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不在险”--志大才疏的宋太宗
宋朝禅于后周,京都也延续后周开封。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无山川之险,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五代以来,建都在开封的无一不是短命王朝。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禁军数量急剧膨胀。太祖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而且宋太祖的迁都意向十分坚决,”迁都洛阳还不算了,最终还要迁都长安“。宋太祖迁都之意坚决如此!
975年,宋太祖终于统一南方了,于是宋太祖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了,也许宋太祖意识到:对于宋太祖来说,京都在开封,无险可守也无妨,可是后继之君未必如太祖般文治武功。于是976年(就是宋太祖暴毙的那年),宋太祖有意迁都洛阳,于976年3月、4月巡幸洛阳,可是二把手的宋太宗反对迁都,理由是:“在德不在险”。可是为什么就一句如此迂腐的“在德不在险”,为什么能使宋太祖临时放下立即迁都洛阳的念头呢?做为宋太祖的弟弟,也许只有他,才能如此说到宋太祖的心坎上,是的,南方已统一,再把北汉、燕云拿回来,便不是无险可守,身体一向强健的50岁的宋太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开后继之君开拓疆土上,回来开封后,便马上调兵遣将,并于976年8月,进行了宋太祖一生以来最大规模、聚全国之兵的北伐。北伐很顺利,可是在10月,宋太祖突然暴毙,留下宋朝一大疑案,也使宋太祖这次北伐中止。
“志大才疏”的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北伐,可是把宋太祖留给他的20万精兵给消耗光了。按理,赵光义此时应该承认自己的军事才能远远不及他哥哥,也应该做守成之主该做的事情。按他哥哥所说的“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长安,稳获河套产马地,训练精锐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潼关天险能保证任何骑马民族的军队难以逾越。可是“志大才疏”的赵光义,继续他的“在德不在险”,设考课院、审官院,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可是对于宋太祖所坚持的“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丝毫没有执行。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将宋朝带到了冗兵,积贫的境地,也便如宋太祖所意料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成为一种必然。宋太祖初期军队20万,统一南方后,军队37.8万,此时宋太祖都认为是冗兵了,要“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而宋太宗时期军队达到了66.6万,到宋仁宗时期竟达125.9万!
历史证实了这位神一般的宋太祖之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真的不到百年,才在70年后的治平二年,蔡襄就统计了军费占宋朝收入的六分之五!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大部分的财力,积贫积困始于“志大才疏”的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险”!
“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万。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
开宝九年,太祖幸洛,欲留都之,群臣及晋王光义力谏。太祖曰:迁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光义问故,曰: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光义等复力请还汴。帝不得已,从之,叹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帝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宋朝禅于后周,京都也延续后周开封。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无山川之险,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五代以来,建都在开封的无一不是短命王朝。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禁军数量急剧膨胀。太祖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而且宋太祖的迁都意向十分坚决,”迁都洛阳还不算了,最终还要迁都长安“。宋太祖迁都之意坚决如此!
975年,宋太祖终于统一南方了,于是宋太祖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了,也许宋太祖意识到:对于宋太祖来说,京都在开封,无险可守也无妨,可是后继之君未必如太祖般文治武功。于是976年(就是宋太祖暴毙的那年),宋太祖有意迁都洛阳,于976年3月、4月巡幸洛阳,可是二把手的宋太宗反对迁都,理由是:“在德不在险”。可是为什么就一句如此迂腐的“在德不在险”,为什么能使宋太祖临时放下立即迁都洛阳的念头呢?做为宋太祖的弟弟,也许只有他,才能如此说到宋太祖的心坎上,是的,南方已统一,再把北汉、燕云拿回来,便不是无险可守,身体一向强健的50岁的宋太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开后继之君开拓疆土上,回来开封后,便马上调兵遣将,并于976年8月,进行了宋太祖一生以来最大规模、聚全国之兵的北伐。北伐很顺利,可是在10月,宋太祖突然暴毙,留下宋朝一大疑案,也使宋太祖这次北伐中止。
“志大才疏”的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北伐,可是把宋太祖留给他的20万精兵给消耗光了。按理,赵光义此时应该承认自己的军事才能远远不及他哥哥,也应该做守成之主该做的事情。按他哥哥所说的“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长安,稳获河套产马地,训练精锐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潼关天险能保证任何骑马民族的军队难以逾越。可是“志大才疏”的赵光义,继续他的“在德不在险”,设考课院、审官院,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可是对于宋太祖所坚持的“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丝毫没有执行。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将宋朝带到了冗兵,积贫的境地,也便如宋太祖所意料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成为一种必然。宋太祖初期军队20万,统一南方后,军队37.8万,此时宋太祖都认为是冗兵了,要“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而宋太宗时期军队达到了66.6万,到宋仁宗时期竟达125.9万!
历史证实了这位神一般的宋太祖之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真的不到百年,才在70年后的治平二年,蔡襄就统计了军费占宋朝收入的六分之五!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大部分的财力,积贫积困始于“志大才疏”的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险”!
“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万。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
开宝九年,太祖幸洛,欲留都之,群臣及晋王光义力谏。太祖曰:迁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光义问故,曰: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光义等复力请还汴。帝不得已,从之,叹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帝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