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马逊深度分析第二报:
并未出入咱之前的预料,这货果然命名了。
系统的环流尺度大小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在上一期已经分析过此次不再累述。
下面对于系统的发展做出一个回顾:
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的中远洋区域水汽充沛,大气极为不稳定,热带云团消消散散,水汽不断凝结、蒸发,一直这么不断循环着。由于副高南部盛行大片东风,这些东风携带着水汽不断向西方传递,与赤道西风汇合后渐渐辐合抬升。这个热带云团摆了东风的加速所赐,在东风盛行的区域有大气扰动形成,这个热带云团渐渐发展为东风波。随着东风波的渐渐成熟,但由于跨赤道气流较为细小微弱新生的东风波环流并不大,仅仅依赖洋面蒸发勉强发展。
此时正值南半球西风槽活动间的一轮间隙,中南半岛一带的西南季风爆发的规模也并不大,从这样一个现象便可以看出当时水汽条件不佳,虽有MJO湿区相位支撑但毕竟威马逊当时环流小抽吸作用微弱,同时没有足够的气压引爆跨赤道气流,因此在初生时期威马逊的发展较为停滞。
随后这个系统的东风波特征开始消失,东北部的TUTT槽形成了一道高空冷涡为威马逊提供极向流出,涡度迅速加深并且渐渐槽性的狭长特征而变得浑圆,辐散的加强带动了水汽辐合的提升,在短期内系统整合速度相当快,并且迅速被编号为92W,但是好景不长。
当时咱所作的分析中认为西部的干空气强度较弱因而并不放在心上,但现在看来我的分析错了。
这道干空气可谓阴魂不散,并没有渐渐被四周的水汽湿润,反而趁92W调整对流时卷入其中,而且垂直风切变也在短期内入侵92W。之后第三象限的对流迅速崩溃瓦解,随后如雪崩之势蔓延至第四象限,最终92W南端完全崩溃致使CCC形成破坏了暖心的构建,致使92W发展陷入停滞。
但由于底层扫描达到30节至以上,JTWC还是将其编号为09W。
但这样的现象持续了半日左右,随着反气旋式流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高空反气旋形成,高空反气旋的形成带动了辐散加强,辐散加强又带动了气压降低,气压降低又带动了辐合增强,并且高空反气旋还可以驱散核心区内一定强度的垂直风切变,高空反气旋的形成加速了系统的发展。
在这之后LLCC与ULCC切离的现象渐渐消失,这样而来核心区深对流渐渐发展了起来,系统四周也有螺旋雨带结构形成,CCC的性质特征渐渐不明显并且未来将完全消失,届时CISK机制将开启,系统的发展会渐渐步入正轨。
随着风场扫描合格,09W被JMA命名为:威马逊 (RAMMASUN)
刚才用来大量的篇幅来回顾,下面进行展望与分析:
现在从IR云图来看威马逊的西南和偏北方向均有强烈的辐散云带,并且从流场来看极向流出仍然保持稳定,纵然前期高空冷涡渐渐崩溃消失极向流出仍然保持着,而得益于南亚高压的外围东北急流赤向流出也不错,这样与生俱来的双向流出对威马逊的发展相当有利。
并且随着LLCC裸露现象的改善以及CDO的特征形成,这对未来CISK机制的运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威马逊的水汽条件也开始改善,总的来说本人十分看好。
从底层扫描来看CDO的特征渐渐明显,这将避免浣熊类型的云卷风眼构造方法,这使威马逊不会重蹈覆辙。但目前水汽条件仍然不好,未来靠近菲东群岛后将持续引爆西南季风而扩大环流,如若进入南海不排除有二次巅峰的可能,强度方面难以作出具体定论,但本人认为威马逊的巅峰强度将可以达到90节至100节左右。

副高仍然庞大臃肿,由块状副高转为带状副高,未来威马逊将接受到副高南部的引导气流而持续西移进入南海。
现在巴湖至贝湖的阻塞高压开始减弱崩溃,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横槽获得了很好的动量而转竖南下。不过由于冷平流较弱,从极圈环流来看AO呈正数,大槽的强度较弱并且南下较为无力,使得大槽对副高西脊的打击力度也不够强烈。而高加索山系的旋转槽未来则将缓慢东移,威马逊的路径偏西看来已经成了定局,个人认为将从菲中至巴士海峡一线进入南海登陆广东海南地区,但未来变数仍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