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291,054贴子:6,656,613

【深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台风201409威马逊(RAMMASUN)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威马逊第一报:
注:此为超短篇分析,若有到时时间在细细展开中长篇分析
现在CCC的性质变得不太明显,因为CCC的情况下高空的冰晶卷云密集覆盖,由于冰晶密集的存在将阻碍暖心构造,因而热带气旋将失去螺旋雨带构造。
但现在看来系统的螺旋雨带结构虽然较为衰弱但终究有着螺旋雨带发展,这说明系统的CCC性质已经开始渐渐消失,并且LLCC与ULCC分离的现象正在渐渐消失这意味着水汽加热受到的干扰将减轻而有望开启CISK机制,随着未来螺旋雨带的渐渐壮大09W的发展将步入正轨。


1楼2014-07-12 15:21回复
    LIU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12 15:22
    收起回复
      2025-05-10 16:48:28
      广告
      深度分析帖仅限分析,请不要灌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2 15:41
      收起回复
        分析第1报“:威马逊”诞生于低纬远洋高海温微弱垂直风切变的西北太平洋远洋洋面上,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北抬,使得这一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不断的洋面蒸发以及跨赤道气流给“威马逊”带来了充沛的水汽,十分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发展加强,由于“威马逊”的环流较为细小,在水汽的消耗方面将比今年第8号台风“浣熊”少得多,也没有大型环流所需环境那么严格,其涡度逐渐加深、低空辐合良好,高空辐散渐渐加强,气旋性曲率也逐渐加强,“威马逊”南侧赤向流出强烈,系统环流小也十分有利于整合,跨赤道气流提供的水汽足够其发展,高空反气旋构造速度较快,让“威马逊”流出变得更强烈,释放潜热的也持续稳定,但“威马逊”西面有一片干空气的存在,会对这个小型环流的“威马逊”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尽管影响不大,但不可忽略不计,其强度还有待观察,短期内可能还不会出现较明显的爆发性增强。最后我们把目光移向路径,相比于强度,路径似乎更值得让人关注,因为多家机构预报显示,“威马逊”将在我国华南一带沿海登陆,那么“威马逊”究竟往何方移动呢?我们具体来看,个人分析认为,近期随着北太平洋的一道小槽南探,不过这道小槽由于北部的暖脊阻挡了冷平流的南下,小槽将浅化北伸,副高将加强西伸,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将出现较大范围高温,系统将逐渐向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沿海靠近,并将可能登陆或擦过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沿海,不排除进入巴士海峡,之后进入南海东部海域,然而尽管是盛夏季节,西风槽还是时不时趁副高不注意南探打击副高东退,但毕竟也是7月下半月,西风槽南探不至于过深,但副高形状将发生改变,个人预测“威马逊”将逐渐向海南到广东深圳一带沿海靠,最终会在哪里登陆还有待观察,因为那已经是5天以后的事情,仍存在一定的变数,后续我们将持续地关注。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12 15:45
        收起回复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匆匆补课完回到家,这货就命名了。首先要说的是,威马逊自身核心系统原先是一个CCC,但是现在威马逊的LLCC和ULCC已经初步被深对流所覆盖,原本两个环流中心被迫分离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威马逊四周爆发出来的针状幅散云素以证明它的赤向流出是多么的猛烈。并且未来当CISK机制打开以后,系统核心区的对流将会进一步爆发,威马逊右侧旺盛的螺旋雨带也会有助于巩固自身,支持未来构建CDO。
          现在,威马逊仍然活动在低纬度的远洋热带海面上,虽然南半球一直有弱冷空气的南下,爆发出几支零散的跨赤道气流,但是一直无法汇入到威马逊的自身环流内,并且西南季风的最前端仍未完全推进,所以威马逊此时只能依靠洋面蒸发获得水汽,而且在威马逊的西面洋面上,有着副高下沉支带来的干燥区域,所以前期,威马逊的强度不会有爆发式的增强。
          当威马逊系统逼近菲律宾以东近海时,随着SSTA的进一步增高,还有南海夏季风的低空水汽汇入,威马逊的环流会有所扩张,并且靠近菲律宾的中部群岛,对流核心区受到地形强迫抬升也会出现作弊现象,强度也会开始出现迅速增强的趋势。(参照2013年的尤特)
          关于路径方面,现在来说为时尚早,十分扑朔迷离。
          首先,在日本以北有一个稳定的低涡系统,在它同纬度区域未来将有较为活跃的西风槽脊活动,但是却有一道脊位叠加副高,未来有发展成为单阻形势的可能,所以现在副高北侧一块区域是十分不稳定的,现在副高强势并且迅速向西面延伸,但是,在长江中下游繁衍出来的一道南支浅槽/准静止锋对于副高有一定的打击力量。远洋有两道隆起的高压脊稳定住副高,虽然未来会有一段明显的西风小槽向南延伸发展的过程,但是想要打击副高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现在个人认为,威马逊将在副高的打压下持续走西-西北西的路径,逐渐向菲律宾中北部一带靠近,然后登陆菲律宾一带进入南海,向我国南海北部一带靠近。
          强度方面,个人认为威马逊巅峰在Cat.4下限,进入南海强度在Cat.2-Cat.3.不排除登陆我国华南沿海/海南的可能。
          屁噎死:惨= = 二十分钟匆匆赶出来的w 大家将就看一下吧。↖( ̄▽ ̄")


          IP属地:上海13楼2014-07-12 16:30
          收起回复
            惨,到现在才想起来这茬


            14楼2014-07-12 16:39
            收起回复

              威马逊深度分析第二报:
              并未出入咱之前的预料,这货果然命名了。
              系统的环流尺度大小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在上一期已经分析过此次不再累述。
              下面对于系统的发展做出一个回顾:
              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的中远洋区域水汽充沛,大气极为不稳定,热带云团消消散散,水汽不断凝结、蒸发,一直这么不断循环着。由于副高南部盛行大片东风,这些东风携带着水汽不断向西方传递,与赤道西风汇合后渐渐辐合抬升。这个热带云团摆了东风的加速所赐,在东风盛行的区域有大气扰动形成,这个热带云团渐渐发展为东风波。随着东风波的渐渐成熟,但由于跨赤道气流较为细小微弱新生的东风波环流并不大,仅仅依赖洋面蒸发勉强发展。
              此时正值南半球西风槽活动间的一轮间隙,中南半岛一带的西南季风爆发的规模也并不大,从这样一个现象便可以看出当时水汽条件不佳,虽有MJO湿区相位支撑但毕竟威马逊当时环流小抽吸作用微弱,同时没有足够的气压引爆跨赤道气流,因此在初生时期威马逊的发展较为停滞。
              随后这个系统的东风波特征开始消失,东北部的TUTT槽形成了一道高空冷涡为威马逊提供极向流出,涡度迅速加深并且渐渐槽性的狭长特征而变得浑圆,辐散的加强带动了水汽辐合的提升,在短期内系统整合速度相当快,并且迅速被编号为92W,但是好景不长。
              当时咱所作的分析中认为西部的干空气强度较弱因而并不放在心上,但现在看来我的分析错了。
              这道干空气可谓阴魂不散,并没有渐渐被四周的水汽湿润,反而趁92W调整对流时卷入其中,而且垂直风切变也在短期内入侵92W。之后第三象限的对流迅速崩溃瓦解,随后如雪崩之势蔓延至第四象限,最终92W南端完全崩溃致使CCC形成破坏了暖心的构建,致使92W发展陷入停滞。
              但由于底层扫描达到30节至以上,JTWC还是将其编号为09W。
              但这样的现象持续了半日左右,随着反气旋式流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高空反气旋形成,高空反气旋的形成带动了辐散加强,辐散加强又带动了气压降低,气压降低又带动了辐合增强,并且高空反气旋还可以驱散核心区内一定强度的垂直风切变,高空反气旋的形成加速了系统的发展。
              在这之后LLCC与ULCC切离的现象渐渐消失,这样而来核心区深对流渐渐发展了起来,系统四周也有螺旋雨带结构形成,CCC的性质特征渐渐不明显并且未来将完全消失,届时CISK机制将开启,系统的发展会渐渐步入正轨。
              随着风场扫描合格,09W被JMA命名为:威马逊 (RAMMASUN)
              刚才用来大量的篇幅来回顾,下面进行展望与分析:
              现在从IR云图来看威马逊的西南和偏北方向均有强烈的辐散云带,并且从流场来看极向流出仍然保持稳定,纵然前期高空冷涡渐渐崩溃消失极向流出仍然保持着,而得益于南亚高压的外围东北急流赤向流出也不错,这样与生俱来的双向流出对威马逊的发展相当有利。
              并且随着LLCC裸露现象的改善以及CDO的特征形成,这对未来CISK机制的运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威马逊的水汽条件也开始改善,总的来说本人十分看好。
              从底层扫描来看CDO的特征渐渐明显,这将避免浣熊类型的云卷风眼构造方法,这使威马逊不会重蹈覆辙。但目前水汽条件仍然不好,未来靠近菲东群岛后将持续引爆西南季风而扩大环流,如若进入南海不排除有二次巅峰的可能,强度方面难以作出具体定论,但本人认为威马逊的巅峰强度将可以达到90节至100节左右。

              副高仍然庞大臃肿,由块状副高转为带状副高,未来威马逊将接受到副高南部的引导气流而持续西移进入南海。
              现在巴湖至贝湖的阻塞高压开始减弱崩溃,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横槽获得了很好的动量而转竖南下。不过由于冷平流较弱,从极圈环流来看AO呈正数,大槽的强度较弱并且南下较为无力,使得大槽对副高西脊的打击力度也不够强烈。而高加索山系的旋转槽未来则将缓慢东移,威马逊的路径偏西看来已经成了定局,个人认为将从菲中至巴士海峡一线进入南海登陆广东海南地区,但未来变数仍然较大。


              15楼2014-07-12 16:41
              收起回复
                @王者TIP 我似乎发现问题了,从这张微波扫描可以看出系统有及其强烈的核心热塔,并且这个核心热塔正在渐渐成熟,而现在系统的环境十分不错,高空反气旋的发展可以带动辐合辐散的加强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强悍的核心热塔意味着CISK机制的运转将十分高效,在这样的环境下虽说不可能重现范斯高利奇马式爆发,但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下个人认为系统的发展将是爆发性的。
                但你认为到了菲东近海在爆发,个人则认为系统很快就会爆发。
                PS:其实气象这东西谁都说不准,倒时候会如何发展谁都不知道,因而我希望到时预测错了我们都不要互相打脸,和谐最好。


                17楼2014-07-12 20:19
                收起回复
                  2025-05-10 16:42:28
                  广告

                  楼上的微波扫描


                  18楼2014-07-12 20:22
                  收起回复



                    威马逊伪深度分析第二报#<?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威马逊一天的发展有些不尽人意。首先,从云图上可以看出,原本预计现在可以汇入到威马逊自身核心系统的西南季风水汽被南海的一个低压区拦截下来,南海风场普遍吹出了东风,说明此低压具有热带东风波的性质。西南季风被强行拦截了下来,低空的跨赤道气流水汽还也没有汇集到威马逊系统南侧一线,而是在热带地区一线零散的爆出了一些深对流。
                    威马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是幸好威马逊目前处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SST非常高,就算没有很多的低空水汽汇入也可以凭借着高海温的巨大潜热释放来支持自己的运转与发展。威马逊的环流相比昨天,已经扩大了许多,但是现在环流扩大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在威马逊的西侧,有着赤道辐合带下沉支带来的干空气,并且已经开始入侵到威马逊的核心区域,深对流虽然入夜以后有所加强,但是到了白天,恐怕会走浣熊的老路。并且副高现在非常的强势,依然死死地压制着威马逊,而且随着威马逊北侧的TUTT减弱并且有副高的下沉气流释放,威马逊的极向流出也会开始减弱甚至封锁,但是南高带来的急流会一直保持着威马逊的赤向流出。今天威马逊的核心区出现了混乱,深对流没有在LLCC附近爆发,反而在边边角角爆出零散的深对流,简直不堪入目,但是入夜以后,随着日际变化的效果显现出来,系统会开始构建CDO,并且CISK机制会随着CDO的组建开始良好的运转。所以,威马逊在菲律宾以东不会有很明显的增强。巅峰强度在Cat.1中等-Cat.2下限。
                    当然,威马逊未来是顺着强盛的热带东风引导气流移动的,所以威马逊也理所当然的会登陆菲律宾,但是登陆菲律宾的哪个地方就关乎其的前途了。
                    目前,副高盘踞在我国东南沿海-广大的太平洋这一大片区域,并且由原来的带状合并成了一大块。在我国的华北有一道西风小槽(切断)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移动,其槽前正涡度平流对副高北侧有一定的打击,但是打击力度当然不会很大,而且目前在贝加尔湖以西一侧隆起了一道发展强盛的高压脊,并且该高压脊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盘踞在这一带,受此影响,日本海一带的低涡(东亚大槽)系统将会浅化北收。副高会有一次短暂的向北抬升的过程,威马逊就借此机会增大偏北分量,从平西/西北西走向转为西北方向,南海的东风将会迅速减弱,威马逊的高层辐散会迅速增强。
                    登陆菲律宾进入南海以后,北亚高纬度地区的一道横槽系统会接受能量开始向南探伸,副高将会再次南压,威马逊的路径也迫不得已中的偏北分量又会开始减小,会走平西/西北西的路径。在威马逊进入南海以后,西南季风的水汽也会顺理成章的被威马逊的南侧核心对流区域接通上,其环流会不断调整扩大,但是受到南海中北部的大片风切来讲,其强度不会有爆发式的增强。
                    预计威马逊的巅峰会出现在菲律宾以东近海,强度在Cat.1中等-Cat.2下限。位于南海的巅峰在Cat.1下限-Cat.1中等。登陆地点目前暂时观望,但是对我国华南沿海(海南)的影响肯定不会小。
                    屁噎死:貌似伪深度分析第一报我预测的强度略激进啊= = 嘛www 现在机智地改了w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4-07-13 19:20
                    收起回复
                      分析第2报:果然我们从第1报“威马逊”“短期内可能还不会出现较明显的爆发性增强结论成立。“威马逊”在副高的压迫下渗入了一些干空气,同时环流有所扩大,跨赤道气流有限,“威马逊”剩下的时间不多,不过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好歹也是无数超强台风源地,高海温、微弱垂直风切变,不断的洋面蒸发已经足够维持发展,其涡度将逐渐加深、低空辐合逐渐转好,高空辐散逐渐加强,“威马逊”南侧赤向流出强烈,系统环流也为中等,依然有利于整合,高空反气旋继续构造,“威马逊”流出将变得更强烈,释放潜热的也持续稳定,依然有可能发展成强台风,概率为较高,个人认为巅峰应该可以达到13~14级的样子,最后我们再把目光移向路径,很明显,近期随着北太平洋的一道小槽南探,不过这道小槽由于北部的暖脊阻挡了冷平流的南下,小槽将浅化北伸,副高加强西伸,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将出现高温蔓延,系统将逐渐向菲律宾中北部沿海靠近,并将于7月16日前后在这一带沿海登陆,之后进入南海东部海域,南海的垂直风切变中等,而华南近海的海温很高,尽管厚度不是很厚,但“威马逊”移速快,冷水上涌后“威马逊”已经渐渐远离,影响不大,不排除会出现近海小幅度的爆发增强,个人看好13~14级(38~42米/秒),而一道西风槽南探打击副高,副高形状将发生改变,个人预测“威马逊”将逐渐向海南到广东深圳一带沿海靠近,大致会在这一带沿海以台风级别登陆,后续我们将持续地关注。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07-13 23:24
                      回复

                        威马逊浅度追击第三报#
                        看来第二报所作的展望分析失准了,威马逊到了菲东近海才步入爆发之路,但路径方面大体上还是准确的。
                        不出所料,这货发展的速度确实很快,虽说初期持续保持整合,但渐渐的还是进入了快速增强阶段。
                        威马逊在前期的这些瓶颈因素————干空气、垂直风切变、流出已经改善了很多。
                        那么是如何改善的呢?
                        从干空气的改善谈起:
                        威马逊在前期结构细小,西部的一支下沉支长期徘徊,随后随着副高西伸这片下沉干区继续扩大,使得威马逊在初期便遇上了威胁,并且随着威马逊的结构崩溃干空气全面侵入,致使威马逊受到严重的破坏。但随着高空反气旋的建立CCC崩溃瓦解而CDO建立,对流热塔的隆起正式标志了CISK机制开始运转,此后由于高空反气旋的日渐成熟威马逊拥有了更好的流出因而螺旋雨带渐渐成熟了起来,威马逊扩散的水汽湿润了不少干空气,随后干空气势力减弱,威马逊将干空气排出了自身的云系外。而高空反气旋的建立随即导致了威马逊中心区垂直风切变的减弱,螺旋雨带的全面扩大了云系,TUTT槽也顺势与威马逊北部环流连接, 改变了威马逊高层盛行大片东风的窘境,进一步改善了威马逊南强北弱的状态,可见大气环流的连锁反应影响多么强悍。
                        下面开始展望:
                        威马逊的状态整体上好了很多,第二象限的螺旋雨带开始发展,目前主要作为威马逊极向流出的通道,未来这个螺旋雨带会一定程度上湿润干空气,螺旋雨带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威马逊的环境已经相当不错了。
                        近期南半球西风活动频繁不过强度略弱,不过中南半岛上BT的季风云系可见西南季风规模仍然不错,近期已经有跨赤道气流进入菲东近海,这也是威马逊扩大的主因,近期MJO湿区也长期盘踞西北太平洋,这对未来威马逊登陆菲律宾后整合相当有利。
                        CISK机制运转效率目前由于干扰不大所以较高,VIS云图上也有密集的针状对流塔分布,这对现在的风眼构造十分有利。威马逊的风眼构造类似于浣熊,但也有不同,浣熊风眼是直接从云卷风眼转化而来,而威马逊的风眼是由CDO边缘卷绕而成,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有CDO的结构。
                        虽说威马逊的风眼类似于云卷风眼,但高层的CDO直接避免了干空气入侵和对流块卷绕风眼边缘的窘境,并且威马逊所处海域的海水热含量高,位于菲东暖池内部,这将十分有利于威马逊未来的爆发,最高强度本人认为将在100节至110节上下。

                        现在副高继续维持带状形态,威马逊获得了很大的西分量,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横槽转竖时槽后的等高线以及等温线大于槽前,使得这道大槽的冷源输送量不大,自然而然由于冷平流较弱难以撼动副高。
                        但是既然大槽对副高有所打击,因而威马逊未来将获得一定的北分量,进入南海后个人认为将转为西北登陆珠三角至雷州半岛一带。


                        24楼2014-07-14 15:25
                        收起回复



                          威马逊浅度分析第三报
                          威马逊现在已经进入了我国的48小时警戒线,并且向菲律宾一带沿海靠近,强度也达到了STS。
                          首先,威马逊相比昨日下午,结构明显转好了,原本侵入威马逊系统核心的下沉干空气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深对流也在LLCC附近持续爆发,现在位于赤道附近的跨赤道气流水汽也已经向北延伸到威马逊核心区的南侧,和威马逊系统相连接,并且威马逊外侧有强烈的幅散砧云,这也说明南亚高压为其带来的赤向流出是非常强悍的。所以,未来威马逊在登陆之前的一天左右的宝贵时间,强度还有很大增强的空间,个人保守估计在C.1中等-Cat.2下限左右。
                          另外,至于一些吧友说威马逊可能转向到华东南部,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已经排除了。首先,威马逊北侧的螺旋雨带的对流非常衰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威马逊的北侧就是强大的快状副高,副高内部强盛的下沉气流将威马逊的螺旋雨带中的对流牢牢地压制住。虽然目前在华东沿海有浅槽对副高的西侧给予打击,并且未来北亚的横槽系统有一个转竖的过程,在我国大陆的切断小槽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也会打击到副高,但是此时的副高十分强势,副高的最西端和500hpa的南亚高压脊位相叠加,贝加尔湖高压脊的负涡度平流会稳定副高,所以威马逊不可能对华东造成严重的风雨影响。
                          个人预计,威马逊登陆菲律宾,强度不会有很明显的减弱,进入南海大约在10级-12级左右,然后持续西北西-西北方向移动,登陆地点在海南东部-雷州半岛北端一线。
                          屁噎死;这个分析是我在高速上写的,所以可能槽点略多,不要介意w


                          IP属地:上海25楼2014-07-14 16:08
                          收起回复

                            威马逊分析第四报————路径展望以及环流小分析
                            近期北半球的形势又有了改变,这对威马逊未来的路径增加了不确定性。
                            首先AO有了变化,由于新地岛大槽继续加深,北欧的阻塞高压隆起使得极圈环流的冷源分
                            布渐渐不平衡,这样而来便加大了经向环流令大槽更容易南下,AO值转为负值。
                            但现在有个问题,贝加尔湖东北方的阻塞高压死灰复燃,因而新地岛大槽的爆发南下速度将
                            受到阻碍,未来对于威马逊的路径影响将比预期小。
                            而我国华北地区的大槽已经减弱因为振幅已经渐渐减小,就目前在经向环流渐渐盛行的背景
                            下冷平流将更容易南下因而对副高产生打击较大。
                            话说今年盛夏的副高不太正常,虽说副高庞大臃肿呈带状,但在华南地区一直没有稳固的阵
                            地。
                            因为今年已经确定将是厄尔尼诺年,主要的原因在于孟加拉湾————北印度洋地区的气压
                            偏高,虽然厄尔尼诺尚未爆发,但目前西北太平洋暖池的暖水也以次表层暖性K波的形态传
                            递至赤道东太平洋,因而副高所需的条件受到了一定限制。
                            除此之外今年西风活动频率和强度也较强,西南季风持续强悍,在副高第一次大北跳前由于
                            华中至华东一线的静止锋长期停滞徘徊,副高难以顺利的西伸稳固,因而今年的西环副高
                            迟迟没有太大发展。
                            由于西环副高并未正常发展,副高薄弱的西脊将减弱东退,威马逊的北折便正式开始,不过幅度将不会较大,未来登陆地将在江门至雷州半岛附近。
                            PS:这篇分析主要以路径分析以及环流小分析为主,并且语言的组织较差。
                            PPS:这篇分析仅供参考即可


                            36楼2014-07-16 18: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