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8日漏签0天
鹿邑吧 关注:389,759贴子:11,261,30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0回复贴,共1页
<<返回鹿邑吧
>0< 加载中...

鹿邑微子墓补证——兼释相侯与子口寻(腊)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王 恩 田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济南250014)
Abstract:The Taiqinggong town in Luyi county was the Xiang town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W eizi
was Xiang Marquis recorded in bronze inscription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man named Zikou Xun re—
corded in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the big tomb in Luvi county should be the grandson of Weizi Qi who was
named Sun Dun.The character“长”which is like a crutch is the character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SO
it shouht not be denied by the character in Chu strips.
Key words:the Xiang Marquise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Zhang Marquise;Yazhang;Zikou Xun

摘要:鹿邑县太清宫镇即春秋相邑。微子即西周金文之相候。鹿邑大墓铜器铭文中的子口寻,即
微子启之孙_畴。长字象拄杖形是商周文字,不应用经过讹变的战国楚简中的长字予以否定。
关键词:春秋之相;长侯;亚长;子1:3寻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97年冬至1998年春,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庙唐宋遗址的调查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西周早期大墓。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物之多,不仅超过了以往发掘的卫、虢、燕、鲁等周代各诸侯国的墓葬,也超过了蜚声中外的晋侯墓地中的任何一座大墓,堪称西周考古空前的重大发现。我曾撰文指出,这应是西周宋国开国君主微子之墓⋯。文章发表后,(日)松丸道雄先生暨《每日新闻》书道会来华访问,参观鹿邑大墓出土文物,实地考查了鹿邑太清官西周墓地,并与河南省考古界同行就鹿邑大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每日新闻》报道了这次活动并刊发了松丸道雄先生的两篇文章@。我有幸应邀随团参加活动,并与松丸先生深入交换意见,获益良多。此外,还拜读了《鹿邑太清官长子口墓》发掘报告④和有关讨论文章⑨,以及松丸先生惠赠新作 ,愿就相关问题再谈几点看法作为补证,同时对与拙见相左的诸说也略事申辩。


2025-05-28 01:55:02
广告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
、老子。宋国相人也
鹿邑县太清官镇传为老子故里。关于老子籍贯和太清官镇的沿革,以往没有能够搞清楚,误认为这里就是被楚圉灭掉的赖(厉)国,对此有必要作进一步讨论。关于老子里籍,史存异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裴驷《集解》引《地理志》日:“苦县属陈。”司马贞《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张守节《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按今鹿邑太清官镇西距陈都淮阳、北距宋都商丘里程相若,均为百余里。春秋时代陈小宋大。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考春秋宋国疆域,兼有宿、倡阳、曹、杞、戴、彭城等六国之地,其封域不仅全有河南归德府一州八县之地,而且兼及开封府之杞县、封丘县、兰阳县,辉卫府之滑县,陈州府之睢宁县、西华县,江南徐州府之铜山县、沛县、萧县,颖州府之太和县,IlJ东兖州府之金乡县、峄县,泰安府之东平州,曹州府之曹县、菏泽县、定陶县。“共跨三省九府二州二十三县之地。”老子故里太清官所在的鹿邑县即属明清归德府所辖八县之一。因此太清宫一带春秋时只能属宋而不可能属陈。宋国不仅春秋时襄公一度称霸,而且在战国时代楚惠王灭陈以后,宋君偃还曾一度称王。这时的宋国曾经“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史记·宋微子世家》)。可见即使在楚灭陈以后,太清官一带是否成为楚国疆土也是一个很大疑问。因此,太史公所谓老子“楚苦县”人之说,应如张守节《正义》所考当属西汉楚国之苦县。《汉书·地理志》淮阳国·苦县条,自注:
“莽日赖陵。”师古注“《晋太康记》云:‘城东有赖乡祠,老子所在地。”’与班固的说法不同,《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县条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曰相,有赖乡”。这一说法的主要根据是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所撰《老子铭》。铭日:“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 ⋯ 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隶释》卷三)据《陈留风俗记》记载: “边韶祖于宋平公。”边韶既为陈相,又为宋平公后裔,追述老子里籍应是可信的。《续汉志》苦县“春秋时日相” 的说法也应信而有征。需要纠正的是,如上所证春秋之相既不能属陈,也不能属楚,只能属宋。因此关于老子籍贯的正确说法应是“老子者,宋国相人也”。应该指出,赖(厉)既有齐、楚之分,又有南北之别。《左传·哀公六年》齐陈僖子逐高、国,立悼公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以及《左传·哀公十年》晋赵鞅伐齐,“侵及赖而还”的赖,属齐邑。 《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有一派意见认为应在鹿邑的赖乡。而《春秋·昭公四年》被楚国灭掉的厉国(《左传》作赖),地在今随州厉山店。与鹿邑的赖乡,一北一南,并非一国一地,不宜混
淆。还应指出鹿邑赖乡与相县也并非一地。《水经·阴沟水》: “东南至沛为涡水。”郦道元注:“涡水又东迳苦县东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
于赖城人谷,谓死涡也。涡水又南东屈,迳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日:‘春秋之相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据此可知相县故城在赖乡之东。另据《地形志》武平有赖乡城,在今鹿邑县东十里。《寰宇记》说相县在濑水东,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可知相县故城在赖乡东五里(2.5千米)。鹿邑大墓发现之前,在大墓所在地太清宫镇隐隐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在遗址的东部
和东南部曾发现过夯土墙基址。其中东侧墙址40余米,据说20世纪50年代该墙还保存较为完好,北面城外的护城河还清晰可见,这里应该就是相县故城了。大体说隐隐山遗址就是相县故城的范围,这与《水经注》所说相县故城“卑小实中” 是一致的。郦道元说相县故城“自是无郭以应之”,深以为怪。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子口寻与微子之孙腈
鹿邑大墓铜器中的子口扁足圆鼎(M1:43)有铭文,发掘报告只释出了铭文中的“子口”和“作” 等3字。其实,铭文虽比较漫漶,但仍然可以看出系“子口寻作文母乙彝”等8字。是大墓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铭文中的寻字像舒展双臂之形。甲骨文中有此字,多异体或在右旁加一竖,或在右旁加席形 ,或在字下加F1。前人释谓十、爰、 、酹、揖、度,均不确。唐兰释寻,于字形、字义均确不可易。松丸道雄先生辨认出了子口扁足圆鼎中的“寻” 字,但却认为铭文中的“寻”字不能作为人名。我们的看
法相反,寻是人名。“子口寻” 即微子启之孙腑。《礼记·檀弓上》: “微子舍其孙艚而立衍也。”注:“微子适子死,立其弟衍,殷礼Ⅱ王。”《经典释文》:“艚,徐本作遁。徒本反,又徒逊反。”腊、遁均属文部,寻属侵部。文侵通转。据本铭可知,寻是微子之孙名的本字。艚、遁为借字。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实行父子连名制,即父子两代的名字相连结,儿子名字前面的字与父名后面的字相同,而孙子名字前面的字又与儿子后面的字相同,依次类推。如彝族古侯家中的人名中有:古侯——古侯海子——海子黑得——黑得木瓦⋯⋯又如景颇族格老家的人名中有:毛磨陇— — 磨陇拱——拱麻薄——薄斯作⋯⋯本铭中的子口寻与鹿邑大墓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微子口”,似乎也应是父子连名制。如此分析彳 误,则微子口应是子口寻之父。鹿邑大墓中多数铭文称“微子口”或“子口”,大墓墓主应是微子启之子,第二代微子之墓。微子启之子的名字失载,鹿邑大墓的发现可补史籍之缺。当然也不排除墓主是子口寻之墓的可能,据此即可排出微子世系:(竖线为传弟,横线为传子)
微子启——微子口——子口寻
l
微仲衍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六、微子与亚长
拙稿发表后不久,安阳花园庄东地54号墓发掘简报发表了 。该墓未经盗扰,共出土有铭文铜器104件,均有“亚长”二字。其中长字的写法头上的发形比甲骨文长字和鹿邑大墓铜器铭文多出了一个折角。下半部分最突出的特点是手下有一条拐杖,而且是手指分开作拄杖形。(图一:6)这与甲骨文中仅见的两个长字的写法是完全一致的。(图一:l~2)鹿邑大墓铭文
中所误释的“长”与“亚长”铭文中的长字最重要的区别是既没有分开的手指也没有拐杖。鹿邑大墓54件有铭铜器(不包括未打开盖子的壶)中,大量的“微” 字都不从杖,仅个别的从手,从口。有一件方晷(M1:124)的“微”字,在人的胯下有一竖画,还有一件圆鼎的“微”字,在距离手臂很远的左下方有一竖画,两者既没有分开的手指,也没有把这一竖画写在
手下(图二:l一5),很难视为手拄杖形。“亚长”铭文的发现为正确区分长、微二字,为拙说有拐杖者为长、无拐杖者为微提供了进一步坚实的证据。林 先生批评拙说“没有分清‘长’ 和‘微’的字形区别在人形上部之不同”,此外,林先生还把“手部表现为分叉的手指”和“在简单的入形头上多加一些线条” 作为是否微字的区别。所谓“人形上部之不同”,可以包括许多方面。如头发形状是曲、直,还是折角或双折角?又如头发飘动的方向,是斜上方、斜下方还是水平?再如头发的多少,是三根、两根还是一根?头发是从竖画上长出,还是从横画上长出?等等。我认为长与微的共同点都是像人有长发形。至于以上的种种“不同” 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事实上甲骨文同是四方风名刻辞中的微(林释髟,读作飘),可以是手上举,手指分叉(合集14294,图一:3),也可以是手臂下垂,手指不分叉(合集14295,图一:4)。又如克营(林称太保孽)的微(林释髟),头上有三根
“线条”,而且是像波浪形的曲笔,手指不分叉,手与臂呈卜字形(图一:9),而同铭克盂中的微字头上只有两根“线条”,而且直而不弯。手
指分叉,手与臂呈十字形。(图一:1O)再如甲骨文的长字头上有两根“线条”,却是一个折角,而花东M54亚长族徽的长字分别有一根、两根与三根“线条” 的不同,而且有两个折角。因此长、微二字的区别标准只能是我在前文中所论证的有拄杖形者为长,无拄杖形者为微。林先生主张以有无拄杖形作为长与髟字的区别标准 ,但却不同意以有无拄杖形作为长与微字的区别标准,这是说不通的。至于把人发的折角混同于刀上的扉牙,那就更加错误了。林法先生列表(图三)举证商、西周和东周的长字中有不拄杖形的例子,着重讨论郭店楚简《老子》中的长字“一律都不附加杖形”,以证明拙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尽管林 先生列表中所列的几个字都没有注明出处,但却不难查到。林表中商代一栏例举了甲骨文中仅见的两个“长” 字,其中左边的一个不拄杖的“长” 字,出白后1.19.6。(合集27641;图四)原拓手指叉开作拄杖形。 (图一:1) 《甲骨文编》 (386页
1 133号)对这个字的摹本很精确,而《殷墟b辞综类》图四后1·19·6《部(1l页)则既没摹出分开的分) 手指,也没有摹出杖形是错误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615页)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33页)、《甲骨文字字释综览》(270页)沿袭了岛邦男的错误。林沤先生也没有根据拓本而是根据了错误的摹本,难免以讹传讹。林法先生列表中西周左边的一个不从杖形的“长” 字,出自“长日戊鼎” (三代3.16.4),与《金文编》 (665页)所收入的“长白蟊”等其他6个西周的“长” 字,所根据的都是材料发表者的误释,从来没人论证一定就是“长”,释为“微”较为稳妥。可见林法先生列表中所举出的商周文字中的长字不作拄杖形的例证是不可靠的。至于东周的不从杖形的“长”字,也很值得讨论。大家知道,战国时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字上“百花齐放”,新字形、新书体大量涌现。除r传统的拄杖形的“长”字外(图一:12~l4、16),人们还想出各种办法对长与微这两个极易被混淆的字加以区别。林法先生列表中东周栏内中间那个不从拐杖的“长”字,
出自古玺。我在前文中已经指出,在人腿上加点或弯勾的应是“长” 字,意为长肢在此,是一个“指事”字,而不加点或弯勾的是微,音同借魏。《古玺文编》没有注意到这一细微末节,把长与微加以混淆,是造成古玺中三晋的韩、赵二姓大量存在,而没有一个魏姓的奇怪现象。全赖占玺中张字所从的“长” 都有这种区别符号(图一:l8~19),才得以窥破这一奥
秘。林法先生列表中东周栏内左边的一个不从杖形的“长”字,可能出自楚简,大概就是批评拙说“信口雌黄”、“主观地认定‘长’ 一定要
有附加的杖形” 的主要根据了。其实,与古玺不同,楚简用另外的办法来区别长、微二字,而又各有不同。例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包山楚简
中是以加人旁(似为杖形的讹变)者为长(图一:22),不加者为微,音同借为尾(图一:23)。包山二号墓遣策有“豹尾”,是用来表示诸侯身份的车~I-的装饰(蔡邕《独断下》)。如果释为长,借为枨,即盛弓用的弓袋,就扦格难通。这是因为按照常理,弓与弓袋应一起随葬,不可能只随葬弓袋。而且弓袋也不可能用作车上的装饰 。而在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中则用头发飘动的方向来区别长、微二字。向右者为长,向左者为微,音同借为美恶的美。例如郭店楚简《老子》中“可以长旧(久)”的长,头发飘向右(图一:24),而美恶的美,头发指向左方(图一:26~27)。可见林法先生列表用来否定拙说的东周不从杖形的两个“长”字,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古文字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考释文字、分析字形应以原始字形为准。拙说“长”字像人拄杖形是据商周文字立论。其根据是《说文》“枨,杖也”,不应视为“主观”。从商周到战国千年之久,战国文字讹变特甚,尤以楚系文字为最。“轻舟已过万重山” 了,还要刻舟求剑,去到千年以后诡异多变的楚简中去找拄杖形的“长”字,不是有点近乎迂腐吗?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七、鹿邑大墓是微子墓
林云先生不同意鹿邑大墓是微子墓。除了不同意把长改释成微的理由外,所举出的其他的理由并不多。只是引《汉书·地理志》梁国睢阳条自注:“故宋国,微子所封”和“盟诸泽在东北”,就断言“微子之墓不可能葬到鹿邑”,认为“要把鹿邑长子口墓附会成微子启的墓,是讲不通的”。班固说汉代睢阳是古代宋国以及盟诸泽在睢阳东北,都是对的。说睢阳是“微子所封”的宋国都城以往也的确“无异议”。考古学的重要作用在于补史之阙,正史之谬。鹿邑大墓的发现提出了新问题,人们有理由怀疑微子始封的宋国是否一定在睢阳?如果鹿邑大墓不是微子墓,那么非此即彼,就一定是长子墓了。但《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首县长子条自注“周史辛甲所封”。王先谦《补注》:“吴卓信日:刘向《别录》:‘辛甲,故殷之臣,事纣。七十五谏而不听。去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公卿封于长子。 ’对于周文王所封纣臣辛甲所建立的长子国在今山西上党长子县,同样也是史无异说的。林 先生说宋国都城在睢阳,“微子之墓不可能葬到鹿邑”,这当然是对的,而且我们已经在上面论证过。诚然微子墓不可能葬到距都城百里之遥的鹿邑,但山西长子距河南鹿邑千里之遥,长子之墓埋葬到鹿邑不是更加“不可能” 吗?把鹿邑大墓“附会” 成长子墓,不是更加“讲不通”吗?我们考证鹿邑大墓即微子墓是经过了多方面论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鹿邑大墓的规模、规格与微子的身份相称。正如我们以往所论证而且是经过林 先生所同意的一个重要事实是,西周宋国地位“很特殊” 而“尊贵”。正因为如此,微子墓使用两条墓道也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晋国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受封时与鲁、卫两国都受到过隆重的待遇(《左传·定公四年》)。就地位而言,成周之会的排列位次,唐叔在堂上,而殷(宋)公在堂下晋国地位高于宋国,但西周晋侯墓地8组16座大墓全都使用一条墓道,只是到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早期才有两座大墓使用两条墓道。宋国特殊而尊贵的地位可见一斑。长子是一个不见《春秋》经传的小国,如果不是由于班固和刘向《别录》的点滴记载,人们对它将会一无所知。其地位不要说与宋国的相比,即使与晋国相比,也有天壤之别。而且最晚至春秋晚期以前已为晋灭,成为晋邑(《左传·襄公十八年》)。仅就鹿邑大墓使用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葬形制而言,也只能是微子墓而不可能是长子墓。据参加过鹿邑大墓发掘的学者介绍,类似的大墓那里尚有3座,这里很有可能是微子启、微子仲衍等其他几位微子的墓地。今撰此文,一来是进一步申述拙说,更重要的一点是期望借此能够引起有关方面对微子墓地的重视并加强保护,以
免重蹈晋侯墓地惨遭盗掘的覆辙。


  • kcsly2008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① 王恩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宋》,《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②③ 《每日新闻》2002年11月23日;又2002年11 月29日。 
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编: 《鹿邑太清官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⑤ 杨肇清:《长国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张长寿:《商丘宋城与鹿邑大墓》, 《揖芬集——张政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林欢:《试论太清宫长子口墓与商周 “长” 族》, 《华夏考古》2003年第2期;高西省:《从“长子口方鼎”谈太清官大墓墓主身份》,《中国文物报》2004年4月23日;汤威:《此“微”非 彼“微”也—— 周原微氏家族与微子启族属关系刍议》, 《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1日;林法:《长子口墓不是微子墓》, 《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高西省:《长子口墓铜方鼎及相关问题》, 《黄盛璋先生八秩 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⑥ 松丸道雄: 《河南鹿邑果畏子口墓老幻 为耪同题 — — 古文献E考古学E 邂逅》,《中国考古学》第四号,2004年11月15日。 
⑦ 黄盛璋:《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中 
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 
⑧ 松丸道雄著、常耀华译:《文献与考古学的邂逅— — 实地考察鹿邑周初大墓》,《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译文中的“这些文字与‘长’字没什么不同。我们认为王说可以接受。” 而据河南省旅游局张建平先生的译文,这句话应是: “现在的这个‘长’宇是没有错的。故王的观点不好让人全盘接受。” 应以张译为是。 
⑨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634页,学林出版社,1984年。 
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河南安 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 期。 
⑩ 林 : 《说飘风》, 《予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⑥ 王恩田: 《释冒、异、穿——兼说畀、鼻字形》,《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 
(责任编辑:张锴生)


  • 花泽想云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鹿邑厚重的历史我们都该了


2025-05-28 01:49:02
广告
  • 60.160.4.*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急功近利


  • 真源县令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鹿邑应是李姓和宋姓的发源地,张姓、王姓往外迁移扩张中转地!


  • 真源县令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鹿邑旅游文化开发的又一张王牌,可惜没有引起鹿邑政府部门的重视!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0回复贴,共1页
<<返回鹿邑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