
            诗曰:赫赫家声自汉唐。汉有霸公、香公,唐有君汉公。江夏黄唐初岂能无人,只是被故意遗忘。君汉公若不早逝,登宰执位列三公不是没可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不会缺少黄氏世系。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7-27 22:13
            收起回复
              更正夔州都督黄君汉碑铭(并序)
              原:大唐乘乾御历,奄宅区夏,图录草昧之辰,旌旗卷舒之际,风云所感,交武兼资,得孙吴之秘荣,为韩彭之称首,其唯都督虢国公者焉。
              更正:大唐乘乾御历,奄宅区夏,图录草昧之辰,旌旗卷舒之际,风云所感,文武兼资,得孙吴之秘荣,为韩彭之称首,其唯都督虢国公者焉。
              “文武兼资”误为“交武兼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7-27 22:15
              回复
                资料很详尽。淘去凌烟阁水货,让世人知道大唐真正的开国英雄。


                IP属地:天津10楼2014-07-28 07:22
                收起回复
                  2025-08-20 11:2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后的九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下诏亲自认定参与兵变的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此五人功居第一,并晋升为国公,各食邑三千户,引起朝臣们的不满,将军丘师利、淮安王李神通等人皆提出抗议,虽然李世民当时找理由搪塞了过去,但迫于朝臣人心的压力,到了十月份还是确定了一份包括43人的功臣名单。
                  这份名单里的功臣成分基本可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支持或参与李渊起兵建立大唐的太原功臣,共8人,分别是裴寂、柴绍、刘义节、钱九陇、樊兴、公孙武达、张平高、马三宝。裴寂虽然受封第一,但实际徒有虚名,最后还被罢免流放,凄惨而死。余下的功臣除柴绍是驸马特殊优待外,其他人的封户普遍不多。43名太原功臣中有3位后来成为李世民亲信,他们是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所以归入第二类。
                  第二类是参与或支持玄武门之变的亲信,共20人,是受封人数最多的群体。直接参与夺权兵变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李孟尝、段志玄、庞卿恽,没有参与兵变但已是亲信的有刘弘基、唐俭、张亮、杜淹,其中封户达到并超过1000户的共13人。
                  第三类是归顺大唐的地方割据势力,共7人,分别是王君廓、罗艺、安兴贵、安修仁、张长逊、李安远、李子和。
                  第四类功臣成分比较复杂,共8人,他们包括:立有功勋的宗室、外戚,如李孝恭、窦轨;高祖时期的重臣,如萧瑀、封德彝;平定天下时结交的良臣猛将,如李勣、李靖;还有元仲文、秦师利二人。
                  贞观十一年六月,李世民决定任命14位功臣为世袭刺史,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高士廉、李孝恭、尉迟敬德、李勣、段志玄、程知节、侯君集、刘弘基、张亮、李道宗。
                  贞观十七年又确定了凌烟阁24功臣,前面的14位功臣中除了李道宗外,其余13人皆入选,另外又增加了魏征、萧瑀、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公谨、虞世南、刘政会、唐俭、秦叔宝此11人。
                  这24功臣中,第三类的一个都没有,其中除了第一类的太原功臣只驸马柴绍一人以及属于第四类的李孝恭、李靖、李勣、萧瑀、魏征、虞世南、刘政会等人,还有早死的殷开山外,其余15人皆属第二类人员,玄武门政变功臣亲信占了一半以上,真正的开国功臣却几乎被埋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墓志信息来揭示那些本该名留青史的”隐士”们。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7-28 12:06
                  收起回复
                    既而东鲁妖氛,尘飞崇岱,北赵馀孽,气积旄头,陪从戎旃,言诛后服。——这里“陪从“的是谁?


                    IP属地:天津15楼2015-06-26 18: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