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苏联红军为何如此看重低空(3000m)以下的性能?原因很简单,因为战场上还有对地攻击机这种东西存在(无论是苏联人还是历史上英国佬欧陆扫场阶段的第二战术空军,掩护/护航己方攻击机或截击敌方舔地专业户都是任务出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前者为最),在一群群黑压压的IL2以树梢高度扑向德国佬防线的时候,还指望德佬的“某些”战斗机依靠“某些高度”的性能优势摆平对手以及同样一大票在树梢高度徘徊的护航机群?这显然不可能
性能这种东西,向来实用就行,LA7之所以是俺眼中的WWII低空之王,原因就是历史上的LA7完美地用最佳的性价比最大程度地达成了特定空域高度内相对于德国佬战斗机的最大性能优势,同时以恐怖的产量完全碾压了对手,和遮天蔽日的伊尔2一道打断了东线德国佬最后的脊梁,这才是一款真正成功的武器。苏联红军就是这么赢得战争的
2. 恕俺孤陋寡闻,8个和2个的段子出自哪?做的是啥动作?俺看过不少德国人和俄国人的第一手资料,还真没听过这一出
来自德国的测试资料?这个俺还真有,很久很久以前在战鸟和几个鬼佬扯淡的产物之一
首先是杆力,德国佬对其杆力特性称赞有加,尤其是瞄准时的指向性


然后是德佬对其机动性的评价,超越190和109的存在(德佬在引擎上面出了点小问题,这个暂时不提)

并且俺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德佬压根就没测过这货的俯冲性能,只在最后简单提了一下190遭遇后应当避免与其进入缠斗,俯冲杆力啥的八成又是典型的拍脑袋思维
最后在该报告中德佬根本连提都没提神马座舱温度,只简单地提到了下面这玩意

这个也是190系列尤其是A8以前的一个通病,毛病在哪俺就不用说了吧
最后俺要提一句,战争中真正区分出“截击机”这个概念并以此为指导研制新产品的只有日本海航的乙战系列(IJA的单座重战KI44勉强也算),汉斯?嘿嘿,玩你丫的190去吧
3. 哦,原来毛子是先搞出了LA5,然后忽然发觉这玩意低空很NB,比汉斯的109/190还强,于是在1943年以后才把自家空军建军指导思想改为战术空军优先的啊,莫非伊尔2也是1944年以后才造出来的?LAGG3时代被德佬完爆的黑历史就这么没了?逻辑混乱也要有个度
俺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对战机性能的取舍侧重是一个国家空军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作为一支战术空军的重要组成力量,战争中后期的LA系列在这一方面完爆了东线的德国佬,并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YAK系列成为历史上苏军第一低空战机,乃不妨先搞明白俺一直在说的这一点再来妄谈孰优孰劣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