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丝石产自山东临朐。在唐朝,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产地是在青州的黑山。至宋末石源枯竭,历朝虽有产出,但数量相当稀少。 特征:泥质岩、硬度6.5左右,敲击声很脆,无厚料,从侧面看层状沉积岩特征明显,红黄相间,正面出现像树木年轮一样的红丝。






红丝石,产于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的黑山顶峰石洞中和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的壮山周围。黑山和壮山两地直线距离约二十公里,两地所产之石色泽质地极为相似,系同出一脉。黑山因石源枯竭,藏量甚少,现红丝石多为壮山一带所产。因古代临朐县隶属青州府,故以往统称为青州红丝石。
青州黑山红丝石产于黑山顶峰一个石洞中,洞内深宽一丈余,高三尺余,采石极为困难。石质坚而不脆,硬而不滑,手感温柔,敲之响声清悦。石色似晚霞,红黄相间,鸡血色的丝纹回旋变幻,次第不乱,莹于石面,形成山峰、云雾、月晕、林木、花卉等纹络。制砚研墨,膏润浮泛,凝墨如漆、不伤毫毛,存墨加盖则数日不干。且无论用过多久的砚台,清水一洗即点污不染,光洁如新。
临朐壮山红丝石产于壮山地下2~7米的石灰岩第一岩段与第二岩段接触部位,岩层较薄,往往有石英线夹杂其中,料石稀有,大材极不易得。石质细腻,致密而坚实,多为柑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棕红地灰黄丝纹、紫地灰黄丝纹等。丝纹虚幻神妙,变换无穷,天然形成云纹、水纹、刷丝纹和山水草木、云龙鸟兽诸状,有的还间有石眼、墨斑、金色条带、闪光紫筋、石英冰纹。制成石砚,质润肌细,手试如膏,色泽华而不浮,发墨护毫,墨液如油,墨色相凝如漆。





红丝石作为观赏石,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自然形红丝石,即天然形成,独立成块,不经为加工的红丝石;二是磨制后的红丝砚赏石,石质细腻,膏润华泽,红黄颜色对比鲜明,丝纹变化丰富。





红丝石纹理细腻,硬度适中,易于打磨,又是制作砚台和其他工艺品的优质材料,成砚称“红丝石砚”或“青州红丝石砚”,质地嫩润,发墨如油,蓄墨似漆,不渍墨,不损毫,匣藏不干涩,砚内色彩纹理美观和谐,是历史上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这种石头在宋朝就已经面临枯竭,原因是它的质地最适合制造砚台,由于其特殊材质,使得红丝石砚不渍磨,不损毫,文人墨客推崇的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随着红丝石资源的日渐减少,那些具有悠远文化气息的砚 台作品连连升值。红丝石作品升值空间大,推荐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