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吧 关注:331,451贴子:12,300,484

扒一扒你不知道的邱县:邱县村名由来(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傅辛庄:傅西、傅中、傅东。明迁民立村,初因傅温两姓多而名傅温庄。传村有个财主叫傅七缸,自恃富有,要修一条直通北京的路,七里修庙,十里打井。另有一财主对傅讽嘲、揶揄。傅宏愿未施,含恨而死,令人怀念,村名便称傅七庄,后改称傅辛庄。
东、西石彦固:西石彦固明迁民建村,因村西临老沙河,沼泽地中时有大雁栖息,人们常来此射猎,取村名矢雁固,后演变为石彦固,因有东、西两个聚落,相距较远,便称东村为东石彦固,西村为西石彦固。东石彦固亦称韩王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5-23 08:47回复
    登云寺:明迁民立村,因村建有“登云寺”,而得村名。1958年更名跃进村。1982年又恢复原村名。
    张庄:东、中、西张庄。明迁民立村,因张士贵先居建村,故称张家庄,俗称张庄。另说:村址原有个张家花园,后发展成村落,取名张家庄。故老相传:隋高僧二祖慧可能为西张家庄耿姓人士,俗名耿万清。张庄因聚落分散,曾称清漳堡、高升镇、义和庄、朱屯、王屯、耿屯、陈屯。
    马落堡:村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耿渊建安仁书院,村名安仁镇,后改称马罗堡、马逯堡、马落堡。原为一个自然村,后渐分为7个行政村。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5-23 08:48
    回复
      2025-08-30 10:47: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南刘村:传说,村始建于秦代,秦始皇东游路经此村停留吃饭,村民无以供给,秦始皇说:“这里真难留”。后人便借此话称此村为难留村,后演变为南刘村。
      周庄:明迁民立村,先有周、陈二姓迁居,始取村名周陈庄。后周姓人口发展快,改村名为周庄。
      刘云固:含刘云固、张云固和焦云固。汉代以前建村。因村有一座高楼,始称楼云固,后刘姓渐成大户,改村名为刘云固。村中有一古槐,植于北魏初年(约公元390年前后)。明代移民恋古槐争相迁入,使村庄扩大,焦姓从楼云固迁西北1公里处立村,称焦云固(又称皋云固)。张姓从楼云固迁往西0.5公里处立村,称张云固(又称为张一庄、张二庄、张三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5-23 08:49
      回复
        南辛店: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建有一客店,店南建村,后渐变为南辛店。
        黄河套:村始建于汉末,因村东、南、西三面环黄河故道,人称黄河套。
        高庄:明代迁民建村,村民多顾姓,取名顾家庄。后顾姓灭绝,高姓居多,改称高家庄,渐变为高庄。
        大槐村:分为前大槐树和后大槐树。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立村,因孙、杨两家自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处,为怀念怀土起名为大槐村。后来居民不断增多,分为南北分布的前、后大槐村。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5-23 08:49
        回复
          大侯仲:村名由来有3种说法:(1)秦代建村,有个侯姓在朝为官,排行老大,住在村东,故取村名东大侯仲。(2)此地有个汉侯大墓,故称大侯冢,后演变误写为大侯仲,1945年11月分治为东、西大侯仲。(3)明代迁明立村,暴老九兄弟三个分迁侯仲、倪宋、坞头。据传初唐名将程名振、程务挺父子为该村人。
          仁义庄:明迁民立村,村民赵士五、赵士六兄弟办事公道、仁义,很有声望。人们为颂扬和怀念,取村名为仁义村,后渐变为仁义庄,也一度称刘村。抗日战争明期为纪念革命烈士郭兴禄,村分治为仁义庄、兴禄镇,之后合为仁义庄。1962年3月分治为东、西、南仁义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5-23 08:50
          回复
            白六寨:明迁民立村,取村名西布寨。1944年为纪念党支部书记白清和(小名白六)烈士,村名改称白六寨。
            东目寨、西王寨、后王庄:始建年代无考。原为曲周县最东村庄,距山东界仅1公里,有“东眼目”之意,故取名为东目寨。后王庄为东目寨北邻,以王姓多取村名。1950年6月,后王庄并入东目寨。1962年3月,分治东目寨、西目寨、后王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5-23 08:50
            回复
              司家寨:明迁民立村,建村时四户,故称四家寨,后演变为司家寨、司寨,也曾称司寨后铺。
              八郎寨:明迁民立村,移民王八郎先定居,取村名为王八郎寨。后迁民分成4个小村,王八郎寨、任屯、秦铺、李寨,后合为王八郎寨,又分为前、后八郎寨。1950年6月,合为八郎寨。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5-23 08:51
              回复
                林子:明迁民立村,始称高堡、郭屯,后演变为林子。
                潘官寨:分为东潘官寨、西潘官寨。村始建于明供武年间,始名野要村,后有位潘官出访驻此,嫌村名不雅,便改村名为潘官寨。曾称东义屯、西寺堂。1950年6月,分为东、西潘官寨,后合称潘官寨。1962年3月又分为东、西潘官寨至今。
                梁二庄:分为东梁二庄、西梁二庄。明迁民立村,后因疾病流行,大批死亡,只剩下东、西头各两户人家,人称为“两二庄”,后渐变为梁庄、梁二庄。1945年11月分为东、西梁二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5-23 08:51
                回复
                  2025-08-30 10:41: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姚四头:分为东姚四头和西姚四头。明迁民立村,因村中有位姚姓排行第四,做了官,在当地有名声,该村便起名姚四头。
                  焦路:村始建于宋末,因当地为聚集盔甲之地,史称“聚甲路”,后演变成焦路。
                  郎二寨:分为前郎二寨和后郎二寨。村庙内铜钟上铸字“狼儿寨”,后演变为郎二寨。因聚落分散,1962年3月,最终分为前、后郎二寨。(小编认为这里面有故事啊)
                  程二寨:村始建于宋代。据传,北国萧银宗欲在此筑城未如愿,只从这里弄走些土,将地搞洼了,称程家洼。为此,为人取村名为“城寨”,后渐变为程二寨。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5-23 08:52
                  回复
                    卢兴平、靳兴平、万兴平:传说古时村中有72个窑,82眼井,为一座古城镇。是唐代名相魏征故里,初名曲城。一次战火,城被焚毁,易名焦城堡。后因村中“兴平盐店”生意兴隆,远近出名,改称兴平堡。村中圣安寺,传说建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还有住寺僧人。1945年以姓氏为卢、靳、万三个兴平。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5-23 08:52
                    回复
                      古城营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5-23 08:53
                      收起回复
                        插楼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5-23 08:55
                        收起回复
                          楼主真的好用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5-23 08:59
                          收起回复
                            楼主好有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5-23 09:19
                            收起回复
                              2025-08-30 10:35: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的好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5-23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