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小虹螺山长城
小虹螺山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座名山,
距离市区20多公里
被称为“辽西走廊第一名山”
在小虹螺山上,有一道明长城遗存
杨清乐律师历时一个月
走遍了小虹螺山的每一处长城遗址
拍摄了这部风光片
全方位地为大家展示了
小虹螺山长城的风姿和历史
小虹螺山主峰海拔712米,现在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小虹螺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近10公里。小虹螺山长城就沿着小虹螺山的山脊依山修建,从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的盘道沟村西山翻山越岭,爬上小虹螺山的一座座山峰,最后从毛家沟村北山,当地人叫做指骨山的山上,下到南票区虹螺岘镇靠山屯村,进入了平原,长城向远方,一直到丹东市的鸭绿江边到达现在朝鲜的平壤。
现在我们能看到明显遗迹的长城就是从盘道沟西山一个隘口,到虹螺岘镇靠山屯村的十几公里的长城。有的人将指骨山长城,单独叫做指骨山长城,但是因为指骨山是小虹螺山的余脉,所以本片中,仍然也将指骨山长城归于小虹螺山长城。
小虹螺山长城保存最好的就是被叫做“四方台”的城段,“四方台”是一座高耸在山上的长城敌楼,因为方形,所以得名。
从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长城城墙来看,四方台这个地方的城墙是修建的最高大、最壮观,也是保存原始风貌最多的城段。
四方台下面的城墙全部用巨石修建而成,现在遗存的城墙最高有三米,厚度达到5米,可谓是一座坚固的城墙防线。
更为壮观的是这座敌楼,敌楼下面是石条底座,上面是青砖修筑,高有十多米,虽然已经历尽六七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在这个小虹螺山的隘口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当年这座敌楼的雄姿。
明代修建长城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入侵。朱元璋建立大明汉人的王朝,虽然赶跑了统治汉族人100多年的蒙古人,但是蒙古人势力仍在,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威胁,蒙古骑兵来去迅疾,经常侵入汉人居住区抢劫妇女、财物和牲畜,明代用消极防御的的修建长城的方法,来防御蒙古骑兵。
当年,小虹螺山西侧已经成了蒙古骑兵是势力范围,小虹螺山就成了一道屏障。这里是翻越小虹螺山的一个通道,是一个隘口,所以就在这里修建了高大的长城和敌楼。
明代修建长城,主要有砖墙、石墙和山险墙。山险墙就是利用山险,将山险作为城墙的组成部分。小虹螺山的山脊,高高耸起,从南到北,就像一条苍龙,长城就沿着山脊修建。小虹螺山山脊有的地方危崖百尺,有的地方稍微和缓,和缓的地方就修建城墙防守。
现在沿着十公里左右的长城,从南到北有一条小路,沿着这条小路,长城一直与你相伴。有人考证说,现在这条小路,就是当年长城守军换防修成走出来的。
这十公里左右的长城两侧有墩台十余座,现在基本都已经完全倒塌,只留下堆碎砖石还在向人们讲述那逝去的远古往事。
小虹螺山的长城虽然大部分倒塌,但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残缺之美,我们沿着长城穿越小虹螺山,置身在远古的苍凉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之中,这是一种独特的,让人难忘的感受。
来吧,我们来穿越吧!