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吧 关注:115,803贴子:607,598
  • 20回复贴,共1

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直到涅盘寂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对佛教感兴趣者不可不知!
(1)
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当然,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盘寂静”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5-27 15:28回复
    (2)
    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的。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你没法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对于上帝,你只能信,不能怀疑。
    因为人们根据对所有现象的观察,发现万法莫不遵循有生有灭的无常规律。既然凡事有生有灭,地球也是有生有灭,整个宇宙也是有生有灭。
    既然宇宙也有生有灭,所以人们判断:整个世界肯定有一个最初的状态,有一个【开始】。
    至于“最初的状态”以前,是怎么回事,我们是不大愿意考虑的。关于此点,罗素在《我为什么不信基督教》一文中也曾觉得荒谬,因为他认为“世界有最初”的逻辑不成立。
    我也觉得很荒谬,因为人们在承认“所有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同时,却认为上帝是没有生灭的,一直存在的。与圣经有关的宗教教派称之为“自有永有”。
    圣经教徒说,上帝的存在是超越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既然无法思议,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得出“上帝的存在是自有永有的”这个结论呢?
    难道他们与上帝一样、或者甚至超越了上帝?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5-27 15:29
    回复
      2025-05-10 16:48:28
      广告
      (3)
      既然所有现象都不能“自己产生自己”,那这现象是怎么来的?
      佛教告诉人们,它是“缘起”的。
      缘,是条件;起,是生起。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才能生起的。
      这道理似乎太简单了,谁一看都会明白。
      苏轼有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是怎么来的?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指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还得靠指头与琴接触,用指头去弹琴,才能有嘛。
      这好像是废话,实际上那些深奥的道理,都源自于这简单朴素的真理。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5-27 15:29
      回复
        (4)
        佛教把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叫“众缘和合”。某种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具备了,该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反之,该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失去了,该现象自然就消亡了。
        原始佛教《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
        有意思的是,马哲里也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并且能互相转化。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了,所有现象(万法)都是无常的,即发展变化的,没有“恒常性”。
        而正因为所有现象都是变化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所以没有什么现象是“自己生出自己”的。如果它能“自己生出自己”,那么它就是个恒常不变的现象。
        既然任何现象都不能“自己生出自己”,而是依靠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就说明:任何现象它自己不能独立出现、独立存在,没有“独存性”。
        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指的就是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记住哦!佛教说“无我”,指的是: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
        马哲关于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观点,实际上指的也是: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
        不信你找找看,世界上有没有能脱离一切条件、独立存在的现象?
        你看,这第二个法印,实际上是从第一个法印延伸而来的,第一个法印本身就包含了第二个法印。
        以后会更令我们惊异的是,第三个法印“涅盘寂静”,正是源自于前两个法印。
        因为,无常故无我,无我故涅盘寂静。
        无我了,就没有什么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了,于是万法同体,所有烦恼无明一时俱灭,最终达到“涅盘寂静”。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5-27 15:30
        收起回复
          (5)
          先总结上文。第一个法印“诸行无常”说明了任何现象都没有“恒常性”,而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则说明了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是缘起的。
          “缘起”总算弄明白了,竟然是源自于一个最简单朴素的道理: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原来是来自于“诸行无常”。
          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一天心情高兴,就打算当天布施些零钱给乞丐。结果,转了一天都没发现一个乞丐,我想布施也没办法!
          许多事,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你无法主宰你的生活。
          对于物质世界,我们无法主宰;对于精神世界呢?更是如此。
          你不想高兴,就一定不会高兴吗?你不想难过,就一定不会难过吗?
          你想清静,什么也不想,你就会脑子放空吗?
          被梦魇时,你明明想坐起来,却动弹不得。
          。。。。。。
          你无法主宰你的心理与精神,因为你是“意识”的奴隶,而非它的主人。
          既然你不是意识的主人,你又凭什么说,那是“你的”意识?
          这就是“诸法无我”。
          学历史的会知道,有些历史人物,勤苦经营一生,却落得个失败的命运;而有些人物,并不想充当英雄,却被历史潮流推上了舞台(比如黎元洪,于武昌起义时钻到桌子下,被士兵发现后大喊“莫害我”,却被起义官兵拿枪逼着当上了领导。)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5-27 15:30
          收起回复
            (6)
            “缘起”,解释完了。“性空”呢?
            任何现象自己,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这就是“性空”的真实含义。
            “性空”,指的是所有现象的本质;“缘起”,指的是所有现象存在的原因。
            我们弄明白了这万法存在的原因,就知道了万法的本质。
            懂了“缘起”,就懂了“性空”。大乘佛法把“性空”叫“理”,把“缘起”叫“事”。理事圆融,就是“空有不二”。《心经》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任何缘起的现象,其本性都是空,这就是“缘起性空”。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说:任何现象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佛法称之为:万法皆无自性。
            这里的自性,就是“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5-27 15:30
            回复
              (7)
              印度佛教集大成者、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用下面的两句话,解释了“缘起性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凡是缘起的现象,其本质(自性)都是空性,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亦名为假名”,这话还算好理解。
              比如香菜,喜欢吃的人说它是香的,讨厌吃的人,偏偏说它是臭的。我大哥就是这样,他从小时候就讨厌香菜的味道,说是臭的。
              再比如我,以前吃葱蒜,认为是香味。开始修行2年多后,心清净了不少,欲望也淡泊了不少,再闻到葱蒜味,受不了,恶心反胃!
              看来,“香菜”这个词,只是个“假名”而已,不是“真名”,不一定是真香。
              为什么?
              因为“香菜”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缘起的。
              至于说我大哥从小讨厌吃香菜,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肯定是有原因。这原因,就是他讨厌吃香菜的“因缘”。
              所以我们看,香菜这种物质现象,是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的。换句话说,香菜到底是香还是臭,不是由香菜本身决定的。
              佛法把这个道理叫“香菜没有自性”或者“香菜自性是空”。
              决定香菜到底是香还是臭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不同的认识。
              佛教《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客观现象能影响人的主观认识,但人的主观认识在主客关系中,则是决定性因素。
              这是缘起性空,“空性”的第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大乘佛教唯识学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源自于此。正是因为万法的“空无自性”,所以呢,某种现象对于不同的人有什么性质与功能,不是由该现象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认识。
              比如看到落英缤纷,林黛玉是黯然神伤,摄影家是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美食家会想到那些花瓣能够做成什么美食。。。。。。
              这一切,说明了“万法唯识”,都因为万法性空,最终是因为万法缘起故。
              这个好理解,“空性”的第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5-27 15:31
              收起回复
                (8)
                然而,缘起性空,“空性”的第二层含义“空无自体”,就很不容易理解了。
                比如看到一个桌子,它自己明明是有“体”的嘛,怎么说是“空无自体”呢?
                比如我们人,明明是有“体”的嘛,怎么说是“空无自体”呢?
                于是,有高僧问你:眼睛是你吗?
                不是。
                耳朵是你吗?
                不是。
                鼻子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身子是你吗?
                不是。
                意识是你吗?
                不是。
                。。。。。。。
                既然都不是,那什么是你?
                这样的问法虽然大有禅意,但却不一定能让你服气。
                你会说,那些单独的眼耳鼻舌身意虽然不是我,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我的“体”嘛!
                是啊,这只能说明我是“缘起”的,并不能说明这组合而成的“体”是空的,不能说我是“空无自体”嘛!
                一般情况下,法师解释这“空无自体”时,会像上文那样说,比如会把桌子解析开说,没有木材、没有人工、没有运输、甚至没有人种这颗树,没人为这棵树浇水,没有空气阳光雨露等等。。。怎么会有这个桌子?
                这样的说法还是无法服众。还是龙树菩萨,举了个例子。
                “譬如众树聚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
                当我看到这话时,一下子就明白了。
                龙树菩萨是拿“树林”一词来解释。
                如果只是一棵树,你可以说它是有自体。
                但树林呢?它只是个假名,是没有自体的。因为树林是由众多的树聚合而成的嘛,离开这许多树,哪有什么树林?
                说到“体”,那也只是每棵树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体”嘛!
                你把树林的道理延伸开。
                树林是这样,单棵的树难道不也是这样?一棵树,不也是由众多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的嘛!
                任何现象不都是如此嘛!哪有独立构成、独立存在的现象呢!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5-27 15:31
                回复
                  2025-05-10 16:42:28
                  广告
                  (9)
                  再举个例子。
                  在漆黑的夜晚点燃一枝香,并用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你说这圆圈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会看到这个圆圈;说有吧,其实那只是你的幻觉,因为那只是一个在快速旋转的香头。
                  很明显,这圆圈的体(自体)是没有的,佛法称之为“自体本空”;但这圆圈所呈现出来的“相”---幻象,是有的。
                  还不明白?
                  就说梦吧。谁没做过梦呢?
                  你说这梦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在梦里看到很多场景,还生出种种感受,在梦中时你就认为这些是真实的,并不认为这些是虚幻的,“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说有吧,梦醒后才知是一场虚幻,大梦初醒啊!
                  这梦的自体是没有的,在你做梦前,它并没有藏在哪个地方,等着冒出来吓唬你。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
                  这叫“生来无潜处”。
                  在你梦醒后,它也没有跑到哪个地方。
                  这叫“去后无归处”。
                  虽然梦没有自体,但这梦所呈现出来的“相”---幻象,还有“用”--作用,是有的。
                  《大乘起信论》里,分析万法(所有现象),都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分析的。体是空的,相用是有的。虽然万法(本性)皆空,但因果(相用)不空。
                  梦的本性虽然是空,但梦中的“相用”却有嘛!
                  所以,你不能说:既然万法皆空,那因果也空。
                  因为你在梦中时,怎么能知道它是空的?你在现实中有什么感受心情,在梦中也都会有什么感受心情。
                  而佛陀说,我们的人生,其实本质上与梦一样,是一场无明大梦。
                  为什么?
                  我们在梦中被各种幻象欺骗,难道在现实中就不是如此了吗?
                  在现实中,倘若不是如此,那为什么我们会在做错事后,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一直在被骗,被各种现象所骗。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被自己的二元对立的妄心--虚幻的情绪、意识所欺骗。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我们的无明迷惑,源自于对“缘起性空”的迷惑!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5-27 15:31
                  收起回复
                    (10)
                    对了,还有最后一个法印:涅磐寂静。
                    因为本文是针对初学佛法的吧友说的,本不打算解释这最后一个法印了。但有吧友要求我加上,就不揣冒昧,信口开河吧!你只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毕竟,真理的全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啊!
                    上文里说过,马哲认为(对立的)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那么,人们通过主观来观察世界,得出的结果是否绝对的、真正的“客观”呢?
                    一定不是。
                    因为同样的道理,主观与客观,双方也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主观,哪有什么客观呢!
                    这就是说,唯物主义的“客观”,其实还是经过“主观”加工过的所谓“客观”,并非真正的“客观”。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被唯物主义批判为典型唯心主义的故事。
                    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
                    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
                      〔是幡动。〕
                      另一人则说:
                      〔不,是风动。〕
                      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而引来了人潮驻足围观。
                      这时慧能大师也赶到了,他一看便开口说道:
                      〔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二位心在动。〕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5-27 15:32
                    回复
                      (12)
                      如果我告诉诸位,南非有我一个当地人朋友,叫祖录。请问,这个叫祖录的南非人对诸位而言是“客观”存在的吗?前提条件是,诸位从没见过或听说过此人哦!并不能确定世界上到底有无此人哦!
                      无论主观或者客观,都是与人有关,本质上、根源上是来自于人类的抽象思维。如果诸位否认这一点,那就相当于说,“客观规律”不需要用人类的思维去发现,人类一生下来就知道了!奇怪了,难道这个“客观”是神、上帝,不管人类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世界上真有这种能独立存在的东西?
                      然而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可见,毛主席才真正的理解这“客观”的含义。
                      所以,对于人类的抽象思维而言,所谓的“客观”规律,是离不开人的“主观思维”的。换句话说,经过人的“主观”认识到的“客观”,其实这个所谓的“客观”并非那个真正的“客观”本身哦!此抽象“客观”非彼真实“客观”哦!
                      打个比喻说,人的抽象思维在看待所谓的“客观事物”时,就如同一面镜子,虽然能照见镜子前面的【“客观事物”本身】,然而,你可不能说:镜子里面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影像就是那个【“客观事物”本身】哦!
                      量子学更能说明此问题。在量子世界里,没有什么纯粹客观存在的量子。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
                      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唯物主义者的悖论恰恰就在于此处,它把世界划分为主观(主体)与客观(客体)两个对立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这自然没什么错。错的是什么呢?
                      认为这样研究的结果,是绝对“客观”的认识!
                      这个想法是错的。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5-27 15:32
                      回复
                        (13)
                        说了这么多“主观与客观”,与“涅盘寂静”有毛关系?
                        因为通过上文,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什么哲学宗教流派,只要是源自二元对立认识论的,得出的结果一定不是真正的“客观”。
                        而“涅盘寂静”,简单讲,是不生不灭,超越了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恰恰是人们根据世间生灭的现象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所以,不可避免,这种认识论也是生灭的。换句话说,是二元对立的。
                        最后,你肯定要问了,为什么“涅盘寂静”就能超越二元对立呢?
                        说到这里,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了。
                        《坛经》中,无尽藏比丘尼质问六祖惠能,连字都不识,怎么能通达法义?
                        六祖回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因为这个境界,根本没法通过人们的思维意识达到,是历代高僧大德亲证的结果。
                        禅宗讲: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所以禅门大德在接引人时,用尽各种方法,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打破你的二元对立的意识。
                        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意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状态,才有明心见性,领悟“涅盘寂静”的可能。
                        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在第四禅“一念不生”中,睹明星而证悟的。
                        佛门的诸多(次第)修行方法,目的就是让学人于念头上下功夫,伏断妄想杂念,从而达到“一念不生”,继而明心见性,亲证“本来面目”。
                        这个“妙理”,在大乘佛法中,被冠以几百个词汇来表达:如来、实相、如来藏、真如、一真法界等。。。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05-27 15:33
                        回复
                          小弟混脸熟,~混脸熟~


                          IP属地:广东17楼2014-06-01 08:41
                          回复
                            楼主出来我们一起玩耍吧


                            IP属地:广东18楼2014-06-01 16: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