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逖、施耐庵的赠答诗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浅谈顾逖、施耐庵的赠答诗
[摘要]
顾逖与施耐庵同是元末明初兴化人,其身份、经历在时间、空间上一致,足以证明二人确系“旧同寅”。由顾氏家族传承史分析,二人赠答诗真实可信。
[关键词] 顾逖 施耐庵 武陵溪 赠答
顾逖《赠施耐庵》: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答顾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一、顾逖、施耐庵赠答诗的由来
民国初年,顾逖的后裔顾硕(1859—1925年)从其高祖顾九苞(1738—1781年)的遗稿中发现了上述两首诗,遂交邑人金逸园(1870—1924年),发表在兴化《楚阳杂志》(十日刊)上。
《楚阳杂志》(十日刊)系金逸园主办。金逸园名兆三,字益斋,号逸园。其人于晚清曾任上海《神州日报》、烟台《东亚日报》的记者。《楚阳杂志》(十日刊)于宣统三年(1910年)农历五月初一日在兴化创刊,先后办刊二、三年,于民国二、三年间(1913—1914年)停刊。其刊有“艺事”,分“文苑”、“杂俎”、“诗丛”、“词丛”、“实业”、“时评”、“小说”等栏目。多为地方见闻和地方人士稿件,内容丰富,颇有影响。
1953年,兴化刘仲书先生回忆起这两首诗,并云见于40年前(约民国二年,1913年)《楚阳杂志》(十日刊)的“艺事”中。
遗憾的是,当年丁正华、赵振宜、范俊达等人多次寻觅《楚阳杂志》及相关人的旧稿时,发现因战争等原因,杂志及旧稿多不存。丁正华同志当时尚望“期以时日,或有希望”,惜乎经过十年浩劫,这种希望就十分地渺茫了。因无原刊原稿,遂被人怀疑,甚至怀疑顾逖是否实有其人。
——浅谈顾逖、施耐庵的赠答诗
[摘要]
顾逖与施耐庵同是元末明初兴化人,其身份、经历在时间、空间上一致,足以证明二人确系“旧同寅”。由顾氏家族传承史分析,二人赠答诗真实可信。
[关键词] 顾逖 施耐庵 武陵溪 赠答
顾逖《赠施耐庵》: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答顾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一、顾逖、施耐庵赠答诗的由来
民国初年,顾逖的后裔顾硕(1859—1925年)从其高祖顾九苞(1738—1781年)的遗稿中发现了上述两首诗,遂交邑人金逸园(1870—1924年),发表在兴化《楚阳杂志》(十日刊)上。
《楚阳杂志》(十日刊)系金逸园主办。金逸园名兆三,字益斋,号逸园。其人于晚清曾任上海《神州日报》、烟台《东亚日报》的记者。《楚阳杂志》(十日刊)于宣统三年(1910年)农历五月初一日在兴化创刊,先后办刊二、三年,于民国二、三年间(1913—1914年)停刊。其刊有“艺事”,分“文苑”、“杂俎”、“诗丛”、“词丛”、“实业”、“时评”、“小说”等栏目。多为地方见闻和地方人士稿件,内容丰富,颇有影响。
1953年,兴化刘仲书先生回忆起这两首诗,并云见于40年前(约民国二年,1913年)《楚阳杂志》(十日刊)的“艺事”中。
遗憾的是,当年丁正华、赵振宜、范俊达等人多次寻觅《楚阳杂志》及相关人的旧稿时,发现因战争等原因,杂志及旧稿多不存。丁正华同志当时尚望“期以时日,或有希望”,惜乎经过十年浩劫,这种希望就十分地渺茫了。因无原刊原稿,遂被人怀疑,甚至怀疑顾逖是否实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