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吧 关注:1,776贴子:18,760

含英咀华 步步解文:以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海宝山求真中学  黄蓓
我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困惑:每次上课,准备很多素材,制定清晰目标,课堂上尽量关注学生,尴尬却反复出现——学生听不进去,乃至睡成一片。为什么学生不理解我的用心良苦?

    有一次,一个学生不经意间说,“老师,你给我们上课很用心,可你并不了解我们。”听后,我心里一惊。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我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定得太多、太难,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究竟期待着怎样的教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何在? 

    我陷入沉思……

    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豁然开朗的兴奋,令我彻夜难眠。

    所谓语文,其实,就是“语”和“文”。“语”是语言,是一篇的文章、是文体、是载体、是规则、是形式、是工具;“文”是文化,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是精神、是情趣、是追求、是道德、是境界。文明的历史,是语文的历史;数亿万计的、生生不熄的文章,是人类思想流淌之河。人,不能读完一切文章,拥有一切思想。精选一些文章,体悟前人思想的精华,不断累积,形成自己的信念、追求和情趣;掌握语言规则,学会阅读和表达,能与前人、时人、后人进行思想的交流。或许,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意了。

    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又是隔膜的,在“文”的层面,要将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打通才好,与作者想在一起、爱在一起、恨在一起,学生才会感慨深切。而语言文章,既是规则,又是策略,在“语”的层面,既要训练学生掌握语法规则,也要训练其掌握布局谋篇的策略。“语”是程序规则,贵在模仿训练;“文”是情感思想,贵在体悟。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了。

    悟到这样两点,语文突然变得好玩了。偏执一点说,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思路而神游感叹,随文章的章法而训练文法文笔,当然,引领学生来一点审美评点更好。按照这个思路使用教材,开展教学,可以触类旁通、不拘一格,而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昂然,余音绕梁,过目难忘。此前在教材、教参里兜转子,不敢迈出“雷池”一步,现在,越发觉得难以理喻了。往事不堪回首。

    做到这两点并不难,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从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我用这种办法上过很多课,其中有一节——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好在是公开课,做了文字记录。这里介绍给大家,算作交流。 
 


    片段实录1、

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

师: 仔细观察(画面)、用心聆听(我的解说),看到此景此语,你此刻的心情如何?请说出你们的点滴感受。

(导入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解说):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蓦地一声,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腾的蘑菇状烟云。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人们宣布: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生: 内心的激动,有一种把内心的一切不快随着那震撼声抛到脑外。

生: 不仅是激动,更有一种震撼激励着我们,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师: 成功的花,我们不能惊羡它现时的明艳,我们更要关注其背后的幕后功臣。让我们学习课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请把课文读一遍(要求:第一节,一女;第二节,一男;第三节,全班;4-5节,默读;6,全班;7-10,默读;11,一女;12-13,默读;14-17,全班)。

生: 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思想体系、一个画面、一段往事、……,而这篇课文,看似《人民日报》上一篇简单的人物通讯,实质这是一段跨越时空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一个气度恢宏震撼心灵的无名英雄、一条堪称楷模昭示后人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不朽的人生轨迹。要引领学生走进伟人的内心深处,首先要让学生进入故事的背景。现在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已经没有什么能引起他们特别大的兴趣。我煞费苦心地从文革期间的影视资料中,截选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景。想不到,配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我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来了,但富有历史沉重感的蘑菇云,在学生的眼中,却恰似新事物般的好奇,与我当初的设想——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引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流露,这样预设的场景并没有全部出现。我赶紧抽了班中各方面表现都十分优秀的学生,来谈谈他们的想法。果然,不负众望,把学生引入到我所预设的场景中。我一看时机成熟,巧妙改编冰心女士的一段话,导入课文、导出中心人物、进入课文文本中,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想要了解文中的故事。学生们的潜能一旦开发,心灵世界一旦敞开,释放出的能量,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学生虽已打开了那扇门,但如果不进入看个究竟,照样难以领略门内风景的美好。我想让他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尽管我知道,带着问题默读是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阅读方式,但是我多少有点小浮躁,还是让学生变着花样阅读。(结果,他们只好照办。) 



1楼2008-01-25 15:33回复
     


    师: 默读过程中,教师提醒——不动笔墨不叫看书,找出你们的疑问。(看哪一同学问的既多又深)。

    师: (强调)对于这样的课文,你觉得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要学习哪方面的内容?有何疑问?(不要从细节末枝,而要从大的方面大的角度来考虑)。

    生: 了解邓稼先这一人物背景以及人物特质。

    生: 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生: 学习这一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生: 知道文中所举的一些事例。

    生: 这是一篇通讯,我想我们应该了解这一体裁的特点。(教师微笑、点头)

    师: (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仔细的聆听者)。

    师: 有谁能概括一下大致有几方面的问题?

    生: 有三方面,一个是课文体裁的,一个是课文怎么写邓稼先事迹的,另一个是邓稼先身上的思想。 

       面对这样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学生心里最大的疑惑恐怕是该学些什么?通过以往的教学,我教会学生面对任何文章,心中都要有“三棵大树”,即三大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要这样写?经过我的一番训练,通过我的一番引导,学生们提出的这一大堆的问题,大多能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经过大家的商榷,学生在我看似无意的提醒,其实精心设计的提问过程中,推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果然学生从思想感情、写作方式方法、文学知识三个维度提出了学习目标,惊喜、自豪的神情溢于脸庞。我还请了一个打字速度较快的学生,把目标呈现在大家的面前,那可是在我轻声示意之下完成的。(哎!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 


    师: 通过大家的商榷,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了解通讯的基本特点;分析比较消息与通讯的区别;【认知】 
    分析文中写人记事的写作手法;                 【技能】 
    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情感】 
    师: 那我们先完成哪一个问题?请说明你们的理由?

    生: 先完成第1个……(还没说完,被另一学生打断)

    生: 不是的,应该先完成第3个问题,也就是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我觉得这最重要!

    生: 我觉得先完成第2、3个问题。

    生: 我也是。

    师: 你们俩步调一致嘛!为何?

    生: 因为从文章题目中,知道邓稼先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我们要先分析文中写人记事的写作手法,知道他的精神境界,才能更好去学习,所以……

    师: 好!(文章最重要的是学习文中的这一人物,而文体是为内容的表达而服务的),那我们就文中的重点目标(先2后3)来展开学习,…… 


       

      


    2楼2008-01-25 15:33
    回复
      呈现后的目标似乎多了点。有些学生恨不得每堂课只有一个目标,清晰、简单、明白、易学;但有些学生敢于接受挑战,目标稍微多一点,觉得上课带劲!针对这一状况,我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这堂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年龄段的有些孩子较争强好胜,他们极力寻找符合课文属性的重点目标,好享受那振臂一挥的感觉。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想法,看到他们据理力争的神态,可见那是他们自己确实需要解决的难题,也与我教案中预设的学习重点不谋而合。你一定会为之一震:孩子们的思维真灵,居然能猜到老师的想法! 
       


      片段实录2、

      师: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根据文中所呈现的信息以及我们的分析,为邓稼先画一幅画像。你将为这幅画配上怎样的背景,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有将怎样?请说明你这样绘画的原因。

      生: 我为这一人物设置的背景是大海。我设想邓稼先站立在一块礁石上,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隆隆的响声,身上的衣服和头发被风吹得“颠狂柳絮随风舞”,海天一色,映着他安详而又坚毅的神情。

      师: 为什么呢?任何画面都要有主题啊!

      生: 因为大海的胸襟是深沉、坦荡、广阔的,而邓稼先他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哪怕再苦再累,他都毫无怨言,所以大海就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学生齐声鼓掌)

      师: 坦荡无垠的大海确实如邓稼先那宽广的胸怀,其他同学又为他设计怎样的背景呢?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 我为这个人物设置的背景是最平凡不过的办公室。雪白的墙壁,简洁的布置,那张公文堆积如山的写字台前,是邓稼先埋头伏笔的地方。在这张写字台后,是那面有着红星闪耀着的国旗。他脸上深深的皱纹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烙印……

      师: 打断一下,请问为何要把邓稼先设置在最普通不过的办公室里?

      生: 因为这办公室虽然再平凡不过,但是它也象征了邓稼先虽然普通至极,却为了祖国的建设而默默奉献了那么多年。在他的心中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之上。 
       


       既要体悟邓稼先这一人物的思想精华,又要掌握语言规则,学会阅读和表达,能与这一人物进行思想的交流,面对这两者的巧妙结合,我再次陷入了沉思:学生不喜欢直白的说教者,而且从心底深处反感,哪怕这些最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照样会上课提不起兴趣!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学生对动画情有独衷,何不发挥他们的特长。假设他们每人都是位画家,根据文中所呈现的信息以及大家的分析,为邓稼先画一幅画像。仅仅简单的画像难以吸引学生,还要为这幅画配上背景,人物具体的神态、衣着、动作都要设计,并且还要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用手中的笔尽情地描述出心中的情。想象中“爱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些抽象、空洞的道理,在学生轻松、自由的设计中,已变成了一个个感人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段段真诚的情感,深深打动着我的内心,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海。

       课堂中,你充分地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教学中的任何疑难杂症,在你的努力下,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积极地回报你,踊跃地发言,每一个孩子都会在你留有余地的遐想空间中自由地飞扬思绪。 
       


      片段实录3、

      师: 正因为通讯是如此及时、真实、具体而又形象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 才为我们塑造出邓稼先这一有血有泪的人物形象。

      师: 其实这则通讯对你们而言,是不及时的,因为……

      生: 有一学生阅读了注释1,本文选自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师: 对于邓稼先本人(64年、67年)而言,也是不及时的。让海内外人民知道他的事迹时,已是邓稼先临死前一个月左右的事情了!

      生: 老师,这和文中一句话相照应: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有一学生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

      师: 好!陈晨同学把文章读深、读活了。这正应了文中他的话,甘当无名英雄。让我们再次齐读17小节——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3楼2008-01-25 15:36
      回复

        生: 感情充沛地把这一小节阅读了两遍。

        师: 对于“申奥成功”,28课从多角度进行了报道,今天,我们也对这则虽迟来但依然震撼的通讯——邓稼先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震撼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评论,每人争做小小评论员。(评论的即时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五分钟即时评论。

        生: 学生奋笔疾书,《奉献》这首歌曲的音乐声作为背景。

        师: 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只能抽几位学生发言,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感受。

        生: 50年,在人生长河中只是一瞬,50年前,那个带着寄托、希望与热情的人放弃了在海外的财富、成名、深造的大好机会,而为了祖国走进了那筹建中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20年前,他才为人所知,人们才知道对于中国来说还有这么一位无名英雄——邓稼先。我觉得邓稼先是一个伟人,他虽然如芸芸众生那般普通,但他却比我们多了一份毅力,超出了凡人的毅力;也比我们多了一份智慧,为人民而奉献一切的智慧。所以邓稼先,一个把自己一生奉献给祖国的人。

        生: 一个默默奉献的伟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他的名字叫做邓稼先,为我们的祖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试想这两弹的成功怎可能只靠他一人,在他的身后,是与他同样默默无私奉献的坚强后盾,在他的身旁,更站立着一个又一个同样为我们祖国建设而默默奉献的人。这震撼世界的两弹成功,并非只是这单纯的核武器的成功,而是这一批又一批的奉献者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强大的精神力量。

        生: 小小的星,往往不被人所关注,然而当他化作流星,划过夜幕的一瞬,却备受瞩目。邓稼先也许就是这样一颗星,嵌在蓝色的天际,闪烁着熠熠的光辉,永远倒映在中国历史波涛翻腾的长河之中。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镁灯,刚刚走出原子弹的疾风苦雨,他们面对的是“研制氢弹”这又一座山峰。于是,又是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年复一年的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又是潮起潮退,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岁岁年年的东奔西走,风餐露宿。“连人带车滚到沟里”,“冒着严寒排除故障”,邓稼先的点点滴滴,大戈壁看在眼里,成功与失败之中,他始终犹如一颗劲草,又像是一座不灭的灯塔。日复一日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

         站在历史的大堤上,听着海浪一阵高过一阵的咆哮,陷入沉思。邓稼先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国“两弹”的里程碑上,我们会永远记得有这样一抹坚毅顽强的笑容曾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播撒阳光。(学生脸上赞许的神色)

        师:一段跨越时空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我们已了解;一个气度恢宏震撼心灵的无名英雄,我们已感受;一条堪称楷模昭示后人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不朽的人生轨迹,引领着我们去探索、去学习! 
         


         下课钟声虽已敲响,耳畔的音乐声依旧袅袅不息。望着学生意犹未尽的神色,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本以为又是一篇枯燥的课文,但蹲下身子,处在学生相同的高度,寻找他们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疑虑;放下架子,让他们痛痛快快说出心中最需要解决的目标;找寻路子,切切实实解决他们最有难度的问题;铺设桥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与心目中的伟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自主探究、自主训练,我们共同体会到那份独特的情感。教材和学生之间,教师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远不止是中介、桥梁,而是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情趣追求,往往决定着学生境界追求,教师的阅读表达的层次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层次水平。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教学水平提高最根本的因素,这是后话。其实,我与孩子们刚才所经过的仅仅是一段闲庭信步,我还要带着他们一起去攀缘、去领略高山的巍峨与壮美,去挖掘、开拓浩瀚的文化经典,让孩子们在经典的文化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4楼2008-01-25 15:36
        回复
          • 125.107.208.*
          文不对题


          5楼2008-03-23 07:59
          回复
            • 121.63.50.*
            没有最标准的答案,很遗憾


            6楼2009-05-04 19:48
            回复
              • 118.73.57.*


              7楼2009-11-20 22:39
              回复
                • 118.73.58.*


                8楼2009-11-23 20:28
                回复
                  • 118.73.61.*


                  9楼2009-12-06 18:18
                  回复
                    • 60.221.107.*


                    10楼2009-12-12 17:14
                    回复
                      • 60.221.109.*
                      ding


                      11楼2010-01-08 21:17
                      回复
                        • 118.73.237.*


                        12楼2010-02-13 14:28
                        回复
                          • 118.73.57.*


                          13楼2010-02-21 11:37
                          回复
                            • 60.221.108.*
                            `


                            14楼2010-03-13 22:20
                            回复
                              • 60.221.108.*
                              `


                              15楼2010-03-13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