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女中(今市三女中),位于忆定盘路(今江苏路)91号,开纳路(今武定西路)南侧,占地4.23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体育场占地8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校内主要建筑有景莲堂(今五四大楼),建于1935年,是基督教美国监理会利用在汉口路、西藏路口原中西女塾旧址,出租给扬子公司建造扬子饭店的15万银元租金建造。这是一幢倒“T”字型平面,四层混合结构建筑,属哥特复兴式美国学院派风格建筑,尤其是主入口的玻璃花窗,属哥特复兴式样。建筑面积共4607平方米,主体部分立面三层,机制平瓦陡坡屋面,屋面开有中间三个、二边各四个三坡老虎窗。两侧为教师办公用房,系三层平顶建筑,女儿墙呈城堡式,外墙面灰色水泥拉毛粉刷。主入口在南面正中面临大草坪,大门厅为二层,地面为磨石子面层,二楼为洋松木地板,钢筋混凝土楼梯,铁栏杆、木扶手。门厅内有一组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装有豪华吊灯。过门厅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有座位1192个,礼堂两侧均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整幢教学大楼至今保存完好。景莲堂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有教室22间,图书馆藏书达10万册。
另有一幢中西合一的四层混合结构的“五一”犬楼,又名“海涵堂”,机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有三坡老虎窗,平面呈工字形,属美国学院派风格,外墙面浅灰色水泥拉毛粉刷,主立面门廊和一层长廊做都铎色拱顶,粉白色拱套、窗套,护角隅石粉刷改为白色,建筑个性突出。楼面为洋松地板,底层磨石子面层,钢筋混凝土楼梯铁栏杆,木扶手。内有食堂、宿舍及250座的小礼堂等,建于1922年,建筑面积8114平方米,楼北还有一游泳池。
中西女中原名中西女塾。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基督教美国监理会林乐知受卫理公会委托创办,校址在上海西藏路汉口路口,首任校长海淑德。后由中外人土捐款和学生义演募捐,购进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经家花园用地89亩建校,于民国6年(1917年)迁入。民国18年(1929年),中西女塾向国民政府立案,聘请杨锡珍为首任华人校长。第二年改为中西女子中学。民国25年(1936年)12月,薛正为第二任校长。1953年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合并改为市三女中至今。市三女中校舍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西女中在一个世纪中,培养毕业生2万多人,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女子人才。她们有社会活动家荣漱仁、谭芸、吴舜文等,科技界有朱丽兰、黄量、凌励立等,艺术界有牛恩德、顾圣婴、黄蜀琴等。宋庆龄和她的姐妹宋蔼龄、宋美龄都曾就读于中西女塾。

1948年地图


市三女中(景莲堂)
早年的海涵堂
另有一幢中西合一的四层混合结构的“五一”犬楼,又名“海涵堂”,机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有三坡老虎窗,平面呈工字形,属美国学院派风格,外墙面浅灰色水泥拉毛粉刷,主立面门廊和一层长廊做都铎色拱顶,粉白色拱套、窗套,护角隅石粉刷改为白色,建筑个性突出。楼面为洋松地板,底层磨石子面层,钢筋混凝土楼梯铁栏杆,木扶手。内有食堂、宿舍及250座的小礼堂等,建于1922年,建筑面积8114平方米,楼北还有一游泳池。
中西女中原名中西女塾。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基督教美国监理会林乐知受卫理公会委托创办,校址在上海西藏路汉口路口,首任校长海淑德。后由中外人土捐款和学生义演募捐,购进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经家花园用地89亩建校,于民国6年(1917年)迁入。民国18年(1929年),中西女塾向国民政府立案,聘请杨锡珍为首任华人校长。第二年改为中西女子中学。民国25年(1936年)12月,薛正为第二任校长。1953年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合并改为市三女中至今。市三女中校舍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西女中在一个世纪中,培养毕业生2万多人,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女子人才。她们有社会活动家荣漱仁、谭芸、吴舜文等,科技界有朱丽兰、黄量、凌励立等,艺术界有牛恩德、顾圣婴、黄蜀琴等。宋庆龄和她的姐妹宋蔼龄、宋美龄都曾就读于中西女塾。

1948年地图


市三女中(景莲堂)

早年的海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