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骑行吧 关注:7,916贴子:92,592
  • 8回复贴,共1

大环赛之路(怎么才能参加环法水平的比赛)--转自虎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单日赛到多日赛 很多车迷经常在网络上问一个问题:“我能参加环法吗?”,“怎样才能参加环法?”,“某某年轻车手为什么不能参加环法?”。在很多人眼里,以环法为代表的大环赛是自行车殿堂中最为重要的比赛,如何参加大环赛,当然是一个必须要详细解答的问题。在详细解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进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BernardHinault是自行车历史中最伟大的几个车手之一,一生总共获得了10个大环赛冠军,五个环法冠军让他与Merckx和Indurain等人一起并列为获得环法总冠军最多的车手。但是,各位朋友也许不知道,1954年出生的Hinault,直到自己24岁的时候,才参加了自己第一届环法。事实上,Hinault在22岁时已经在自行车比赛中崭露头角,在23岁时就在CritériumduDauphinéLibéré这
[+查看更多]

没有Guimard,Hinault的职业生涯也许不会那么传奇
古人有“拔苗助长” 故事来告诫人们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自行车运动而言,毫无疑问,如大环赛这样的超长的多日赛,需要车手一步一步走过来。如果把自行车比赛分为单日赛和多日赛两种,毫无疑问对于所有年轻车手而言,他们的第一场比赛都是单日赛。我们先抛开大环赛,只说从单日赛到普通的多日赛(比如三四天或者一周的赛事),对于车手有哪些要求呢?
对于一个新手而言,一个好的衡量方法就是在周六和周日连续比赛,或者在周六比赛之后,周日再做摩托车/汽车的护送下进行长距离的骑行。当你在第二天感觉已经恢复过来,并感觉足够好,足够强能继续比赛,那么你的耐力和恢复能力以及好到可以去继续尝试三日或者四日的比赛。尽全力去尝试一下比赛吧。也许你可以完赛,也许不能。如果这时你实在不能坚持要退赛,你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我累了——每个人在多日赛中都会有劳损,甚至对于那些参加环法的车手来说,大部分人都想着比赛能早点甚至提前结束,没有人会说我在比赛中感觉很舒服,再来多几站比赛吧。
所以,读罢上面一段,大家可以知道,多日赛比赛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恢复能力和耐力。如果你的耐力和恢复能力都非常好,那么多日赛就是适合你的比赛类型了。在恢复能力之后,是爬坡能力,再接下来是速度。比赛经验当然是很基本的,对技术的要求则没有如古典赛那么严苛。


IP属地:重庆1楼2014-05-31 13:35回复
    既然恢复能力和耐力对于多日赛来说如此重要,那么这项能力是天赋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获得的呢?对于精英级车手来说,恢复能力当然是他们的天赋,如Froome、Contador这样的车手,他们在环法中的恢复能力是极其恐怖的。Froome可以在环法做到基本上每天都体重差不多,这说明每天消耗大量的能量、对身体造成巨大劳损之后,他依然能在睡一觉之后,将身体各项机能恢复到最佳或者接近最佳的水平(大家应该知道艰苦的骑行之后人的体重是会下降的)。
    抛开天赋,对于车手而言,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其实确实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获得耐力、体力。这意味着一个年轻而缺乏经验的车手是不可能在一个多日赛中获胜的,这也是为什么像Hinault要24岁才能参赛,而如LeMond这样的车手也是到职业生涯第四年才第一次参加环法。这是因为他们的整个计划在美国赛季都包括了很多没那么激烈的多日赛,一直循序渐进,到第三第四年再参加。一个车手如果要参加环法,一定要非常全面仔细的准备,否则就会出现如前所说的“拔苗助长”的情况,对车手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Greg LeMond曾经是最好的大环赛车手之一,他曾经的教练Borysewicz功不可没
    同理,对一个在职业生涯初期的车手来说,即使像四日/五日的较低强度的小型多日赛,也需要循序渐进。两天之后,你也许就会感到疲乏。而大家须知,身体的快速恢复能力,是随着你的身体发育和成长而增强的。但是这种提供不是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就能出现的,而是通过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系统训练才能获得,如果你想要去参加环法环意环西,则需要更多时间。如果你想走捷径,过早地去尝试那些艰苦的多日赛,那你肯定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这可能会破坏你的身体机能,很有可能会缩短你的职业寿命。
    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说一些大环赛车手的黄金年龄至少要在25岁之后,对于不少车手来说,甚至是27-28岁,他们才迎来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欧洲的一些比赛,比如Vuelta Ciclista a Murcia,Tour de I'Ain,Settimana Internazionale Coppi e Bartali 等小型赛事,有诸多年轻车手参加,这些比较小的多日赛是他们通向更为激烈的一周赛乃至大环赛的必经之路。

    Nairo Quintana在Vuelta Ciclista a Murcia的比赛中,这些小型比赛通常也会像很多U23的车手开放


    IP属地:重庆2楼2014-05-31 13:38
    回复
      2025-05-15 18:36:18
      广告
      大环赛的准备
      之前我们已经反复强调,对于大环赛而言,不能拔苗助长,需要循序渐进。对于一个志在环意或者环法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好成绩的车手来说,对于大环赛的准备更是要从职业生涯的开始就着手准备。须知这不是说第一个赛季就参加大环赛(原因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大环赛上取得好成绩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计划,每个赛季都是计划的一部分,而你所做的则是在每个赛季都增强你的力量,提高你的耐力,提高自己的比赛阅读能力,让自己在比赛中变得更加聪明。在你已经能足够强,能在三日赛四日赛取得足够好的成绩之后,你才能升级到一周赛,然后再一步步向更长的比赛前进。
      终于,当某一个赛季开始,教练和你都觉得你有能力进军大环赛的时候,你整个赛季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应该是大环赛,赛季的计划就是如何更好的跑大环赛。对于新手来说,整个赛季的计划,包括训练和比赛,都需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在大环赛之前参加两至三项小型多日赛,最后一次多日赛最好在大赛开始前两至三周结束。而这几个小型多日赛,应该是四至七天的长度,中间间隔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个月的间歇期,尽量参加点对点的大组赛,而少去参加城市绕圈赛,因为绕圈赛大多数是短而快的绕圈,这并不是备战那些一系列长距离点对点的多日赛所需要的。
      关于以大环赛为核心备战整个赛季,抛开Froome、Contador这些大环赛专业户,一个比较现成的例子,是Cannondale车队的Moreno Moser,为了备战自己的第一次大环赛,他去年的状态都在围绕13年的环法进行,进行了大量的高原训练和“多日赛模拟考”。下面我们还会介绍另外一个年轻车手的大环赛之路。
      如果在参加大赛之前两至三周没有小型多日赛,那怎么办?可以通过摩托车在前面领骑配速的方式来模拟。但须知这不是理想的备战模式,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种有效的模拟练习。每一次的练习都必须在路线的长度和训练的强度上等于比赛的长度,也就是说,这不是100公里的练习,而是160公里。再仔细对比你将要参加的比赛的地形图,然后在类似的地形下训练。具体的摩托车训练,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翻译团]跟着摩托去训练

      摩托训练往往能弥补比赛缺乏比赛的不足


      IP属地:重庆4楼2014-05-31 13:39
      回复
        案例分析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车手是如何备战大环赛的,我们可以举两个车手的例子来分析,看看他们是如何备战大环赛的。首先是2013环法第11的Michal Kwiatkowski。这位波兰小将有着无与伦比的一个赛季,但是如果你从他2010赛季进入西班牙农业银行车队开始看起,你会发现他的成长轨迹基本上面说的没有太大差异。他的第一个赛季参加的基本都是西班牙本土的一些小赛事,多日赛如环穆尔西亚,环卡斯蒂略和莱昂赛,都是强度不高的赛事,而从第二赛季他代表无线电工作室车队开始,他获得了参加更多高水平比赛的机会,如迪潘三日赛、环卢森堡、环奥地利等赛事,虽然你可以看到他也曾在环卢森堡,大瀑布经典赛这样的赛事停赛,但一系列的完赛意味着他能参加更好强度更高的赛事。于是在第三年,也就是他22岁,他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大环赛,也就是2012环意。为了备战环意,他在参加了二月份的环阿尔加夫,三月的西弗兰德斯三日赛,四月份的环罗曼蒂赛,直到5月份环意开始。他的第一次环意只获得了第136名,名次虽然不起眼,但是他起码完成了赛事,如果大家细心一些,可以发现对于很多车手,第一次大环赛的总成绩都不会太理想,如Andrew Talansky等车手,第一次大环赛都不会有太好的成绩,车手的恢复能力和耐力是需要通过一次次的比赛获得的。所以等到Kwiatkowski第二次参加大环赛——2013年的环法,他的耐力和恢复能力就已经显现出来,总成绩第11名足够说明问题。
        计成对于我们理解大环赛之路,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也是个非常励志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车手——计成。2012年环西,计成成功挤进Argos-Shimano车队的名单,并完赛,成为了完成大环赛的中国第一人。这其中的过程,对国人的启迪,应该是非常大的,计成靠的更多是自己的实力去参赛,而不是很多人认知中的“中国元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看看2011年计成的成绩单。2011年,计成参加UCI赛事27天,总里程3500多公里。
        环马洛卡挑战赛的五日赛事,两天完赛,两天被关门,一天DNF(即未能完赛,下同)
        Tour Cycliste International du Haut Var DNF
        Hel van het Mergelland DNF
        Albert Achterhes Pet Ronde van Drenthe DNF
        Circuit De Lorraine Professionnel DNF
        Tour of Belgium DNF
        Tour de Pologne DNF
        计成完成的只有环科隆赛和另外几个法国、荷兰的小比赛。完赛率那是相当低。其实这非常好理解,以前计成大家的大多数是国内,及少部分亚洲级别的赛事,比赛节奏慢,竞争不够激烈,对车手的恢复能力要求不高(为啥说国内赛事对恢复能力要求不算高,后面我们会分析)。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未能完赛。好在Shimano车队对他非常有耐心。于是,大家可以看看2012赛季计成的表现(下文摘自@macnir 的文章《Argos-Shimano与计成的环西猜想 》)。
        车迷得知计成入选消息的时候都很惊喜,这说明大家都知道计成和欧洲一流选手在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不过计成今年进步真的很大,不知道有没有车迷关注过禧马诺中国上的中国车手博客。当时韩峰和计成都在写这个博客,透露了大量的训练细节和比赛感受。与欧洲选手体能和功率的差距不必多说,我想说的是他们的优势在于,除了我们通过cyclingnews等网站能查询到的那些国际、洲际赛事之外,他们还经常可以参加荷兰国内的小比赛或城市绕圈赛。虽然比赛水平要低一些,但这些“欧战”经验的确很关键。从中他们可以学到应付高强度赛事的能力,并积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能力的经验。也许今年对计成来说,就是量变产生质变的一年。
        米兰-圣雷莫的英勇表现(具体可以查阅这里)自不必多说,既然是大环赛,我们就来看一下计成今年在多日赛的表现:
        3月 2.HC 国际标准赛(Criterium International)两天三个赛段,包括一个高难爬坡赛段,完赛
        3月 2.HC 迪潘三日赛 (Three Days De Panne)三天四个赛段,平路,在最后一天的计时赛DNS,看微博是膝盖伤病
        4月 2.HC 环土耳其(President Tour of Turkey)八天八个赛段,基本平路,有一个爬坡赛段,有海风,完赛
        5月 2.1 环皮卡第(Tour de Picardie)三天三个赛段,平路,完赛
        队长Degenkolb在环皮卡第拿下两个赛段+总冠军,他还特别感谢了计成:“我们的中国车手计成很给力,他在追兔子时的表现十分出色。”
        5月 2.HC 环比利时(Tour de Belgique)五天五个赛段,平路+阿登型,在最后一个阿登型赛段DNF
        中间回国参加了一些比赛
        8月 2.HC 环布尔赫斯(Vuelta a Burgos)五天五个赛段,起伏地形+一个高难山地,完赛
        加粗的两场比赛是我认为奠定计成入选基础的两场赛事。他在皮卡第充分赢得了队长的信任,在布尔赫斯则证明了自己应付连续爬坡的能力。相信环西前两周的一些起伏地形,计成有能力应对。
        相比之下,去年计成没有在欧洲完成过哪怕一场2.1级或者2.HC级赛事,2010年及以前他的赛历还主要以单日赛为主,多日赛连发车名单都很少进入。Argos-Shimano作为一支以培养年轻人为乐的车队,这里没有人关心你的名气和你的U23战绩。上至经理下至训练师所关注的,只有你是否真正投入,是否通过他们的训练和比赛计划获得了提高。计成在过去几年中的表现,给车队的理念做了完美的诠释。
        可以说,在计成的身上,你能清晰地看到,国外对如何培养一名车手参加大环赛,是有着非常清晰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也就是前面我们反复强调的大环赛原则。当然背后还有一些青年赛事的秘密,这点我们也会后面谈到。


        IP属地:重庆5楼2014-05-31 13:40
        回复
          多日赛的恢复策略
          在一系列激烈的比赛或者模拟练习之后,休息是最基本的。你可以在比赛之后放松一下,直到你觉得全身又充满能量。训练的总里程应该减到平时的80%,直到大赛开始。但是,每周还是需要有一次速度练习(比如在周二)和一次分组间隔练习(比如在周四),这两种练习还需保持正常的强度,但是间隔可以缩短一些。在最后的一个周末,周六周日都可以去参加点对点的小型比赛,或者做长距离的摩托车领骑配速,但是建议不要进行绕圈赛。
          以最有活力的状态开始一次大环赛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你一开始比赛就是插腰喘气,停留在大剂量练习依然有不少乳酸积累的情况下,那肯定无疑总冠军的争夺。在大赛前两天,出去进行一次四小时的轻松训练,然后最后一天,和缓地骑行三小时左右。因为之前已经通过练习提高了自己的耐力,这样的骑行对于你来说,应该会是小菜一碟。别骑太快,因为你不是要去比拼一场独立的团队计时赛,那种比赛平均时速达到或超过40公里每小时,而大环赛的平均时速不过40公里每小时,这样的速度差距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意味着在整个的大环赛备战期间,速度的练习是不断地减少,而耐力练习的比重是不断地提升。但是切记,不要为了160公里长的比赛而去练习160公里的距离,而是应该以比赛的时间来衡量训练的长度,如果比赛要跑4个小时,那么就训练4个小时,无论你在这期间跑了多长的距离。训练的配速以及节奏总是要比比赛要缓一些,所以决定训练长度的是预期比赛的时间。
          有些车手喜欢在大赛前充分的放松,但小心了,有时候过犹不及,休息太多有可能导致你前段时间通过训练而获得的耐力出现倒退,反而适得其反。有些人可能会在大赛前把自己的状态和兴奋度调得过高,以至于在大赛的前几个赛段就迅速进入状态,后面反而出现状态衰退。大赛开始前究竟需要休息多少,多少为过,这点也许每个人都不同,但是休息过多是不值得提倡的,你必须在有足够的经验去理解你的身体和比赛,才能做出最正确的调整。
          恢复在现代体育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学问,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和门道,具体的恢复知识,论坛在几个月后会有另外的文章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留意。


          IP属地:重庆6楼2014-05-31 13:40
          回复
            大环赛车手的能力要求
            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环赛车手?在合格的基础上,又需要哪些素质才能获得成功?你必须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有希望成为车队出征大环赛车队的一员。
            但是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指出要在一项多日赛获得总冠军,其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对于一个均衡的赛事,人们很难确定谁会赢下比赛。多日的比赛中,有太多不确定度因素。也许你想在多日赛表现好,希望取得好成绩,但是如果你没有特别强的能力而想着赢下比赛,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你足够好,而且你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比赛,外加一些运气,还要对手不那么在状态,不那么走运,那么你也许就找到获胜的钥匙。这就是多日赛的不确定性。你必须时刻准备着,时刻去为防守和进攻的最佳位置而战。多日赛有多长,你就必须要去寻找任何可能的机会。绝大多数时候,车手需要足够聪明、足够沉着去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注:天空车队的车手不在此处讨论范围之内)
            当然,你可能会说,像环法那样21天的赛事,如果每一天每一刻你都得自己去卡位,自己去防守,那样的精力就耗费太多了。确实,一个人不能做完所有的事情,在这样的比赛,你需要的队友的帮助。甚至在一些赛事,好的队友甚至能决定冠军的归属。不过,须知即使是最好的队友,都不能帮助那些有明显的技术或战术缺陷的车队领袖。要想在大环赛比得好,你必须具备如下的能力,记好了:
            1. 不错的爬坡能力
            2. 水准之上的计时赛能力
            3. bridge的能力:即很强从一个集团追赶到另外一个集团的能力
            4. 能从始至终在大部队的前方抢到好位置的卡位能力
            5. 足够的坚韧、塔夫
            6. 不错的技战术理解能力,必须要足够的聪明
            7. 持之以恒的专注能力
            爬坡能力和计时赛能力这里不做过多解释,任何一个重要的多日赛,尤其是大环赛,都是由山地赛段、平路赛段和计时赛赛段组成,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元素。
            当然,你可以说,计成的爬坡能力似乎不好,或者说计时赛的好坏,和能不能完赛,又有什么关系?这里必须要说,计成的爬坡能力,在环西已经得到了检验,如果他的爬坡能力不够好,他是断然不能完成比赛的。而关于计时赛的能力,有一个例子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今年的环加州赛上,卓比奥斯车队的台湾爬坡好手冯俊凯在个人计时赛中被关门,从侧面也反应了,要跑好一个多日赛,ITT也同样不能差,起码你不能抱着我混过去,第二天又能突围诸如此
            [+查看更多]

            爬坡能力,是多日赛,尤其是大环赛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对于那些有志于取得好成绩的车手来说,爬坡是取胜的关键
            bridge是个非常巧妙的自行车词汇,如今的中文世界中,大多数翻译成追赶/追击/追上。从一个集团追赶到另外一个集团,但这其中很多时候是一个,或者两三个等不多人从落后集团突围一定距离到前面的集团的能力,也许叫做“蛙跳式”追击,更为形象具体。而这种能力很多时候更多的出现在古典赛之上,车手需要在对手进攻之后,在差距拉大之前赶上前方的集团。在多日赛上,同样会有很多对手发起进攻,你必须能分辨哪些进攻需要紧跟,哪些进攻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追上前方的集团。尤其是在山地赛段,在没有队友帮助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追赶前方的对手——当然这意味着你必须有不错的单飞能力,最起码是短距离的突围能力。(以后有时间可以单开一贴详细讨论)
            关于bridge/“蛙跳式”追击,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2012环西第17赛段。在这个赛段,一共出现了两次关键的bridge,一次是康塔多在50公里的时候,发起进攻,然后bridge到自己三个队友以及Tiralongo所在的领骑集团。这奠定了整个比赛的走向。另外一次是Valverde在JoaquimRodriguez筋疲力竭时,Valverde在最后14公里左右的距离,发起进攻甩开Rodriguez,br
            [+查看更多]
            在论坛以前的文章,我们讨论过自行车比赛的攻与防的问题。一个好的车手,不应只会进攻,很多时候,防守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尤其在你的爬坡能力比对手弱的时候。要做好防守,必须能紧跟住对手的进攻。在大部队前方就是最好的防守位置——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在大部队的后半段,对手在前方发起进攻,这时你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穿过整个大部队去追上远在前面的车手(中间还不算对手可能对你的阻挡),而对手进攻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关于卡位,大家也可以参考2013古典赛总结一贴中,对Peter Sagan防守技巧的探讨:
            再说“wheel-suck之王”Sagan,这位23岁的小子已然是现在最好的防守者了,当然代表性的是他的wheel-suck。说wheel-suck容易,其实不然——能每次都wheel-suck正确的人的后轮,这可不是谁都能做的,需要车手能抢到好的位置,你在大部队后面、中间看到对手突围了,你是不可能及时赶上去的,但是前面这么好的位置,在一些狭窄的赛道,也不是谁都能抢到,这就是Sagan的厉害之一,他每次都能
            [+查看更多]
            自行车运动虽然是车轮上的运动,但是却有不少时候,需要身体接触——每一次的卡位,你都需要足够的塔夫,去和对手对碰。而在大环赛中,更多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极端的情况,暴雨、大雪、严寒、高山上的缺氧、高温暴晒、只有能坚强面对这些艰苦的环境,面对激烈的竞争,才能最终在比赛中获胜。
            最后两点,我们先说持之以恒的专注力。这点对于车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某一瞬间不够专注,也许你会丢掉50个车位的位置,然后你必须要花非常多的精力去追回这些位置,或者你就追不回了。或者在某个瞬间,你不够专注,那么摔车也许就会惩罚你。你必须要时刻去守住自己的位置。笔者依旧清晰地记得2010环法,Mende山赛段的比赛,康塔多突然的进攻,在之前比赛中保持高度专注的小施莱克仅仅在那一瞬间走了神,就让康塔多追回了宝贵的时间,并最终完成了逆转。

            Mende山一役,让整个2010环法的战局发生了变化,Andy Schleck的天赋毋庸置疑,当时的位置也非常之好,但是在Mende,无论是他自己不适合这个爬坡,还是突然走神,没有跟上Contador,都是非常致命的失误
            在多日赛中,车手们的恢复能力各不相同,每人每天的能量损耗也各不相同。每一天之后,车手间原本的实力差距又会变得不同。这意味着聪明的有经验的车手可以去思考如何击败一个平时比他更加强的车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车手们在大环赛路上,会遭遇爬坡,遭遇长距离的赛段,遭遇横风,这些因素都可能会让一些竞争对手掉队,让其他对手耗费不小的体力。车队和车手们在每个赛段甚至整个大环赛的战术就是围绕这些艰苦障碍来进行,尤其是爬坡和大风。有时候是单个车手的战术,有时候是整个车队的团队战术,但是这些经常是交织在一起。

            2013环法第13赛段,横风撕裂了大部队,让移动之星车队损失惨重,Froome也被拉开距离。但是这样做,是否浪费了康塔多过多体力?依然存在争议
            关于自行车比赛的战术,我们已经说过很多,这里就暂不复述了。不过这里还是要提一下一个不是战术的“战术”——在比赛中多交友,少树敌。别在比赛的初段就和其他队的车手交恶,他们在之后的比赛会想办法报复你的。对人友善,也许随着比赛的进行,在你需要食物和水的时候,他们就会施舍给你。自行车比赛就像是生活,你永远不知道未来有没有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交友一百,总好过树敌一人。
            关于这点,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就是2012环西,康塔多在最决定性的Fuente De山地赛段,发起长距离突围,中途就得到了他的前队友Paolo Tiralongo的帮助。当时Tiralongo不遗余力地帮康塔多带了很长一段距离,缘由就是康塔多2011年与他一起做队友时,曾经在比赛中“送了”Tiralongo一个赛段冠军,而一年之后,作为回报,Tiralongo助力了康塔多去赢得一个环西总冠军!
            对好人友善,反之,你别对那些不友好的人太好。用你的坚韧和塌方去回应他们侵略性的举动。但是别使坏,维持不让他们太爽这个度就好了。

            2012环西第17赛段,康塔多得到了前队友Tiralongo的倾力帮助,而盛宝银行也给他提供了补给


            IP属地:重庆7楼2014-05-31 13:41
            回复
              风向与比赛
              无论是山地还是平路,无论你是多人突围还是单人突围,记住突围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风向。逆风突围往往是有很大风险而且不太明智的,尤其是单人逆风突围/进攻,对手可以从容在后面维持住一个合适的距离,比如150米左右,然后耐心等待你被迎面吹来的大风折磨得筋疲力尽。所以,准确判断风向,是赛前必须要做的功课,尤其是必须经过那些经常刮风的区域。而且还须时刻留意比赛线路的变化。大家现在还津津乐道的一个案例,莫过于2009年环法,HTC-Highroad车队主导的那次根据风向和拐弯时路线变化,突然发起进攻的成功例子,这样的赛段如果你做好准备,你可以在那些措手不及的对手身上,赚取宝贵的时间差。
              案例分析:2009年HTC-Highroad车队征战环法的故事

              除了逆风和横风,当然还需顾及到顺风的情况。比之逆风,顺风也许会更考验车队和车手的专注力——因为这样的环境下,比赛的节奏与速度往往会被带得很高。如果你不保持在大部队前方的位置,很有可能你就会遭遇“断龙”等情况。同时,顺风背后的高速骑行往往也伴随着大概率的摔车——在高速中你很难不避免与其他人的轻微碰撞,尤其是在顶级赛事,车手间的距离间不容发,而在环法中,平路高速赛段的摔车,往往意味着好几位车手将告别整个大赛,或者会损失很多时间——这对于那些有志于冲击好成绩的车手来说,无疑是灾难。所以,当你感觉到顺风,感觉到速度变快时,务必争取留在大部队前方。

              斜线阵与主车群,是论坛最经久不衰的一个帖子


              IP属地:重庆10楼2014-05-31 13:44
              回复
                国外的青少年比赛对我国的参考意义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已经详细地介绍了大环赛各个准备环节,让大家有了一个直观、清晰的脉络。但是,如果这样就结束这个系列的文章,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大环赛,曾经距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从李富玉到黄金宝,我们很多寄予厚望的精英车手,最终依然不能圆梦大环赛,直到去年的环西,计成才让我们得以如此进距离的接触那些曾经看起来那么神秘的东西。现在我们知道,外国车手是如此这般地才能参加大环赛,对于我们中国的车迷/车手/赛事组织者,又能做到输出更多像计成那样的车手,最终让更多人去登上大环赛这样的最高殿堂呢?
                从我的认识来看,起码需要做好两点: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选拔青少年自行车人才,和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平台给本土车手。当然这里只是涉及到赛事安排方面,并没有关于自行车车队/体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有所疏漏,还请读者们海涵。
                首先是更多的比赛去选拔青少年人才。近几年,国内的业余/半业余赛事办得越来越好,北上广杭等一线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公路联赛,如环青海湖,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青年环湖赛,这些都给了广大业余爱好者,尤其是大学生们机会,去参加各种类型的赛事,比如平路绕圈、个人计时赛、爬坡赛,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赛事里,真正的多日赛还太少,而详细区分年龄的比赛,适合青少年参加的比赛,也太少。这里有我们的自行车群众基础薄弱的因素在里面,但也与我们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有关。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自行车赛事设置,来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
                大家都知道,意大利是自行车运动最普及也最狂热的国家之一,意大利是世界上极少数既能培养大环赛车手,也能培养冲刺车手,古典赛好手等各种类型车手的国家,这与他们极其复杂的赛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他们会有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业余比赛,在U17/U18(即17-18岁的少年参加的比赛)等少年级别,还有非常好的赛事,吸引到不同国家的车手,来与自己国家的车手一同竞争。这些孩子会在平时周末参加一些单日赛,或者连续两天参赛,然后在暑假期间,参加一些多日赛,比如著名的Giro della Lunigiana,这项赛事就只有3天,有不同的赛段设置,提供给冲刺车手及爬坡手机会。并最终输出了如Gilberto Simoni、Danilo Di Luca,Damiano Cunego,Vincenzo Nibali这些优秀车手。
                当这些车手从少年级别比赛,转入半职业的的青年级别比赛,开始参与车队训练,他们又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比赛。从三日增长到五日、六日,甚至八日的比赛,可以说,他们的多日赛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在19-23岁期间,也就是我们的大学生适宜的年龄段期间,他们可以参加大量的单日赛和多日赛,比如著名的U23级别赛事——法国的环未来赛,能提供冲刺赛段、中等山地赛段、高山赛段、计时赛段给不同类型的车手;又比如意大利的赛事Giro Ciclistico della Valle d'Aosta Mont Blanc,主要就是提供大量的山地赛段给各种爬坡手/GC车手以锻炼的机会,这些在暑假期间进行的赛事,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各个国家、地区的青少年自行车爱好者机会,去参与多日赛的机会。而这些车手在进入职业车队的时候,也能更加快速地适应比赛的节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计成之前加盟Shimano车队的时候,也曾有一段时间参加欧洲的多日赛,经常不能完赛的情况,尤其是在2011赛季,多次的退赛,一度让关注他的车迷为他2012赛季的目标——参加环西捏了一把汗,好在他在2012赛季提高了自己的完赛率,最终成为征战大环赛的中国第一人,可见能在青年时期提高自己的恢复能力,有多么的重要)。
                当然,说到分年龄段的比赛,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年龄的真实性。无论是中国哪项体育运动,这都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修改年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从足球、篮球到自行车运动的一个大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运动才会更健康地发展。
                再有一点,就是提供更多的多日赛的机会。现在的青少年级别赛事,包括我们的业余比赛,太少多日赛的赛事,这对于提升车手对多日赛的认识,提高车手的耐力,都是不利的。


                IP属地:重庆11楼2014-05-31 13:44
                回复
                  2025-05-15 18:30:18
                  广告
                  致国内赛事组织者
                  我们整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参加多日赛,如何参加大环赛,已经讨论了非常非常多。我们之前也提到了青少年赛事。对于有一定自行车人口的国家来说,好的国内比赛,是助推他们冲击更高峰的平台。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是从此文延伸出去,要思考的问题: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平台给本土车手,也就是说,提供更多更好的比赛给我们的专业车手。现在国内的赛事,论天数,2.1,2.2,2.HC级的赛事天数,并不比美国等国家要少,甚至有UCI积分的比赛天数,多达52天,都有些让人不可想象。但事实上,现在的比赛开放程度,还远不如如国外的赛事。这52天的赛事里,平路赛段,包括绕圈赛,太多太频繁,计时赛段、山地赛段太稀缺,比赛的结果甚至出现平路车手争冠,或者计时赛好手争冠的场景。在目前,国内优秀冲刺车手还非常稀缺的情况下,设立这么多平路赛段,对我们的车手锻炼价值有多高,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自行车赛事,本来就是难以预知的,比赛的结果难以预测,真是这项运动吸引人的本质之一。这一点,可以拿环京赛作为标杆:环京赛的赛段设置,一年比一年进步,赛程设置在去年和今年都很紧凑,增加了可能发生变数的丘陵赛段的数量,山顶终点也让赛事变得更加激烈和难以预测。而今年的环中国第一阶段,赛事组织者也做到了这点,让比赛更激烈,赛事前10或者前20充分拉开差距,很多时候是一个多日赛是否激烈的一个标志。
                  自行车赛事,尤其是高等级赛事的赛程设置,很多时候会成为车手训练的一个风向标。天空车队为了模拟环法赛段而到特内里费进行高原训练的故事,世人皆知;环西班牙的上坡冲刺,也正符合了西班牙车手擅长爬坡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更好的赛事设置,去提高我们的某些方面的水平,比如增加爬坡,来提高我们的车手的爬坡能力;国内车手拐弯技术、下坡技术普遍不如国外车手,就可以在比赛终点前在城市或者郊区的道路设置很多的拐弯,让车手在比赛中学到东西,或者让有雄心去夺冠的国内车手花更多时间去磨练这些小技术。今年的环西班牙自行车赛,很多平路赛段我们就见到了赛事终点前有不少拐弯,这些拐弯既提供了车手去突围的机会,也让那些拐弯技术不好的冲刺车手最后丢失了夺冠希望。同样,我们也可以多设置一些终点在一个爬坡点后的下坡,去打磨更多国内车手的下坡技术。同时,这些终点前的连续拐弯、或者下坡,也能增加比赛的不可预知性,提高观赛程度。
                  在欧洲,尤其是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或者北欧、东欧地区,大风的比赛经常会出现。虽然如今中国车手较少登陆欧洲大车队的前提下,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去挖空心思设计一些有可能产生横风的赛段,但事实上,在西北、内蒙很多地方,横风还是比较常见的。无论是在环赛里木湖,还是环青海湖赛,都出现过大风的赛段。如果我们能更好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让我们的车手多得到锻炼,这些车手将来到国外比赛,且不说会成为一种优势,起码不会成为一种劣势。各种自然环境的磨练,其实在国内的比赛都能找到,比如环湖赛的高海拔、低温天气,环中国的高温天气,环湖赛部分赛段的高山赛段,环中国、环京赛的丘陵赛段,这些地形越丰富,对我们的车手的考验也会越多,对他们的成长也就越有利。
                  紧张激烈的比赛下,车手的恢复能力,才会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每天都是绕圈或者平路赛段,那么无论是观众,还是尝试去控制比赛的车队,都会显得游刃有余,唯有让比赛更加激烈,车手们的恢复能力,才会在日积月累的比赛中,逐步提高。同时不得不指出的一个问题,是国内一些赛事经常出现的长距离转场。我知道这里有很多其他因素,制约了比赛的地点。但是不得不说转场会让车手更加疲劳。科学的实验证明,睡觉是最好的恢复身体的手段,而恢复能力是决定多日赛成绩的一大因素。长距离的转场,会让车手休息更少,从而影响车手恢复能力的提高,理想状态下,尽量减少转场,是车手希望见到的,也许这也是未来我们的赛事组织者努力的一个方向。
                  好了,大环赛之路系列文章,到此为止,就结束了。无论读者您学到多少,只要是其中一部分,甚至是几句话对您有所帮助,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半。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车手,能登陆欧洲车队,接受大环赛等高水平比赛的考验。如果哪一天有中国车手能站在大环赛的领奖台,那才是中国自行车运动真正的希望!


                  IP属地:重庆12楼2014-05-31 1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