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学吧 关注:1,346贴子:4,690
  • 4回复贴,共1

净空法师对初禅与明心见性的错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初禅就是“一切时候”都能断五欲
净空法师:你得初禅,你也不过将来是生初禅天而已,不容易成就。怎么知道不容易成就?你自己可以试试看。初禅的禅定【能伏五欲六尘】,它是色界,它不是欲界。我们今天【对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还动不动心】?【只要六根接触境界还会动心、还会起念,你就晓得你在欲界,你色界没有分】;看到这一桩事情欢喜,看到那个讨厌,这是欲界,不是色界,色界没有了。【你就晓得禅定功夫成就不容易】。
我过去在外国,听说某一位大德禅定功夫很深,道行很高;可是又听说有些人批评他,他很不高兴。他道行在哪里?赞叹他会欢喜,骂他他不高兴,他是欲界凡夫,他不是色界天人。色界天人说老实话,喜怒哀乐不动心,在佛家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什么境界?初禅天的境界】。换句话说,他那个功行再高,定功再高,我们晓得不是他没有定功,这个定在佛法里面叫做“未到定”,还达不到初禅;他是有定功,达不到初禅。【他定功要是达到初禅,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了,确确实实内不动心,外不会受境界诱惑,色界天人】。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功夫就更深,出不了三界。
《认识佛教》:
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 、食、睡, 这五欲还动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的 人很多,得禅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道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 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欲界有财、色、名、食、睡,【初禅以上五欲不但事没有,念头也没有】,如果还有念头,其定功叫作‘未到定’,不能到初禅,只能在欲界的上面四层,如明白此种事实,禅实在难修。
那么要想生到初禅,也就是梵天,要修清净行,就是要修梵行,清净的标准是什么呢?最低限度要断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样要有一样,就没有资格生梵天,你就晓得生梵天不容易,那个修禅,初禅五欲断掉,所以这个自己要很冷静的去想一想,能不能断得掉,有没有能力修禅,我自己想了很久,没有能力,财色名食睡断不掉,断不掉啊!那修禅不能成就嘛,再回头修净土,净土不需要断,可以带业往生,这个行,这个我可以办得到。。
。。。。。。。
一个禅师说,这简直是倒果为因,滑稽可笑。没有欲望,是【修成初禅后的境界】。并不是说,你还没开始修呢,就要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才有资格修!再说,即便达到,也不是说就断除了欲望。禅师也不可能整天在禅定状态吧(禅定时确实不需要满足欲望),出了定也要吃饭睡觉!别说初禅了,菩萨未转业识前也还得吃饭!
兴稳法师在《入初禅并不是很难的事》文中说:
初禅讲要离开五盖,五盖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这个是讲在定境中,而不是讲出定后的修为】】。在入定的当下,你得具足正念,当然不能有很粗的贪欲跟嗔恚。还要有智慧的观照,当然也不能有昏沉睡眠跟怀疑正法。掉悔,心念躁动不安,怀有忧恼悔恨。比如说,一个人做了什么错事,他心中很后悔,就在那里自我责备,一直在想,我是罪人我有罪,我是罪人我有罪,这样他也是没办法进入禅定的。【五条都能达到标准,那就表示你的禅定,是符合佛法的禅定】而不是外道的邪定,邪魔歪道修禅他不需要善法一样可以有定力。如果五条还有欠缺,那说明我们的定力不稳,还要继续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讲我们入定的当下,不是讲我们平常的作为。如果以平常不入定时,非要达到没有五盖,才算是能修禅入定的标准的话,那我们凡夫永远也没有资格修定了。】所以说,【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我们认为入初禅很难】。
2、为使学人不修禅宗,老法师创造了“禅宗要明心见性就得断见思惑”的“独到”观点,极大地提高了明心见性的难度。但略懂常识的都知道,明心见性与断见思惑没有必然关系。否则,就真恐怕没几个见性的人了!所以你看,他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说:
说老实话,禅宗的善知识越来越少了,几乎找不到了。
末法时期证果的人没有了,见性的人没有了。但是得禅定的人,有!修行得禅定的人有,明心见性太难了,没有了。那么末法一万年,现在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往下去,每况愈下了。
所以你看禅宗传法,一生当中有几个人开悟了的?有绝多数打一辈子也不开悟,愈打愈糊涂,它那个方法是特殊。
但是印光大师说:“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明心见性的人,不一定都是已经“断了见思惑”的!印祖文钞中多次提出这个常识。
净空法师:所以念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回归到自性,从一切妄想杂念中回到一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前面‘南无’二字是‘归依’,亦即一念回心的意思,要回归到自性。在其他宗派非常难,【禅宗讲明心见性,要把见思烦恼断尽,还得破几品无明,才能回归自性】。净宗就方便,只念一句佛号,人人能修能证。
。。。。。。
众所周知,断见思惑就是阿罗汉,出三界生死了。净空法师当然知道这个常识,他在《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里说:“三果与四果比,烦恼没断干净,没有超越六道,他们智慧工夫好,在四禅天修行,把【见思断了才出得去】。”
看来在净空法师眼中,【要明心见性,必须得证了阿罗汉后】,再破无明才行?!
因为老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里说:“倓虚老法师说过,他一生看到参禅得禅定者有,开悟的一个也未见到。【参禅不开悟,不能出三界】。”
“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过是了生死、出轮回而已。”
又说:明心见性之后,不会退转,不会起烦恼。会起烦恼,决定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就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最低的地位都是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绝对不会退转,也不会起烦恼。
按照他的说法,明心见性的人,既然断了见思惑,就肯定“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
但净空法师却在《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里又说:禅宗是顿悟,而烦恼习气不是一生中就能断尽,要生生世世不退。禅宗彻悟之后,生生不退不容易。在中国佛教史中禅宗【大彻大悟之人,来生退转的很多】。
因为禅宗有修持,第二生有福有慧,可能大富大贵,再投胎愈投愈迷,每况愈下,这就是学佛成佛要无量劫的原因。
请问老法师,明心见性的人,到底是“不受后有”,还是“受后有”?您自己也说糊涂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3 07:58回复
    无需诤,依佛教法,脚踏实地修十善业道,渐次升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22 09:13
    回复
      2025-08-25 23:51: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不要随便批判哪一位法师,否则罪业很大。阿弥陀佛!


      5楼2014-12-05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